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港的唐旗,如同一块投入欧洲池塘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每一个角落。来自东方的庞大帝国,不再仅仅是商旅口中遥远的传说或丝绸瓷器的来源地,而是实实在在将军事力量投射到了地中海心脏地带的庞然大物。一股前所未有的紧张感,开始在欧洲各国的宫廷和教会中弥漫。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教皇额我略二世手持来自威尼斯商人的密信,眉头紧锁。信中用近乎惊恐的笔调描述了唐军战舰的规模、士兵的纪律,以及他们在亚历山大港展现出的强硬姿态。
“异教徒的旗帜……竟然插在了亚历山大港,那座曾经属于罗马帝国、毗邻圣地的港口!”教皇的声音在空旷的教堂内回荡,带着难以置信和深深的忧虑,“这是比阿拉伯人更可怕的威胁!他们来自遥远的东方,信仰着未知的神只,其帝国的疆域据说广阔无边……”
他召集了枢机主教们紧急商议。“我们必须发出警告!不能让这些东方人在地中海为所欲为。这是对基督世界的巨大挑战!”然而,教廷内部意见并不统一。有人主张立刻号召新一轮十字军,将唐人赶回东方;也有人认为,当务之急是弥合与君士坦丁堡的裂痕,联合拜占庭的力量;更有现实派指出,法兰克人、伦巴第人彼此征战不休,北欧维京人威胁沿海,基督世界自身难保,何谈远征?教廷的号召力,已大不如前。争吵持续了数日,最终只达成一项模糊的决议:派遣密使,前往君士坦丁堡、法兰克王国以及主要意大利城邦,探听各方态度,尝试促成一种针对东方威胁的“共识”。这共识脆弱而遥远,但警钟已然敲响。
在法兰克王国,实权人物宫相查理·马特接到了教廷的密信以及来自南法商人的类似报告。这位刚刚在普瓦提尔战役中击败阿拉伯大军、拯救了西欧的强悍统治者,对所谓的“东方威胁”表现得出奇冷静。
他的谋臣们争论不休时,查理·马特抚摸着战斧的刃口,沉声道:“阿拉伯人从南边来,这些‘唐人’从东边海上来。听起来很可怕。但是,诸位,他们离我们太远了。中间隔着意大利,隔着整个地中海,还有那个半死不活的拜占庭帝国。”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我们的威胁,近在眼前:是莱茵河对岸那些不服管束的萨克森人,是南方的阿拉伯残部,是那些蠢蠢欲动的阿基坦贵族!还有……罗马的那个教皇,总想插手我们的事务。”
他做出了务实的判断:暂时不必理会遥远的唐人,但要加强情报收集,尤其是关于他们的武器装备和战术。同时,利用这个“东方威胁”作为借口,可以进一步整合法兰克内部的力量,削弱不听话的贵族,并向教皇要求更多的政治和宗教支持,比如为自己未来的儿子丕平谋求国王名分。法兰克的应对,充满了现实政治的考量,他们将首先专注于统一高卢,而非贸然卷入地中海的纷争。
而在意大利,威尼斯和热那亚等依靠地中海贸易繁荣的城邦,心情最为复杂。唐人的到来,意味着贸易规则可能改变,传统的航线可能受到威胁。但另一方面,唐人所带来的东方商品丝绸、瓷器、香料数量和质量可能远超以往,如果能与唐人建立直接贸易关系,利润将难以想象。商人们私下里已经开始活动,试图绕过官方渠道,与亚历山大港的唐军都督府取得联系。利益,往往比信仰和恐惧更能驱动行动。
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的宫廷。
与教廷的恐慌和法兰克的务实不同,拜占庭感受到的是切肤之痛。亚历山大港曾是帝国重要的粮仓和财富来源,如今却飘扬着异国的旗帜,而且这个异国强大得令人窒息。
“陛下,医院骑士团的使者又来了,这次他们愿意提供部分海图,条件是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联合行动,至少要将唐人的舰队限制在亚历山大港内!”大臣急切地汇报。
利奥三世,这位以推行“破坏圣像运动”而闻名、性格刚毅的皇帝,内心充满了矛盾。与骑士团合作,无异于与虎谋皮,这些十字军骑士对拜占庭领土的野心从未消失。但不合作,难道要独自面对大唐的兵锋吗?
他召见了负责情报的官员:“我们派往埃及的细作,有什么新消息?唐军的数量、战斗力究竟如何?穆斯塔法那个傀儡,内部是否稳固?”
“回陛下,唐军数量不多,但极其精锐,装备奇特而精良,纪律严明。穆斯塔法依靠唐军支持才坐稳王位,但其内部阿拉伯旧贵族和马穆鲁克将领中,不满者大有人在。”
利奥三世沉思良久,最终下令:“告诉骑士团的使者,联合行动可以商议,但拜占庭帝国不会首先挑衅。我们需要更详细的情报,也需要等待时机。让他们先拿出足够的诚意来!”他决定采取拖延策略,一方面与骑士团虚与委蛇,获取情报和潜在盟友,另一方面加紧整顿军备,特别是海军,并密切关注埃及内部的矛盾,期待其从内部瓦解,或者至少制造出可供利用的机会。拜占庭的应对,显得更加老谋深算。
长安,大明宫。
拉什米卡公主自从上次被召见后,似乎找到了在后宫立足的新方式。她不再仅仅被动地提供信息,而是开始主动整理、分析来自印度方面的零星消息,并附上自己的判断,通过上官婉儿呈送给李琰。这些简报虽然简短,但往往能切中要害,显示出她对政治和军事的敏锐直觉。
这日,李琰收到了一份关于印度中部一个名叫“波罗提诃罗”的王国正在崛起的简报,拉什米卡在末尾备注道:“……此国势大,好征战,与周边诸邦不睦,若其统一中天竺,恐对天朝商路不利。然其内部亦有权贵倾轧,或可从中斡旋,使其无力北顾。”
李琰看完,对一旁的上官婉儿笑道:“这位公主,倒是颇有见地。她所虑,与朕和兵部所议不谋而合。看来,让她闲着是浪费了。”
他沉吟片刻,道:“传朕口谕,赏拉什米卡公主锦缎五十匹,珍玩若干。另……准许她可至弘文馆借阅有关西域及天竺的地理志、风物志等书籍,若有见解,可随时通过你呈报。”
这道旨意,等于正式承认了拉什米卡“顾问”般的身份,给了她更大的活动空间和获取知识的权限。拉什米卡接到赏赐和口谕后,心中欣喜万分。她知道,自己终于凭借能力,在陛下心中赢得了一席之地,虽然这距离男女之情还很遥远,但至少是一条稳固的、有价值的纽带。她更加勤奋地投入到对故国及周边局势的研究中。
太子李琮主持的水利工程进展顺利,但也遇到了小麻烦。
工程进行到一半时,负责采购石料的小吏发现,原本谈好价格的石场突然提价,理由是开采不易。若接受提价,预算将超标;若更换石场,则工期必然延误。李琮察觉事有蹊跷,命人暗中调查。结果发现,是当地一家与工部某位员外郎有姻亲关系的豪商,企图垄断石料供应,趁机抬价。
李琮没有声张,而是采取了巧妙的手段。他一面派人快马加鞭,从更远的、但价格公道的石场调货,以解燃眉之急;另一面,则通过上官婉儿,将调查到的证据直接递给了御史台一位以刚正不阿着称的御史。很快,那位工部员外郎和地方豪商勾结牟利的事情被揭发,受到了严厉惩处。
李琮此举,既保证了工程进度,又打击了贪腐,树立了威信,还避免了与工部官员的直接冲突,手段可谓老练。李琰得知后,对太子的处理方式颇为赞赏,认为他懂得了如何运用规则和权力来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依靠身份强压。
波斯,莎赫尔娜兹女王的西进行动,在取得初步成果后,引起了更西边势力的警惕。
一支来自叙利亚沙漠深处、自称“黑羊部”的骑兵,袭击了波斯西部边境的一个小镇。他们来去如风,烧杀抢掠后迅速消失在沙漠中。虽然造成的实际损失不大,但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波斯的扩张,已经触及了某些势力的利益。
莎赫尔娜兹女王勃然大怒,但也意识到“黑羊部”骑兵的机动性是个棘手问题。她一方面加强边境哨所的防御和预警能力,另一方面,则向长安奏报,请求调拨更多的唐军制式弩箭和适合沙漠作战的骆驼,并希望能得到擅长沙漠作战的唐军教官的指导。她明白,要想真正向西拓展,必须拥有一支能应对各种挑战的强大军队。这场边境摩擦,预示着波斯西进的道路不会平坦,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欧罗巴的警钟已然长鸣,各方势力在震惊、恐惧和算计中开始调整自己的策略。而大唐帝国,则在李琰的统领下,稳步推进着它的全球战略,无论是朝堂、后宫还是遥远的边疆,都在为这个宏大的目标贡献力量。世界的命运之网,正在被编织得越来越紧密,也越来越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