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曹掾上虞人孟英,家族三代都为坚守道义而死。主簿句章人梁宏、功曹史馀姚人驷勋、主簿句章人郑云,都坚守始终如一的道义,甘愿承担罪责辞官归隐。门下督盗贼馀姚人伍隆(“鄮” 读作莫候反)、主簿任光、章安小吏黄他,都曾面对刀刃,在危难中救助上司。扬州从事句章人王修,舍身献命,声名流传后世。河内太守上虞人魏少英,遭遇乱世艰难,却能忘家忧国,位列 “八俊”,成为当世英才。尚书乌伤人杨乔,汉桓帝要把公主嫁给她,他以生病为由推辞不接受。近代已故太尉上虞人朱公,天生聪明有见识,英明神武,谋划没有失误,征战没有遗漏的考虑,因此天下义兵都想让他做首领。上虞女子曹娥,父亲被江水淹死,她投江而死,人们立石碑记载她的事迹,光辉显着。”
王府君说:“确实是这样啊,颍川有巢父、许由那样隐逸的榜样,吴地有太伯三次让国的佳话,贵郡虽然人才众多,有这些也就足够了。” 虞翻回答说:“我之前说的只是近处的人罢了,如果说起上古的事和坚守气节的人,也有这样的人。从前越王翳让位,逃到巫山的山洞里,越人用火熏才把他逼出来,这不就是和太伯一类的人吗?况且太伯是外来的君主,不是本地人士。如果以外来的身份来说,大禹也曾巡视到这里并葬在这里。鄞县大里人黄公,在残暴的秦朝保持自身洁净,汉高祖登基时,他没能前来归附,汉惠帝恭敬谦让,他才出山帮助解决危难。被征召的士人馀姚人严遵,王莽多次征召他,他都坚守气节不去就任,直到光武帝中兴汉室,才俯身应召,却拱手不行跪拜礼,志向比日月还高。这些都记载在典籍中,清楚明白,哪里像巢父、许由那样,只是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在经传中看不到记载呢?”
王府君笑着说:“说得真好啊!这些贤才,没有你就不会被彰显出来。我以前都没听说过。” 濮阳府君说:“御史所说的,我已经听过这些人的事迹了,次于这些人的,书佐你知道吗?” 朱育说:“仰慕他们的崇高德行,怎敢不了解呢?近处的太守上虞人陈业,自身品行高洁,志向像霜雪一样纯洁,忠贞诚信的品格,和柳下惠一样,遭遇汉朝中期衰微,放弃官职俸禄,隐居在黟县、歙县,来实现自己的志向,高远美妙的踪迹,天下人都知道,所以桓文林送给他书信,把他和三高相提并论。那些聪明有谋略、忠诚正直敢直言的,就是侍御史馀姚人虞翻、偏将军乌伤人骆统。那些品德深厚纯粹的,就是太子少傅山阴人阚泽,学问精深品行优秀,成为帝王的老师和儒生的榜样。那些身姿雄伟勇武刚毅、在当世立下战功的,就是后将军贺齐,功勋卓着。那些探究深奥秘术、言论符合神明旨意的,就是太史令上虞人吴范。那些擅长文章、着述丰富的,就是御史中丞句章人任奕、鄱阳太守章安人虞翔,他们各自撰写的文告,像春天的繁花一样灿烂。处士鄮县人卢叙,弟弟触犯国法,他自杀请求代替弟弟受罚。
吴宁人斯敦、山阴人祁庚、上虞人樊正,都代替父亲接受死罪。那些女子中,松阳人柳朱、永宁人翟素,有的嫁后坚守节操,不惜牺牲生命,有的遭遇强盗劫持,宁死不辱没品行。这些都是近代的事,还在人们的耳闻目睹之中。” 府君说:“这些都是天下的英才啊。我听说秦始皇二十五年,把吴越地区设为会稽郡,治所在吴县。汉朝封诸侯王,在什么时候又恢复为郡,并且在这里分设治所呢?” 朱育回答说:“刘贾被封为荆王,刘贾被英布杀死后,又封刘濞为吴王。汉景帝四年,刘濞谋反被诛杀,才又恢复为郡,治所在吴县。汉武帝元鼎五年,平定东越,就把东越的土地归并到这里设治所,同时设立东部都尉,后来迁到章安。汉成帝阳朔元年,又迁到鄞县,后来因为有贼寇侵害,又迁到句章。到汉顺帝永建四年,刘府君上书,把浙江以北地区设为吴郡,会稽郡回到山阴治理。从永建四年己巳年,到今年,累计一百二十九年了。” 府君称赞说得好。这一年,是吴国太平三年,丁丑年。朱育后来在朝廷做官,常常在尚书台,担任东观令,遥授清河太守,加授侍中,他推测事物、占卜吉凶,多才多艺。)
虞翻有十一个儿子,第四个儿子虞汜最有名,永安初年,从选曹郎升任散骑中常侍,后来担任监军使者,讨伐扶严时,生病去世。(《会稽典录》记载:虞汜,字世洪,出生在南海,十六岁时,父亲去世,回到家乡。孙綝废黜幼主,迎接琅邪王孙休继位。孙休还没到都城,孙綝想进入皇宫,图谋不轨,召集百官商议,百官都惊慌失色,只是顺从应答而已。虞汜回答说:“明公您作为国家的伊尹、周公,身处将相之位,掌握废立的大权,应该上安定宗庙,下造福百姓,大小官员都会欢欣鼓舞,认为又见到了伊尹、霍光那样的贤臣。现在迎接君王还没到,却想进入皇宫,这样一来,群臣会动摇不安,众人会心生疑惑,这不是长久保持忠孝、在后世扬名的做法啊。” 孙綝很不高兴,但最终还是立了孙休。孙休刚即位时,虞汜和贺邵、王蕃、薛莹都担任散骑中常侍。虞汜因讨伐扶严的功劳被任命为交州刺史、冠军将军、馀姚侯,不久后去世。)虞汜的弟弟虞忠,担任宜都太守。
(《会稽典录》记载:虞忠,字世方,是虞翻的第五个儿子。他忠贞坚定有办事能力,善于识别人才,在吴郡人陆机还是孩童时就赏识他,在虞翻还没出名时就称赞上虞人魏迁,他们最终都成了有名的人士。他和同县出身孤寒的王岐交往,王岐仕途先达到宜都太守,后来虞忠接替了他的职位。晋国征讨吴国时,虞忠和夷道监陆晏、陆晏的弟弟中夏督陆景坚守城池不投降,城池被攻破后遇害。虞忠的儿子虞谭,字思奥。《晋阳秋》说虞谭清正有操守,外表看似柔弱,内心坚定正直有胆识才干。在晋朝做官,历任朝廷内外官职,最终担任卫将军,追赠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虞耸,担任越骑校尉,多次升迁至廷尉,湘东、河间太守。(《会稽典录》记载:虞耸,字世龙,是虞翻的第六个儿子。他清心寡欲,进退都符合礼仪,在吴国历任清贵官职,进入晋朝后,担任河间相,河间王向来听说过虞耸的名声,对他十分敬重礼遇。虞耸提拔人才,注重从隐居未被发现的人中选取。当时王岐责难虞耸,认为高明的人所荐举的,必定是优秀杰出的人,虞耸写信给族子虞察说:“世上选取人才,从不招纳隐居在民间未成名的人,从众人中寻找贤才,所称赞的都是已经成功的人,所诋毁的都是已经失败的人,这就是我叹息的原因啊。” 虞耸痛恨世俗丧葬祭祀没有节制,弟弟虞昺去世后,他用少牢祭祀,只有酒和饭而已,当时家族亲属都遵照执行。)虞昺,担任廷尉尚书,济阴太守。(《会稽典录》记载:虞昺,字世文,是虞翻的第八个儿子。年轻时就有洒脱不羁的志向,在吴国担任黄门郎,因应对敏捷被赏识,破格任命为尚书侍中。晋军前来讨伐,朝廷派遣虞昺持节都督武昌以上各军事,虞昺先上交节杖、车盖和印绶,然后归顺晋朝。在济阴任职时,抑制豪强扶持弱小,很有威严。)
陆绩,字公纪,是吴郡吴县人。他的父亲陆康,在汉朝末年担任庐江太守。(谢承《后汉书》记载:陆康,字季宁,年轻时就敦厚孝顺,注重品德修养,太守李肃举荐他为孝廉。后来李肃因事获罪被处死,陆康收敛他的尸体送回颍川安葬,为他服丧期满后,被推举为茂才,历任三个郡的太守,所到之处都治理得很好,后来被任命为庐江太守。)陆绩六岁那年,在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偷偷藏了三个在怀里,告辞离开时,橘子不小心掉在地上。袁术笑着问:“陆郎作客还藏橘子吗?” 陆绩跪下回答:“想带回家给母亲吃。” 袁术十分惊奇。孙策在吴郡时,张昭、张纮、秦松都是座上宾,他们一起讨论天下还没太平,必须用武力才能平定。当时陆绩年纪小,坐在末席,却远远地大声说:“从前管夷吾辅佐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都没动用战车军队。孔子说:‘远方的人不归服,就修养文德来使他们归顺。’现在各位不致力于用道德安抚天下的方法,却只推崇武力,我虽然年幼无知,心里也觉得不安。” 张昭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