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的马蹄踏过京城的青石板路,溅起细碎的雪粒——正月的京城刚下过一场小雪,屋檐下挂着冰棱,空气里满是清冷的气息。萧如薰坐在马车上,心却悬得越来越高,锦衣卫千户只说“皇上急召”,却没提缘由,他忍不住掀开帘子,望着远处皇宫的琉璃瓦,暗自揣测:难道是南洋出了乱子?还是后金又攻了辽东?
马车驶入午门,萧如薰刚跳下车,就见徐光启快步迎上来,脸色凝重:“贤弟,出事了!辽东急报,后金皇太极亲率五万大军,围攻锦州城,守将祖大寿派人突围求援,说锦州城快撑不住了!”
萧如薰心头一震,锦州是辽东的门户,若是锦州失守,后金的军队就能长驱直入,威胁山海关。他跟着徐光启匆匆走进文华殿,只见天启帝坐在龙椅上,面前摊着一份辽东舆图,眉头紧锁,文武大臣站在殿下,神色都很紧张。
“萧爱卿来了!”天启帝抬头看到萧如薰,连忙招手,“你在南洋训练水师、改进火器,经验丰富,快看看,这锦州城该怎么救?”
萧如薰走到舆图前,目光落在锦州城的位置——锦州城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后金军队从陆路围攻,切断了锦州与外界的联系,只有海路还能勉强通航。他沉吟片刻,说道:“皇上,锦州城易守难攻,后金军队想破城,至少需要半个月。咱们可以兵分两路:一路从陆路调派边军,佯攻后金的后方,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路从海路派水师,带着火器和粮草,从锦州湾登陆,支援城内守军。”
孙承宗立刻附和:“萧大人说得对!陆路咱们有袁崇焕的军队,可以让他从宁远出兵,牵制后金;海路就靠南洋水师——南洋水师的战船装备了佛郎机炮和火箭筒,战斗力强,还能快速突破后金的海上防线。”
天启帝点头,立刻下令:“传朕旨意,命袁崇焕率两万边军,从宁远出兵,攻打后金的后方;命萧如薰率南洋水师的‘镇远号’‘定海号’‘拓海号’三艘主力战船,带着五千名士兵、两百门佛郎机炮和十万石粮草,从海路支援锦州!”
萧如薰连忙跪下领旨:“臣遵旨!臣定不辜负皇上信任,尽快解锦州之围!”
当天下午,萧如薰就带着亲卫,匆匆赶回通州码头。陈麟早已按照旨意,将三艘主力战船和士兵、粮草准备好了,见萧如薰回来,立刻迎上去:“大人,一切都已就绪,随时可以出发!”
“好!”萧如薰登上“定海号”,站在甲板上,高声下令,“起锚!开航!目标锦州湾!”
战船缓缓驶离通州码头,朝着辽东方向驶去。海上的风浪很大,战船在浪中颠簸,士兵们却丝毫没有畏惧,都在忙着检查火器、整理粮草,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萧如薰站在船尾,望着远处的海平面,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尽快赶到锦州,解锦州之围,不让后金的军队再前进一步。
航行五天后,战船终于抵达锦州湾。远远望去,锦州城的城头插满了后金的旗帜,城外的后金军队正忙着攻城,火炮的轰鸣声隐约传来。萧如薰立刻下令:“准备战斗!佛郎机炮瞄准后金的攻城器械,火箭筒对准他们的军营!”
随着一声令下,战船上的火炮同时轰鸣,铁弹呼啸着飞向后金的阵地。后金军队没想到大明的水师会从海路赶来,顿时乱作一团,攻城的士兵纷纷后退,攻城器械也被炸毁了不少。
“杀!”五千名士兵乘坐小船,从锦州湾登陆,拿着鸟铳和弯刀,朝着后金的军营冲去。城内的祖大寿听到外面的喊杀声,连忙登上城头,看到大明的水师赶来支援,顿时大喜,立刻下令:“打开城门,出城反击!”
锦州城的城门缓缓打开,城内的守军拿着武器,冲了出去,与南洋水师的士兵汇合,一起向后金的军队发起进攻。后金军队腹背受敌,士气大跌,皇太极见势不妙,只好下令撤退。
明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后金的后方营地,缴获了大量的马匹、粮草和武器。锦州之围终于解除,城内的百姓和守军都欢呼起来,纷纷涌向萧如薰,感谢他的支援。
萧如薰走进锦州城,看着城内残破的房屋和疲惫的守军,心中满是感慨。祖大寿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萧大人,多亏了您及时赶来,不然锦州城就真的保不住了!您的南洋水师,真是太厉害了!”
萧如薰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锦州是大明的门户,守住锦州,就是守住了大明的江山社稷。现在后金军队虽然撤退了,但他们肯定还会再来,咱们得尽快修复城墙、补充粮草,做好准备。”
祖大寿连连点头,立刻让人去安排修复城墙和补充粮草的事宜。萧如薰则留在锦州城,与祖大寿一起商议防守计划,还教城内的守军使用南洋水师带来的佛郎机炮和火箭筒,提高他们的战斗力。
三天后,袁崇焕的边军也赶到了锦州。看到锦州之围已解,袁崇焕连忙向萧如薰道谢:“萧大人,这次真是多亏了您!南洋水师的支援,帮了咱们大忙了!”
萧如薰笑着说:“袁大人客气了。咱们都是为了大明,为了守护百姓,不用这么见外。现在后金军队撤退了,咱们得趁这个机会,加强辽东的防御,让他们再也不敢轻易来犯。”
袁崇焕点头:“萧大人说得对。我打算在锦州和宁远之间,再修建几座堡垒,形成一道防线,这样就算后金军队再来,咱们也能及时应对。”
萧如薰表示赞同,还承诺会从南洋调派更多的火器和工匠,支援辽东的防御建设。
又在锦州待了两天,确认后金军队不会再轻易来犯后,萧如薰才带着南洋水师,踏上返回京城的路程。战船驶离锦州湾时,祖大寿和城内的百姓都来送行,他们站在码头边,挥手向萧如薰告别,嘴里喊着“萧大人保重”“大明万胜”。
萧如薰站在甲板上,对着众人拱手致意,心中满是感动。他知道,这次解锦州之围,不仅守住了辽东的门户,更让大明的军民看到了南洋水师的实力,看到了大明团结一心的力量。
回到京城后,萧如薰立刻去皇宫向天启帝禀报解锦州之围的经过。天启帝听后,非常高兴,当场下令:“萧爱卿解锦州之围,立下大功,赏黄金五百两、丝绸两千匹,晋封为‘平辽侯’,世袭罔替!”
萧如薰连忙跪下谢恩:“臣谢皇上圣恩!臣能立下此功,全靠皇上的信任和支持,靠南洋水师和辽东军民的齐心协力,臣不敢居功!”
天启帝笑着扶起他:“萧爱卿不用谦虚。你的功绩,大明的百姓都看在眼里,朕都记在心里。以后,你还要继续为大明效力,守护好南洋的海疆,支援北方的边军,为大明的繁荣昌盛贡献更多的力量。”
萧如薰郑重地点头:“臣定不负皇上期望!”
接下来的几天,京城举行了盛大的庆功宴,庆祝锦州之围解除,表彰萧如薰和所有参与战斗的将士。宴会上,文武大臣纷纷向萧如薰敬酒,称赞他的功绩,萧如薰也一一回敬,与大臣们商议大明未来的发展计划。
庆功宴结束后,萧如薰又在京城待了半个月,与孙承宗、徐光启、袁崇焕等人一起,制定了辽东的长期防御计划和南洋的发展规划。他还向天启帝建议,派更多的工匠和百姓去南洋,加快南洋的建设,同时从南洋调派更多的火器和粮食,支援北方的边军,确保大明的边疆安稳。
天启帝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刻下令户部和工部执行。
离开京城的前一天,萧如薰去天坛祭拜。他站在祈年殿前,望着远处的皇宫和京城,心中满是感慨。这次京城之行,他不仅解了锦州之围,还为南洋争取到了更多的支持,更让他看到了大明军民团结一心的力量。他相信,只要大明的君臣百姓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大明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次日清晨,萧如薰带着亲卫,登上“定海号”,踏上返回南洋的路程。天启帝、孙承宗、徐光启等人都来码头送行,天启帝握着萧如薰的手,深情地说:“萧爱卿,朕等着你的好消息,希望你能早日将南洋建设成大明的富庶之地,希望你能继续为大明守护好海疆,开拓更多的土地!”
萧如薰郑重地点头:“请皇上放心,臣定不负皇上信任,定不辜负大明百姓的期望!”
战船缓缓驶离通州码头,萧如薰站在甲板上,望着越来越远的京城,心中充满了信心。他知道,南洋还在等着他,那里有他的弟兄,有他的百姓,有他为之奋斗的事业。他会带着京城的支持和信任,回到南洋,继续努力,让南洋成为大明最坚固、最富庶的海疆,让大明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洋的天空下,让大明的威名,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海风拂过脸颊,带着海水的咸腥味。萧如薰望向远处的海平面,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的使命还没有完成,大明的未来还需要他去守护,他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大明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直到所有大明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