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萧瑟,风烟涌起,纳伊索斯,战役开启。
旌旗漫卷,豪情满溢,此去正途,生死无计。
秋天的风掠过巴尔干半岛起伏的丘陵,带着一丝凉意,预示着一丝肃杀,却吹不散纳伊索斯城下那几乎凝固的、混合着铁锈与尘土的悲凉气息。
小卢西乌斯伫立在高坡上临时搭建的指挥台上,极目远眺,目光穿透清晨薄雾,紧紧锁住前方那座扼守要冲的山城。
纳伊索斯,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分量。它并非如波普迪维纳——三山城,那般是色雷斯奥德里西亚王国象征性的心脏,而是实实在在的军事咽喉与财富枢纽。
这座城坐落在色雷斯西部一片显着抬升的高地上,俯瞰四方。
向东,它的目光能触及刚刚陷落的三山城;向北,丘陵缓坡之下,便是斯科迪斯奇的辛吉顿的富饶土地;
向南,地势一路倾斜,几乎毫无阻碍地直指马其顿的核心——佩拉与塞萨洛尼卡;
向西,大道延伸,穿过崎岖山地,最终抵达亚得里亚海那繁忙的明珠——埃皮丹努斯。这是一座古老的希腊港口城市,在原本的历史上,在凯撒与庞培那场惊天动地的内战中,因围攻战而声名鹊起并逐渐更名为杜拉基乌姆。
正因如此,纳伊索斯成了色雷斯通往四方的大门,也是罗马势力深入巴尔干内陆的必经跳板。
两年前,马其顿行省那位雄心勃勃的总督瓦罗·卢库鲁斯,正是以雷霆之势首先攻克了纳伊索斯,才得以如楔子般钉入色雷斯腹地,随后顺理成章地拿下了波普迪维纳。只是后来罗马国内局势动荡,瓦罗不得已率军撤出这里,否则现在不要说波普迪维纳,便是纳伊索斯和半个色雷斯都已经被纳入罗马管辖之下了。
此刻,小卢西乌斯这位“命运之矛”,哈斯塔·法塔利,正沿着叔叔的征服轨迹,以更狂猛的速度逆推回来。
他深知,若不能彻底掌握纳伊索斯,他之前闪电般夺取三山城的成果就如同沙上城堡,色雷斯人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在他出征其他地区的时候会给他狠狠的一记爆菊,而且也有可能趁着罗马立足不稳猛烈攻击,切断退路,将他这支深入敌境的孤军迷失在群山之中。
科提斯六世,这位刚刚仓皇逃离三山城的奥德里西亚国王,此刻正站在纳伊索斯那加固过的城墙上,脸上交织着屈辱与一种近乎偏执的自信。
他身边站着的是特里巴利人的首领达蒙,他的远房表亲。
色雷斯特里巴利部本来就有彪悍的战士,以重甲步兵为主,人数在四千人左右。
不过纳伊索斯城内可不只有这四千人。由于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曾经还被瓦罗·卢库鲁斯“侵略”过,所以这里驻扎了大批的色雷斯士兵,人数一万有余。
自从小卢西乌斯拿下拜占庭,科提斯六世就已经开始准备了。只是由于他并不是真正的色雷斯国王而是色雷斯诸部共主,比萨尔提亚人和培西人不愿听从号令,所以效率低下,没有在短时间内形成合力。
就在此时,色雷斯斥候回报,城下那个年轻得不像话的罗马指挥官,兵力不过数千。
巨大的兵力优势,加上居高临下的地利——纳伊索斯所在的台地虽然坡度不算极其陡峭,但足以赋予冲锋者势能,让防守者视野开阔——这一切都让科提斯六世和达蒙相信,命运女神涅墨西斯给了他们一次完美的复仇机会。
他们拒绝龟缩守城,决意在城下的开阔地带,用色雷斯人的勇武和数量,将狂妄的罗马人碾碎!
“为了奥德里西亚!为了特里巴利!为了色雷斯!为了被夺走的家园!”科提斯六世高举他那柄象征王权的镀金长矛,发出震天的怒吼。
回应他的是山呼海啸般的战吼,一万两千名战士的咆哮汇聚成一股实质性的声浪,冲击着罗马人的阵列。
色雷斯人的军阵如同沸腾的熔岩,躁动不安,兵刃在初升的阳光下反射出刺目的寒光。
小卢西乌斯面无表情,他麾下的罗马军团步兵,只有七千之众,早已按照百人队井然有序地展开。
其余人马都在三山城里,为巩固罗马统治而进一步努力。要知道,兼并别人的土地容易,兼并别人的人民却不甚容易。
攻打纳维索斯,小卢西乌斯带来了三千罗马军团士兵,都是塞克斯提乌斯的人。正儿八经的卡普亚军团士兵。
排开阵势,仍然是经典的罗马三线阵,沉稳如山:
第一线是经验丰富的青年兵,第二线是更为强壮坚定的壮年兵,第三线则是作为最终预备队的老兵精锐。
军团方阵左右两翼,各有精锐的辅助骑兵护卫,像警惕的鹰隼展开双翼。而在军团方阵的最前方,是一支格外引人注目的力量——康沃斯民社的保卢斯率领的一千名康沃斯游击战士,此外还有新提拔的两位将领,都是莱乌齐奥山战役的时候在凯撒军营当中的康沃斯民社百夫长昆图斯·阿波罗尼乌斯·弗朗托和盖乌斯·狄狄乌斯·法尔克斯。
尤利乌斯·凯撒的“宠臣”,佩尔佩尔纳的下属普洛提乌斯法特就是被狄狄乌斯砍了脑袋。
莱乌齐奥山战役之后,特别是阿雷利亚会议之后,康沃斯民社就不可能再在比利牛斯山存在下去了。
元老院后来授予小卢西乌斯“命运之矛”的头衔,并任命其为色雷斯和潘诺尼亚总督之后,康沃斯民社便通过海路逐步向拜占庭转移。到目前为止,差不多有一半的人都转移到了这里。
弗朗托和狄狄乌斯是康沃斯民社自己推举出来的,小卢西乌斯没有过多干预,让他们成为保卢斯的副手,其实也不过就是个首席百夫长和百夫长的军衔而已,因为保卢斯本人也不过是个军团副将。
康沃斯民社的战士成分并不复杂,主要有三个部分:四成的罗马兵,四成的卢西塔尼亚和坎塔布利亚战士,以及两成杂兵,主要是凯尔特人和伊比利亚诸部人马。
除了罗马兵外,最为勇猛、彪悍的就是卢西塔尼亚战士。他们本就以悍勇绝伦、行动迅捷如风着称,是天生的游击战士。
此刻,他们更是脱胎换骨。在小卢西乌斯这位“火神宠儿”的指导下,罗马的铁匠们运用超越时代的“夹钢法”,为他们量身打造了一千把寒光逼人的雁翎刀,又称为新月弯刀,即克雷森提斯长刀。
这种结合了东方弧刃劈砍威力与罗马钢铁坚韧的利器,取代了他们惯用的短剑和青铜内弧弯刀。
刀身修长而略带优雅的弧度,刀背厚实利于劈砍,刀刃则经过反复锻打淬火,锋利得能轻易斩断发丝。
小卢西乌斯完全信任狂热分子,给了他们现在拜占庭最为精良的铠甲。一千名康沃斯战士各个都身着精良的环片甲或锁子甲,手持这新式的神兵,眼中闪烁着嗜血的兴奋和对战斗的极度渴望。他们就是小卢西乌斯手中最锋利的矛尖,准备劈碎一切阻碍。
此外,在小卢西乌斯本阵的两侧后方,两千名来自遥远东欧草原的萨尔玛提亚雇佣骑兵安静地驻马而立。
这些草原之子身披鳞甲或厚实的皮甲,背负着巨大的复合反曲弓,腰间挂着致命的铁剑或长矛。
他们的眼神锐利而带着一丝漠然,忠诚或许如草原的风一样飘忽不定,但所有人都知道,当顺风吹起,他们便是席卷战场的毁灭风暴。
小卢西乌斯并不信任这些人,没有给他们装备经过实验打造出来的,类似后世蒙古骑兵使用的那种弯刀,这种弯刀此时被称为“卢努拉弯刀”。小卢西乌斯毕竟是个穿越者并不想要重蹈唐朝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