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接过姜汤,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她笑着摇了摇头:“没事,我在这里等你们回来。找到金脉草了吗?”
“找到了!师父您看。” 林小婉连忙从药篓里拿出装着金脉草的油纸袋,小心翼翼地递到苏瑶面前,“多亏了您之前教我们辨认金脉草的特征,不然我们就算看到了,也未必能认出来。”
苏瑶接过油纸袋,轻轻打开,看着里面那几株带着泥土气息的金脉草,叶片上的金色纹路在灯光下若隐若现,她的眼神渐渐变得柔和起来,思绪也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几十年前。
那时的她,和现在的林小婉、林小满一样,也是师父最疼爱的弟子。记得有一次,山下突发瘟疫,师父带着她和其他弟子一起下山救治村民。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感染瘟疫的村民越来越多,而治疗瘟疫所需的一味关键草药 —— 还魂草,却生长在悬崖峭壁之上,采摘难度极大。
师父不顾自身安危,亲自带着她去采摘还魂草。那一天,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师父用绳索将自己吊在悬崖上,一点点地向还魂草生长的地方靠近。她站在悬崖边,紧紧地拉着绳索,心里害怕极了,生怕师父会掉下去。
“瑶儿,别害怕,师父没事。” 悬崖下传来师父温和的声音,“你要记住,作为一名医者,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退缩,因为我们肩上扛着的,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最终,师父成功采摘到了还魂草,用它研制出了治疗瘟疫的药方,挽救了无数村民的生命。也是从那一刻起,苏瑶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像师父一样,做一名有仁心、有担当的医者,将师父的医术和济世救人的理念传承下去。
这些年来,苏瑶一直坚守着这个誓言。她不仅将自己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们,还常常教导他们,学医先学德,行医先行善。她会带着弟子们去山下的村落义诊,为贫困的村民免费看病、送药;会在寒冬腊月里,冒着风雪去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检查身体;会在村民遇到困难的时候,尽自己所能伸出援手。
“师父,您在想什么呢?” 林小满的声音打断了苏瑶的思绪。他刚把药篓里的草药整理好,看到苏瑶望着金脉草出神,便好奇地问道。
苏瑶回过神来,笑着说道:“没什么,只是想起了我年轻时跟着师父学医的日子。那时候,我也像你们一样,对草药充满了好奇,对医术充满了向往,也常常因为找不到草药、学不会医术而感到沮丧。是师父一直鼓励我、教导我,让我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她顿了顿,目光落在林小婉和林小满身上,眼神中满是期许:“现在,看到你们这么努力、这么有担当,我真的很欣慰。你们今天为了寻找金脉草,肯定受了不少苦吧?”
林小婉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不苦,能找到金脉草,救陈老伯的命,再苦也值得。而且,这也是我们作为医者应该做的。”
“是啊,师父。” 林小满也连忙说道,“以后我们还要跟着您好好学,争取早点能独当一面,帮您分担更多的事情,像您和师祖一样,为更多的人治病,为更多的人带来希望。”
听着弟子们真挚的话语,苏瑶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她知道,师父当年的期望没有落空,济世观的医者仁心正在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些年轻的弟子们,就像当年的自己一样,带着对医者的敬畏和对村民的关爱,在这条充满艰辛却也充满意义的道路上坚定地走着。
她抬手摸了摸林小婉和林小满的头,温柔地说道:“好,师父相信你们。不过,学医的道路漫长而艰辛,你们一定要有耐心、有毅力,不能半途而废。而且,无论将来你们的医术有多高明,都不能忘记初心,不能忘记医者济世救人的使命。”
“我们记住了,师父!” 林小婉和林小满异口同声地说道,眼神坚定而明亮。
这时,山下传来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村民焦急的呼喊:“苏大夫,不好了,陈老伯的病情突然加重了,您快去看看吧!”
苏瑶神色一凛,连忙说道:“快,把金脉草带上,我们现在就下山。”
林小婉和林小满立刻行动起来,将金脉草小心地收好,跟着苏瑶一起向山下跑去。夜色渐浓,山间的风更凉了,可他们的脚步却异常坚定。油纸灯的光芒在夜色中摇曳,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也照亮了村民们心中的希望。
从山下陈老伯家回来时,已是深夜。苏瑶脚步轻快了许多,方才为陈老伯施针配药,看着老人咳血的症状渐渐缓解,浑浊的眼睛里重新有了神采,她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林小婉和林小满一路搀扶着陈老伯的家人道谢,那一声声带着感激的 “苏大夫”,像暖流淌过心间,驱散了奔波整夜的疲惫。
回到济世观,弟子们都已歇息,只有观内的几盏灯笼还亮着,在寂静的夜里投下温暖的光斑。苏瑶放缓脚步,尽量不发出声响,以免惊扰了众人。她轻轻推开自己卧房的木门,“吱呀” 一声轻响,在安静的庭院里显得格外清晰。
走进卧房,她将手中的灯笼放在桌案上。昏黄的灯光瞬间填满了不大的房间,照亮了桌上摆放的物件:一本翻开的医书摊在桌面中央,书页边缘微微卷起,带着岁月的痕迹;一支狼毫毛笔斜放在书页上,笔锋还沾着些许未干的墨汁;旁边的砚台里,墨汁依旧浓稠,散发着淡淡的墨香。这是她傍晚时分正在整理师父留下的药方时,听闻陈老伯病情加重,匆忙放下的。
苏瑶轻轻叹了口气,走到桌案前,缓缓坐下。她伸出手,指尖轻轻拂过医书的封面,那是师父当年常用的一本《本草纲目》,封面早已被磨得有些发白,边角也有些破损,却是她最珍贵的物件之一。师父走后,她常常会翻看这本书,仿佛师父还在身边,手把手地教她辨认草药、解读药方。
她轻轻翻开医书,目光落在书页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上。那是师父当年学习时留下的笔记,字迹工整有力,每一处批注都详细地记录着草药的药性、用法以及配伍禁忌。苏瑶看着这些熟悉的字迹,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了几十年前。
那时,她刚拜入师父门下,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小姑娘。师父对她要求极为严格,每天天不亮就让她起来背诵医书,认记草药。有一次,她因为贪玩,没有背会师父布置的功课,害怕被责罚,便谎称自己生病了。师父看出了她的心思,却没有责怪她,只是带着她来到药房,拿起一本《本草纲目》,轻声说道:“瑶儿,学医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关乎着他人的生命安危,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懈怠。你看这本书里的每一味草药,每一个药方,都是前人用无数的经验和心血总结出来的。我们作为医者,不仅要记住它们,更要理解它们,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救人性命。”
从那以后,苏瑶再也不敢懈怠,每天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医书,跟着师父上山采药、下山义诊。师父也将自己毕生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教她如何通过脉象判断病情,如何根据患者的体质调配药方,如何在危急时刻沉着应对。
苏瑶的手指继续在书页间滑动,忽然,一张泛黄的纸条从书页中滑落,掉在了桌案上。她连忙弯腰将纸条捡起,展开一看,上面是师父熟悉的字迹,一笔一划都饱含着深情与期许:“瑶儿,医者之路,道阻且长,然行则将至。若遇困惑,便想想初心,想想那些需要你的人。”
看着这熟悉的话语,苏瑶的眼眶瞬间湿润了。这张纸条是师父在她出师那年交给她的,当时她因为第一次独立为村民治病,心里十分紧张,害怕自己会出错。师父看出了她的不安,便将这张纸条塞到她手里,对她说:“瑶儿,你已经长大了,有能力独当一面了。以后在行医的道路上,你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困惑,但你要记住,只要坚守初心,想着那些需要你的人,你就一定能克服所有困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医者。”
这些年来,每当她遇到困难,感到迷茫的时候,都会拿出这张纸条看一看。记得有一年,山下爆发了一场严重的痢疾,许多村民都染上了病,上吐下泻,情况十分危急。当时济世观里的药材紧缺,她带着弟子们四处寻找药材,日夜不停地为村民们治病,可病情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看着村民们痛苦的模样,苏瑶心里既着急又自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