林婉儿举着手机冲进屋,屏幕上的热搜词条像块烧红的烙铁:“陈浩然团队曝你古代有小妾?这 pS 的婚书也太糙了!”
暖炉里的炭块 “噼啪” 炸开,苏明远望着婚书上的 “苏明远印”,忽然轻笑出声 —— 那枚印章的篆法竟错了笔画,倒像小孩子涂鸦。“此等拙劣手段,倒让在下想起古代‘讼师造假’的故事。” 他用镊子夹起炭块,“当年有个讼师伪造地契,被县太爷一眼识破,因那地契上的‘乾隆年制’竟写成了‘乾降年制’。”
戌时三刻,直播间的暖光映着苏明远手中的宣纸。他先举起现代户口本, pages 翻动时发出轻响:“诸位请看,‘婚姻状况’一栏明明白白写着‘未婚’。在下重生至今,唯与婉儿姑娘相慕,天地可鉴。”
镜头转向桌上的《庆朝律例》影印本,泛黄的纸页上,“妻妾制度” 那章被红笔圈出:“古代纳妾需经嫡妻同意,且妾室不得僭越嫡庶。” 他忽然指着书中案例,“庆朝举人李之焕纳妾三人,却因宠妾灭妻被革去功名 —— 可见即便在古代,‘三妻四妾’亦非美谈。”
弹幕里飘过条留言:“苏老师,那 pS 婚书怎么回事?”
“问得好。” 苏明远忽然举起婚书复印件,对着镜头透光细看,“诸位瞧这‘囍’字,用的是现代简体字;这‘媒妁’二字,竟写成了‘媒灼’——” 他忽然放下纸张,“在下敢断言,造假者连《说文解字》都没翻过。”
暖炉的热气烘得人面颊发烫,苏明远翻开《红楼梦》,指尖停在探春远嫁那回:“‘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 他望向镜头,“探春贵为贾府小姐,尚且感叹女子困局,何况寻常女子?陈公子若真读过《红楼梦》,该知曹雪芹写‘三春去后诸芳尽’,实为叹女子薄命,而非赞纳妾之风。”
直播间的气氛突然凝固,陈浩然的后援会官微慌忙控评,却被网友扒出陈浩然曾在采访中称 “探春是‘古代作精’”。有粉丝留言:“陈公子连《红楼梦》都没读完,还好意思谈‘古代小妾’?”
次日清晨,苏明远在胡同口买糖炒栗子,忽听得身后有人议论:“听说苏明远古代有小妾?” 卖菜的张婶立刻反驳:“瞎说!我见过他女朋友,两人走在一起规规矩矩,比我那儿子还懂分寸。”
卖栗子的王大爷往纸袋里多塞了把栗子:“就是!前儿个他还帮我孙女辅导作业,讲的是‘男女平等’—— 你见过有小妾的人这么会教孩子?”
苏明远抱着栗子往回走,见陈浩然的保姆车停在胡同口。车窗摇下,陈浩然的脸涨得通红:“那婚书不是我......”
“陈公子无需多言。” 苏明远隔着车窗递去袋栗子,“在下读《世说新语》,见‘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今之‘谣言’亦为一害,望公子能学周处,除害自新。”
陈浩然望着手里的栗子,忽然想起自己团队伪造婚书时的场景 —— 文案组连 “嫡庶” 二字都打错,还自以为 “古色古香”。他咬下颗栗子,却被烫得直吸气,不知是栗子太烫,还是良心难安。
午后的公证处里,公证员推了推眼镜,目光落在《庆朝律例》影印本上:“苏先生,这古籍的真实性......”
“在下早有准备。” 苏明远打开随身木箱,里面整齐码着《庆朝进士题名录》《苏州府志》等影印资料,“重生之初,在下便请学者鉴定过古代记忆,这些资料皆可佐证 —— 在下虽为庆朝状元,却因寒门出身,二十三岁尚未来得及娶妻,何来小妾?”
林婉儿忽然指着《题名录》上的批注:“这里写着‘苏明远,苏州府学廪生,未婚’—— 古代科举连‘婚否’都要登记,可见‘纳妾’之说有多荒唐。”
公证员点点头,开始核对材料。阳光透过百叶窗,在苏明远的青衫上织出明暗相间的条纹,像极了古代竹简的纹路。陈浩然团队的律师坐在角落,悄悄收起了准备好的质证材料。
苏明远坐在四合院的石桌前,用狼毫在宣纸上写 “谣言止于智者”。林婉儿抱着热水袋过来,发间别着他送的缠花簪:“陈浩然发声明了,说‘未经核实转发谣言,深表歉意’。”
“这‘深表歉意’四字,倒像古代书生写‘悔罪书’。” 他放下笔,望着墨字在月光下渐渐干涸,“不过倒让在下想起,古代有‘谣言惑众’之罪,轻则杖责,重则充军 —— 如今虽无刑罚,却有‘公信’为尺,丈量人心。”
忽然有粉丝发来消息,说陈浩然的超话里,有粉丝自发整理了 “古代婚姻制度” 科普贴。苏明远轻笑,给陈浩然发去条消息:“明日霜降,宜读《红楼梦》,忌造谣。” 发送键按下的瞬间,他看见对方正在输入的提示,却迟迟没有回复。
夜风卷起地上的落叶,掠过暖炉余烬。苏明远望着天上的星河,想起白天在公证处,公证员问他为何如此执着于自证清白。他当时的回答是:“非为辩白,乃为不让古代文化,为莫须有的谣言背锅。” 此刻星光落在宣纸上,“智者” 二字的笔画里,竟嵌着几粒细小的霜花,像极了古人笔下的 “雪泥鸿爪”。
檐角的铜铃在夜风中轻响,惊起一只宿鸟。苏明远起身活动僵硬的肩颈,见林婉儿正对着手机笑 —— 陈浩然回复了她的微博,说 “已下单《红楼梦》,望苏先生赐教”。他摇摇头,忽然觉得,这世间的误解与澄清,就像这铜铃的声响 —— 起初嘈杂,终将归于清越,而那些真心求知的人,总会在铃声里,听见文化的清音。
霜降已至,冬雪不远。苏明远往暖炉里添了块炭,青衫上的焦洞在火光中若隐若现。他忽然轻笑,想起古代文人.patch 衣物时,总爱用 “金缮” 之法,在破损处嵌以金线 —— 就像这谣言留下的伤口,终将在真相的光照下,成为文化传承中独特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