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号宇宙的盛夏,云芳镇的东头竖起了一片崭新的白色建筑群。屋顶的太阳能板在阳光下泛着淡蓝光泽,墙面是浅灰色的未来复合建材,窗户是双层隔音玻璃——这是3号叶云天为云芳镇农民打造的“智能抗震房”,也是3号宇宙第一批真正意义上“会保护人的房子”。
王大叔站在自家新房的门前,手里攥着黄铜钥匙,指尖微微发颤。三个月前,他还住在镇西头的土坯房里——那房子是他爷爷传下来的,墙皮早已脱落,下雨天漏雨,刮大风时门窗吱呀作响,最让他害怕的是地震。去年春天的那场4级地震,土坯房的墙裂了一道拳头宽的缝,他抱着孙子蹲在桌子底下,听着房梁“咯吱”响,以为自己要和房子一起塌了。
“王大叔,快进去看看吧,里面的恒温系统已经调试好了。”合作社的技术员小陈笑着递过一本《智能抗震房使用手册》,“您要是不会用,小星随时能来教您。”
王大叔深吸一口气,插进钥匙拧开房门。一股清爽的风扑面而来——外面的气温已经超过35度,屋里却只有25度,不冷不热,正好舒服。他伸手摸了摸墙壁,建材是细腻的磨砂质感,敲上去发出沉闷的“咚咚”声,不像土坯房那样一敲就掉渣。小陈在旁边解释:“这是1号宇宙的复合抗震材料,能抗8级地震,就算遇到强震,墙壁也不会裂,房梁也不会塌。”
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块智能控制面板,上面显示着“温度25c、湿度50%、空气质量优”。小陈按了一下“温度调节”键,面板上的数字变成23c,屋里的风立刻凉了几分:“这是恒温系统,AI会根据外面的天气自动调节温度,冬天不用生炉子,夏天不用扇扇子,还能节省能源。”
王大叔走到厨房,看到水槽下方有一个银色的回收箱,管道连接着屋顶:“这是雨水回收系统,下雨天屋顶的雨水会顺着管道流进来,经过过滤后能用来洗菜、浇花,一年能省不少自来水钱。”小陈打开回收箱,里面的滤芯干净如新,“滤芯三个月换一次,合作社免费提供,您只要在App上预约就行。”
最让王大叔满意的是卧室的智能床——床垫能根据他的腰间盘情况调节硬度,床头还有一个小型AI健康监测仪,只要把手放在上面,就能测血压、心率。“您每天早上测一次,数据会同步到合作社的健康平台,要是有异常,AI医疗助手会提醒您,还能帮您联系医生。”
王大叔坐在智能床上,摸着结实的墙壁,又看了看窗外——新房的院子里,他的孙子正围着一个AI扫地机器人玩,机器人在院子里转圈,把落叶扫得干干净净。他突然红了眼眶,声音带着哽咽:“以前地震时,我总怕房子塌,抱着孙子躲在桌子底下哭。现在住在这里,墙结实,屋里舒服,再也不用怕了,踏实!”
智能抗震房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云芳镇,第一批100套房子刚建好,就被村民们抢着预定。没过多久,青禾县、黄沙镇、北部山区都开始建抗震房——叶云天从1号宇宙引进了模块化建房技术,一套房子的组件运到现场后,只要3天就能组装好,成本比传统砖房还低。两年后,3号宇宙80%的农民都住进了智能抗震房,再也没人怕地震,没人住漏雨的土坯房。
这天清晨,叶云天和林月瞳刚走进云芳镇的合作社,就看到一位老人拄着拐杖,在门口焦急地张望。是偏远山区的李奶奶,老人今年72岁,儿子在外地打工,平时只有她一个人住。以前她生病,要走三十多里山路才能到镇上的卫生院,有一次感冒拖成了肺炎,差点丢了命。
“叶同志,林丫头,你们可算来了!”李奶奶拉着林月瞳的手,急切地说,“我这几天总头晕,想测测血压,可山路不好走,我实在走不动了。”
“李奶奶,您别着急,咱们现在在家就能测。”林月瞳扶着李奶奶坐下,从合作社的柜子里拿出一台白色的AI医疗助手——巴掌大的设备,屏幕上有“血压检测”“心率检测”“常见疾病咨询”三个按钮。她让李奶奶把胳膊放在检测台上,设备的腕带自动收紧,屏幕上很快跳出数据:“血压160\/95mmhg,轻度高血压,建议及时就医,日常注意低盐饮食。”
“高血压?”李奶奶愣了愣,“我以前没这毛病啊,会不会是设备不准?”
“您别担心,我们再测一次,还能远程联系首都的医生。”林月瞳按了“远程会诊”键,屏幕上很快出现了首都星垣城医院张医生的脸。张医生仔细看了李奶奶的血压数据,又问了她的症状:“您是不是最近总吃咸菜?晚上睡眠好不好?”
“是啊,我喜欢吃咸菜,晚上总失眠。”李奶奶点头。
“那您以后要少吃咸菜,多吃新鲜蔬菜,晚上睡前喝杯温牛奶。”张医生给出用药建议,“我给您开的药,合作社的AI药房会送上门,您按时吃,一周后再测血压,有问题随时联系我。”
李奶奶看着屏幕上的张医生,又看了看手里的AI医疗助手,激动得说不出话。她拉着叶云天的手,老泪纵横:“以前生病要走几十里路,走不动就只能扛着,多少人扛着扛着就没了。现在在家就能查病,还能跟首都的医生说话,科技救了我的命啊!”
从那以后,AI医疗助手成了3号宇宙农民的“家庭医生”——每个村的合作社都有一台,村民们不用再走山路看病;抗震房里也装了小型AI医疗助手,老人在家就能测健康数据;偏远山区的牧民,用手机就能连接AI医疗助手,咨询草原常见的关节病、胃病。一年后,3号宇宙农民的常见病就诊率提升了60%,再也没人因为“看病远”而耽误治疗。
随着抗震房、AI医疗助手的普及,云芳镇渐渐变成了“科技社区”——路边的垃圾桶换成了AI垃圾分类箱,只要把垃圾扔进去,AI会自动识别分类,还会语音提示:“您扔的是厨余垃圾,已分类到可回收箱,感谢您的配合!”;家家户户的电灯换成了智能照明系统,有人走进房间,灯会自动亮起,离开后自动熄灭,还能调节亮度;社区的东边建了一座“科技教室”,里面有编程电脑、小机器人组件、3d打印机,孩子们放学后都来这里上课。
傍晚时分,叶云天和林月瞳在社区里散步。科技广场上,几十位农民正跟着音乐跳广场舞,领舞的是黄沙镇的李婶,她穿着新买的红色舞鞋,腰杆挺得笔直,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弯腰除草的样子。广场旁边的科技教室里,孩子们围在一起,用乐高积木拼小机器人,小星的全息屏在教室里飘着,教孩子们怎么给机器人编程:“大家看,把这个‘前进’模块拖到这里,机器人就能往前走啦!”
一个小男孩举着自己拼的机器人,跑到叶云天面前:“叶叔叔,你看我的机器人!它能除草,还能浇花,以后我要做一个更大的机器人,帮爷爷种地!”
叶云天蹲下身,摸了摸小男孩的头:“真厉害,以后你一定能做出更好的机器人。”
林月瞳看着眼前的景象——跳舞的农民,编程的孩子,巡逻的AI保安机器人,还有路边自动喷水的智能绿化带,笑着说:“你看,这就是我们想给3号宇宙的生活。”
叶云天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社区的尽头,智能抗震房的灯光渐渐亮起,像一片温暖的星海;飞行农用车从空中飞过,载着刚收割的小麦,朝着仓储中心飞去;远处的科技种植带里,AI机器人还在忙碌,麦苗在月光下泛着淡绿的光泽。
“以前我们总说,要让科技改变农业。”叶云天的声音温柔而坚定,“现在才发现,科技不仅能改变农业,还能改变生活——让农民住得安全,看得上病,让孩子们有学上,有梦想。这才是科技的意义,不是冰冷的机器,是温暖的生活。”
晚风拂过社区,带着麦田的清香和科技广场的音乐声。孩子们的笑声、农民们的歌声、AI机器人的电子音交织在一起,像是一首关于希望的歌。3号宇宙的生活,再也不是“靠天吃饭”的艰辛,而是充满科技温度的幸福日常——每一栋抗震房,每一台AI医疗助手,每一间科技教室,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新生,诉说着科技与生活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