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过了多久,京城跟顾家有关系的人才知道,顾家庄被一把大火烧了,知情之人除了在刚开始一瞬间无法接受以外,其他时候还如往常那样生活。
看不惯他们的人,以往还不敢,可是现在毫不客气的当面讽刺道:“还真以为自己是个人物,瞧瞧,就这性情,顾家都没了,全都没了,竟然连一滴眼泪都没有,真是可笑至极。”
这话如果换作是以前,肯定不可能就这么算了,可是现在没人会在意,能出府参加宴会之人,都不是傻子,更不会做出有失身份的事。
更不会告诉他们,顾家只是房子烧了,不代表人就没有了,再说了,传了那么久,也没有传出顾家谁被烧死了?
如果不是知道,顾家人不会自导自演,说不定他们都会信那把火是顾家人自己放的呢?
可惜,他们比谁都相信,顾家不会那么做,既然都如此了,还多说什么话,恐怕就是解释人家也未必会听,倒不如从一开始什么都不说的好。
住在山谷里的顾家人,也不会真的就此在山谷里隐居,而是由顾一辉统一指挥家里的小辈,结伴出山谷,到山下打探一番。
虽说这样一来一回差不多半个多月,那也没法子,而且还可以锻炼孩子们遇事应对能力。
就这么又过去了几年,终于打听到来自陇西有一人,听说他为人比较不错,又会带兵打仗,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收服了好几座城池。
与此同时,外侵也蠢蠢欲动,不知何时,中原大地恐怕又会生灵涂炭,此时的顾文翰身体也渐渐不行。
顾家小辈的心思再活跃,也不敢在这个时候偷偷离开,只等送完他老人家一程后再做决定。
顾承泽兄弟俩也发现家中情况,不过并没有多说,而是在私下里商量着怎么安排家中小辈。
这时就听着秦氏说:“成家了的就近安排,虽说他们都有了后,可是也不能真有一天把命搭进去,让他们媳妇守寡。
相反,那些没有成家的儿郎,虽到现在还无后,却能了无牵挂的去远处。
真有那么一天,我顾家后辈也不会让他们断了供奉,只需他们能尽量保护好自己。
不过在此期间,如果有谁在外遇到心仪的女子,可成亲,到不能纳妾,家规就是家规,不可破。”
盛氏听她大嫂这么说,也表示赞同,并跟着她大嫂的话往下说:“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能力出众适合带兵打仗,有的反而可以成为谋士。
不管怎么选择都由着他们,成是我顾家的荣幸,不成我顾家也任了。
我顾家可以出力,至于出钱还是算了,就顾家目前的情况来说,钱粮都投入进去也只是杯水车薪,不妨再等等。”
顾承泽兄弟俩对视一眼,也没有做出反对的意思,相反他们也是这个意思。
同时也在考虑家中是否需要留下谁,让他在家中坐镇,可惜孩子们都想出去,那就都撒出去,以他们自身的能力,只要不涉险,保全自己是没有问题。
倒是他们哥俩,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好好培养顾家的下一代,顾家万万不能断送在他们哥俩的手里。
又过了几个月,任谁也没有想到,顾文翰在睡梦中离世。
此时的顾家不似几年前,加之外面情况乱,也只有顾家一行人偷偷的把他们家老祖送进祖坟,与他们另外一位老祖合埋在一处。
家里的小辈也接到来自顾一辉的命令,说是为老祖守完孝方可离去。
自此顾家小辈开始各奔东西,实现他们建功立业之路。
顾一辉兄弟几人,除了最小的兄弟悄悄回到京城以外,其他人都留在了山谷。
一是陪伴他们的老父亲,二是负责教导家中后辈,其次山谷里的百亩良田不可荒废。
世道再乱,不可无粮,随着在山谷不知岁月的生活,时隔近二十年的中原大陆再次实现了统一,同时外侵一次又一次被驱赶了出去,大虞朝早已经不在,现在当朝轩辕氏建立的大秦。
一个朝代的建立的后续就是册封有功之臣,此时留在京城的各个世家,虽说很多人依旧活着很风光,可惜却对于大秦没有任何的建树,也就是说轩辕大帝册封功臣之事,跟他们完全不相干。
相反,有一户人家让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那就是顾家,竟然在册封之节不说,还文武都霸占数个重要位置。
此时的顾一辉当然能想到那些人的嘴脸,并且在心里做出决定,今日过后就递交请辞,并回去重建顾家庄。
这十多年,在小辈各奔东西后,他带领家中兄弟们,并没有一直躲在山上,相反时不时就会回到顾家庄,特别是在轩辕大帝打进进城之前,早早带领家族人员,全部退出山谷,回到顾家庄生活。
这让有心人想查都无法查,谁让顾家庄一带有他们的生活痕迹。
当世家还在怒骂顾家是老狐狸时,顾家除了家中小辈以外,能请辞的都请辞了,不能请辞的人也请了长时间的病假。
他们顾家在大秦朝的建立当初虽说不重要,那也是有一定的威望,唯怕功高盖主,不如现在就退下来,让世人慢慢的淡忘。
也就应了世家骂他们那一声“老狐狸”,身为老狐狸的顾一辉此时正在指挥家里小辈:“快,快,都磨蹭什么呢?
还不赶紧的上屋顶看看,不知道一旦外面下雨,里面跟着小小雨吗?
一个个的这么多年不着家,一回来也不知道自己找事做,还得让老子铺排,看把你们给能得呀?”
一群在外人面前不知有多么高的威望,在他们祖父,或者是曾祖父的眼里,如同小儿一般被训斥的如孙子般。
任谁也没有想到,这是哪个被轩辕大帝大封的顾家,不知道的还以为这就是一个平常百姓家。
相较于那些因军功崛起的家族,顾家在此时低调的差一点被人给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