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笼罩下的村落,空气里都弥漫着压抑的气息。村口的隔离栏外,不时传来村民焦虑的询问声;药庐里,煎药的炉火彻夜未熄,药香混杂着苦涩的味道,却压不住弥漫在人心间的恐慌。苏瑶坐在案前,双眼布满血丝,面前摊着数十本医书,书页被反复翻阅得卷起了边角,可她依旧没有找到能有效治疗痢疾的药方。
已经是疫情爆发的第七天了,村里的患者越来越多,弟子们连日奔波,脸上也满是疲惫。刚才,一位年迈的大娘因为病情加重,在药庐里微弱地呻吟,她的孙子守在床边,眼里满是无助的泪水,那一幕像针一样扎在苏瑶的心上。她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案,可效果都不尽如人意,看着患者痛苦的模样,苏瑶的信心一点点被消磨,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让她几乎想要放弃。
就在这时,她的手指无意间触碰到了衣袋里的一张纸条。那是师父临终前交给她的,纸条被细心地塑封起来,边缘有些磨损,却依旧完好。苏瑶颤抖着将纸条从衣袋里取出,放在案上,指尖轻轻拂过塑封表面,仿佛还能感受到师父手心的温度。她深吸一口气,缓缓展开纸条,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医者仁心,当以济世为任;纵遇千难万险,亦不可忘初心。”
这短短二十个字,苏瑶早已熟记于心,可此刻读来,却像一股暖流,瞬间涌入她的心底。她想起了师父在世时的模样 —— 每当村里有人患病,师父总是第一时间赶去诊治,无论风雨,从不推辞。有一次,村里爆发流感,师父连续半个月没有好好休息,最终累倒在药庐里,醒来后第一件事,却是询问患者的病情。师父常说:“我们学医,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摆脱病痛,让一个个家庭能够团圆幸福。”
那些记忆如同潮水般涌上心头,苏瑶的眼眶渐渐湿润。她想起了自己当初拜师学医的初心 —— 那年她十岁,家乡遭遇瘟疫,父母不幸离世,是路过的师父救了她,也让她下定决心学医,将来要像师父一样,拯救更多像她一样的孩子。这些年来,她始终牢记初心,走遍周边村落,为百姓义诊,可如今遇到疫情,她却差点退缩了。
“不能放弃!” 苏瑶在心里坚定地告诉自己,她将纸条紧紧握在手中,仿佛从纸条里汲取到了无穷的力量。她擦干眼角的泪水,站起身,走到药庐门口,对着正在忙碌的弟子们大声说道:“大家辛苦了!但我们不能放弃,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定能找到治疗的方法,守住这个村子!”
弟子们听到苏瑶的话,纷纷抬起头,原本疲惫的眼神里重新燃起了希望。苏瑶将纸条上的话念给弟子们听,看着他们认真的模样,她继续说道:“师父当年就是靠着这份初心,救了无数百姓。现在,轮到我们了。根据医书记载,治疗痢疾可能需要一种名为‘青木香’的药材,生长在深山的阴湿处,我们现在就出发,去附近的山林寻找!”
说完,苏瑶拿起药篓和镰刀,率先走出了药庐。弟子们也纷纷拿起工具,跟在苏瑶身后。此时已是傍晚,夕阳将山林染成了金黄色,却也带来了更多的危险 —— 山林里不仅有陡峭的山路,还有可能遇到野兽。苏瑶走在最前面,小心翼翼地拨开路边的荆棘,不时提醒弟子们注意安全。
他们沿着山路一路向上,仔细搜寻着每一个可能生长青木香的角落。山路崎岖,苏瑶的鞋子被划破了,脚底也磨出了水泡,可她丝毫没有在意,依旧专注地寻找着。弟子们也都卯足了劲,有的在岩石缝隙里搜寻,有的在草丛中仔细查看,每个人都不敢有丝毫懈怠。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山林里变得格外寂静,只有虫鸣声和他们的脚步声。就在大家快要失望的时候,一个年轻的弟子突然喊道:“苏师父!您看这里!” 苏瑶立刻跑了过去,只见在一块岩石的背面,几株青木香正茂盛地生长着,叶片翠绿,散发着淡淡的药香。
“找到了!我们终于找到了!” 苏瑶激动地说道,眼里满是喜悦。弟子们也都围了过来,兴奋地欢呼起来。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青木香挖出来,放进药篓里,生怕损伤了药材。随后,他们又在周边找到了不少青木香,直到药篓装满,才满载而归。
回到药庐后,苏瑶立刻带领弟子们开始研制药方。他们将青木香与其他药材按照比例搭配,反复试验,调整剂量。经过一夜的努力,终于研制出了有效的药方。当第一剂药煎好,喂给病情最重的大娘后,没过多久,大娘的腹痛症状就明显缓解了。看到效果,苏瑶和弟子们都松了一口气,随后便开始批量煎药,分发给村里的患者。
在苏瑶和弟子们的努力下,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村里的患者渐渐康复,村民们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看着恢复生机的村落,苏瑶欣慰地笑了,她再次拿出师父留下的纸条,轻轻抚摸着,心里满是感激 —— 是师父的教诲,让她在绝望中重拾初心,也让她守住了这个村子。
如今,几年过去了,苏瑶的弟子们一个个都成长了起来。他们继承了苏瑶的医者仁心,有的留在村里的药庐,继续为百姓治病;有的则像苏瑶当年一样,背着药篓,走遍周边的村落,为偏远地区的百姓义诊。每当苏瑶看到弟子们耐心地为老人诊脉,细心地给孩子喂药,温柔地安慰患病的百姓,她的心里就充满了欣慰。
苏瑶的指尖轻轻摩挲着那张泛黄的纸条,纸页边缘因岁月的侵蚀微微卷起,上面师父的字迹虽已有些褪色,却依旧力透纸背,每一个笔画都像是在诉说着当年的教诲。她知道,师父留下的不仅是这二十个墨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医者责任,一份跨越时光的精神传承。这份初心与责任,就像一颗在心底埋藏多年的种子,在她行医的岁月里,不断汲取着经验与信念的养分,生根发芽,如今又借着她的手,将这份力量传递给每一位弟子 —— 看着他们在义诊时耐心倾听患者的诉求,在深夜里挑灯研读医书,在危急时刻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苏瑶便明白,师父的精神从未远去,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在世间延续,终将长成参天大树,为更多身处病痛中的人遮风挡雨,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与幸福。
她深吸一口气,将纸条轻轻拿起,目光落在桌案上那本陪伴了她数十年的旧医书。这本书是师父当年送给她的入门礼物,封面早已被磨得有些发白,书脊处用棉线仔细修补过,翻开书页,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她和师父的批注 —— 有的是对药方剂量的调整,有的是对病症诊断的心得,还有几处画着小小的草药图案,那是师父当年为了让她更好地辨认药材,亲手画上去的。苏瑶小心翼翼地翻开医书,找到夹着书签的那一页,书页间的褶皱早已被岁月熨帖,她将纸条轻轻放进褶皱里,指尖在纸页边缘停顿片刻,仿佛还能触到师父当年书写时留在纸上的温度,仿佛还能看到师父坐在桌前,握着笔,一笔一划认真书写的模样。
纸条放好后,苏瑶缓缓合上书本,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封面上传来纸张摩擦的细微声响,“沙沙” 声在寂静的卧房里格外清晰,打破了夜的宁静,却又很快融入其中,让这份静谧更添了几分悠长。她将医书轻轻放在桌案的左侧,那里是她一直以来习惯放置重要书籍的位置,旁边还放着一个小小的铜制镇纸,镇纸上刻着 “医者仁心” 四个字,同样是师父当年赠予她的。
苏瑶站起身,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户,晚风带着山间的清凉扑面而来,夹杂着淡淡的草木清香,让她原本有些沉重的心境渐渐变得平和。她抬头望向夜空,不知何时,乌云已经散去,一轮圆月挂在深蓝色的天幕上,月光变得愈发清亮,像一层薄纱般透过雕花窗棂,斜斜地洒进房间。窗棂上雕刻着精致的缠枝莲图案,月光穿过图案的缝隙,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恰好落在桌案中央,将那本旧医书、半盏残墨,还有她方才从药庐回来时放下的灯笼,都晕染成了柔和的银灰色。
那盏灯笼是竹编的,外面罩着一层红色的纱纸,纱纸上还画着几株简单的草药图案,是弟子们去年特意为她制作的,说这样她夜里出诊时,既能照亮路,又能让村民远远看到就知道是她来了。此刻,灯笼静静地放在桌案一角,银色的月光落在红色的纱纸上,竟透出一种别样的温暖。桌案上的那半盏残墨,是她傍晚整理医案时用剩下的,墨汁表面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墨膜,月光洒在上面,泛着淡淡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