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先帝吸取夏桀、商纣因宠信妖妇亡国,周幽王、周厉王因溺爱姬妾乱政的教训,把这当成自己的警示,所以身边从不留妖艳不正经的女子,后宫也没有闲置不用的宫女。可现在陛下的后宫里,宫女多达上万人,很多都没正式封号,成了闲置的人;而宫外却有很多没妻子的单身汉,宫女们只能在宫里暗自叹息。天气阴晴反常、风雨不顺,根源就在这儿啊!这是陛下不遵循先帝做法的第五件事。
先帝为国家大事操劳,就算如此,还担心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可陛下登基以来,整天在后宫里玩乐,被女色迷惑,导致很多政务被耽误,下面的官吏趁机做坏事、藏奸邪,这是陛下不遵循先帝做法的第六件事。
先帝特别崇尚简朴,穿的衣服从没有华丽的装饰,宫里没有高大的楼台,器物也不雕刻花纹,所以国家富裕、百姓充实,没什么小偷强盗。可陛下却向各州郡征调物资,耗尽百姓的财力,士兵们穿着深色军服(玄黄,代指军服)四处奔波,皇宫里却满是红紫奢华的装饰,这是陛下不遵循先帝做法的第七件事。
先帝在外依靠顾雍、陆逊、朱桓、张昭这些贤臣,在内亲近胡综、薛综这样的能臣,所以各项政务都做得顺利,国内安定有序。可现在宫外的官员不称职,宫内的侍从也不是合适的人 —— 像陈声、曹辅这些人,都是才能低下的小官,是先帝根本不会用的人,陛下却宠信他们,这是陛下不遵循先帝做法的第八件事。
先帝每次设宴召见大臣,都会控制美酒用量,不让大家喝过量,所以大臣们一整天都不会有失礼怠慢的过错,文武百官也能充分陈述自己的意见。可陛下却用‘不能直视君主’的规矩束缚大臣,还逼大家喝到不能再喝才罢休。酒本是用来完成礼仪的,喝多了就会败坏德行,陛下这做法,和商纣王通宵达旦饮酒没什么区别!这是陛下不遵循先帝做法的第九件事。
从前汉朝的桓帝、灵帝,因为亲近宦官,彻底失去了民心。现在像高通、詹廉、羊度这些宦官小人,陛下却赏给他们高官厚爵,还让他们掌管军队。要是江边有战事,烽火接连燃起,这些人的军事能力,显然没法抵御敌人啊!这是陛下不遵循先帝做法的第十件事。
现在宫里已经有很多闲置的宫女,可宦官们还跑到各州郡,拿着名单挑选民间女子,有钱人家的女儿给钱就能躲过,没钱的就被强行带走。路上满是百姓的怨恨呼喊,很多母女就此永别,这是陛下不遵循先帝做法的第十一件事。
先帝在位时,也抚养诸王和太子,要是需要找乳母,乳母的丈夫本该服役的,先帝会赏赐钱财、供给粮食,还时常让乳母回家看望孩子。可现在完全不一样,夫妻被强行分开,丈夫被迫去服役,孩子最后夭折,家里只剩下空房子,这是陛下不遵循先帝做法的第十二件事。
先帝曾感叹:‘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以粮食为生存之本,衣服是其次的,这三样,我时刻记在心里。’可现在呢?种地养蚕的事都荒废了,这是陛下不遵循先帝做法的第十三件事。
先帝选拔人才,不嫌弃出身低微,让他们先在乡里任职,通过实际事务考察能力,推荐的人不虚报,被任用的人也不滥竽充数。可现在不是这样,浮夸不实的人能当官,拉帮结派的人能晋升,这是陛下不遵循先帝做法的第十四件事。
先帝时期的士兵,不被派去做杂役,春天只专心种地,秋天只忙着收稻,江边有战事时,才要求他们拼死效力。可现在的士兵,要承担各种杂役,连粮食赏赐都不够用,这是陛下不遵循先帝做法的第十五件事。
奖赏是用来鼓励立功的,惩罚是用来禁止作恶的,赏罚不当,士兵百姓就会离散。可现在江边的将士,战死了没人哀悼,劳苦了得不到奖赏,这是陛下不遵循先帝做法的第十六件事。
现在各地的监察官员,已经够繁琐多余了,还加上宫内派来的使者,在中间扰乱政务,一个百姓要应付十个官吏,怎么承受得了?从前汉景帝时,交址发生叛乱,根源就是这样的情况啊!陛下这是在重蹈汉景帝的过失,却不遵循先帝的做法,这是第十七件事。
那些负责监察的校事官,本就是官吏百姓的仇人。先帝晚年,虽然有吕壹、钱钦这样的校事官,可很快就把他们处死,向百姓谢罪。可现在又重新设立校曹,纵容官吏随意告发他人,这是陛下不遵循先帝做法的第十八件事。
先帝时期,官员们都能长期在一个职位上任职,之后再考察政绩决定升降。可现在州县的官员,有的刚上任没几天,就被征召调动,迎来送往的人在路上络绎不绝,既浪费钱财又祸害百姓,这事现在特别严重,这是陛下不遵循先帝做法的第十九件事。
先帝每次查看案件判决的奏疏,都会留心推究审查,所以监狱里没有受冤的囚犯,死了的人也能甘心。可现在陛下却违背了这一点,这是陛下不遵循先帝做法的第二十件事。
要是臣说的这些话值得采纳,就请把它收藏在盟府(古代保存重要文书的地方);要是臣说的是假话,就请治臣的罪。恳请陛下能留意这些话。”(奏疏到此结束。)
《江表传》里还记载,孙皓后来的行为越来越残暴,陆凯看出吴国迟早要亡在他手里,于是又上了一封奏疏,字字恳切:“臣听说坏事不能积累,过错不能放任;积累坏事、放任过错,就是国家丧乱的根源。所以古代贤君都怕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特意设了‘进善旌’(让百姓挂建议的旗子)、‘敢谏鼓’(让大臣敲鼓提意见)。卫武公九十岁了,还盼着有人提醒自己过错,《诗经》专门歌颂他的德行,士人也都佩服他的品行。可臣看陛下,根本没有想听劝诫的心思,反而一天天在积累过错,臣心里特别担忧,这亡国的征兆已经很明显了啊!所以臣姑且把关键问题列出来,把心里的想法全说出来。陛下该克制自己、遵守礼法,继承发扬先帝的德行,可不能把臣的话当耳旁风,继续放纵奢侈。一旦奢侈成了习惯,官吏就会天天欺骗百姓;百姓离心,君主就不会信任下属,下属也会怀疑君主,骨肉亲人互相争斗,王公贵族四处逃亡。臣虽然愚笨,看不懂天命,但凭着良心判断,吴国撑不过二十年了。臣常常痛恨夏桀、商纣这样的亡国之君,也不想让后人再痛恨陛下啊!臣受国家恩惠,侍奉了三代君主,现在一把年纪,又遇上陛下在位,没法跟着世俗随波逐流。就算像比干、伍员那样,因为忠诚被杀、因为正直被怀疑,臣也觉得够了,没什么遗憾的。就算死后埋在土里,也对得起先帝,只盼陛下能反复思考,保住江山社稷啊!”
早先孙皓刚打算营建宫殿时,陆凯就上过奏疏劝谏,可孙皓根本不听。陆凯只好再上一封奏疏,态度更急切:“臣听说要建宫殿,整夜翻来覆去睡不着,所以才一次次上奏,可奏疏大多被留在宫里,没得到回复。臣心里难受得叹气,就盼着陛下能下令停工。昨天吃饭时,接到陛下的诏书,说:‘你劝谏的话,确实有大方向的道理,可不符合我的想法。怎么了?这宫殿不吉利,就该避开它,难道要因为怕劳役,就一直住在不吉利的宫殿里吗?做父亲的住得不安稳,儿子又能依靠谁呢?’臣捧着诏书,读了一遍又一遍,胸口像堵了东西一样难受,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臣已经六十九岁了,爵位俸禄已经超过预期,还能有什么奢求?之所以一次次说这些难听的话,是因为臣想起大皇帝(孙权)开创基业时,吃了多少苦、费了多少力,头发早早熬白,晚年还穿着铠甲征战。天下刚安定没多久,大皇帝就去世了,只要是有呼吸、能说话的人,没有不伤心的,就像失去了父母一样。后来幼主(孙亮)继位,权力落在大臣手里,军队连年征战耗费钱财,百姓也因为战乱受损。奸臣干预朝政,国库早就空了。现在强大的敌人就在眼前,蜀汉已经灭亡,咱们这些疲惫的百姓,本该好好休养,全力发展生产,防备意外情况。而且刚迁都没多久,又赶上战事,士兵流离失所,各州郡不得安宁,现在又要大兴土木,从各地征调人力物资,这根本不是保住国家、治理好天下的办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