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噈话一意孤行啫》(粤语诗)
文\/树科
啱啱做嘢,啱啱专职写嘢
我记得第一日阿头问:
靓仔,你搞创作嘅人
你最钟意乜嘢励志话?
我嘟冇谂:一意孤行!
佢陌生睇我:咁可怕?
你咁样会好得人惊噃!
系唔喺??至今唔觉……
人世间有一美:嗌凄美!
《树科诗笺》2025.3.29.粤北韶城沙湖畔
《孤行路上的诗意回响》
—— 论树科《话噈话一意孤行啫》的语言张力与精神图谱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的多元图景中,树科的粤语诗《话噈话一意孤行啫》犹如岭南古巷里的一盏竹篾灯笼,以方言特有的韵律与质感,照亮了创作者内心的精神疆域。这首诗以职场对话为切口,将 “一意孤行” 这一充满争议性的词汇,淬炼为创作者的精神图腾,在看似平实的口语叙事中,蕴藏着对创作本质与人生价值的深刻叩问。当我们将其置于粤语诗歌的历史脉络与文学理论的坐标系中,便能清晰地看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思想锋芒。
一、粤语方言:解构与重构的语言实验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保留古音古字最多的语种之一,自带厚重的文化基因。在《话噈话一意孤行啫》中,树科对粤语口语的运用并非简单的方言移植,而是一场充满创造性的语言实验。“啱啱做嘢,啱啱专职写嘢” 中的 “啱啱”,既精准传达了 “刚刚” 的时间概念,又以叠词的韵律感增强了口语的节奏感,仿佛能听见粤语地区特有的拖长尾音。这种方言词汇的运用,打破了现代汉语诗歌中常见的书面化表达惯性,使诗歌具有强烈的地域辨识度和生活实感。
法国语言学家本维尼斯特曾指出:“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 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词汇如 “噈”(即 “就”)、“啫”(语气词,表强调),在诗中构建起独特的语言空间。这些词汇不仅承载着粤语文化的千年积淀,更在诗歌语境中被赋予新的语义内涵。例如 “话噈话”,原本在粤语中多用于强调话语的随意性,但在诗中却成为连接职场对话与精神独白的桥梁,暗含着创作者对 “一意孤行” 这一回答的不经意与坚定。
这种方言的运用,在当代诗歌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解构了普通话诗歌的语言霸权,展现出汉语方言的多样性与生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粤语词汇的创造性使用,树科重构了诗歌的表意系统,使方言成为传递深层情感与思想的载体。正如岭南画派主张 “折衷中西,融汇古今”,树科的粤语诗在语言层面也实现了传统方言与现代诗歌的有机融合。
二、对话体叙事:现实与精神的双重镜像
《话噈话一意孤行啫》采用对话体叙事,将职场场景中的真实对话直接引入诗歌。这种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诗歌中常见的抒情独白模式,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戏剧张力。从阿头的质疑 “咁可怕?你咁样会好得人惊噃!” 到创作者的回应 “系唔喺??至今唔觉……”,一问一答间,不仅勾勒出职场文化与创作者个性的冲突,更折射出社会主流价值观与个人精神追求的碰撞。
在文学史上,对话体有着悠久的传统。柏拉图的《理想国》以对话探讨哲学真理,但丁《神曲》中的对话构建了天堂、地狱与炼狱的多维世界。树科的对话体诗歌虽无宏大的哲学命题,但通过日常对话的细节捕捉,展现出更为真实的人性图景。阿头的质疑代表着世俗对 “一意孤行” 的恐惧,这种恐惧源于对秩序与稳定的维护;而创作者的回应则彰显出艺术工作者特有的倔强与坚持,正如梵高在给弟弟的信中写道:“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就得越尊重我自己。”
诗歌中的对话不仅是现实场景的再现,更是创作者精神世界的外化。当创作者说出 “一意孤行” 时,这个词已超越职场选择的范畴,成为其艺术创作乃至人生态度的宣言。对话体的运用,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构建起现实与精神的双重镜像,让读者既能感受到职场生活的烟火气,又能触摸到创作者灵魂深处的炽热光芒。
三、“一意孤行”:反叛与坚守的精神密码
“一意孤行” 在汉语语境中通常带有贬义色彩,暗含固执己见、不听劝告之意。但在树科的诗中,这个词被赋予了全新的精神内涵。当创作者不假思索地说出 “一意孤行” 时,他打破的不仅是职场对话中的常规应答,更是世俗对艺术创作的功利性期待。在这个追求效率与迎合的时代,“一意孤行” 成为创作者对抗异化的精神武器。
这种反叛精神在文学史上并不鲜见。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傲岸,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清高,都是对世俗规则的主动背离。树科的 “一意孤行” 同样具有这种反叛特质,它是创作者对创作自由的扞卫,是对艺术纯粹性的坚守。正如苏珊?桑塔格所说:“艺术家的职责就是拒绝被纳入体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然而,“一意孤行” 在诗中并非简单的反叛姿态,更是一种清醒的坚守。从 “至今唔觉” 的淡然回应中,可以看出创作者对自身选择的笃定。这种笃定源于对创作本质的深刻理解 —— 真正的艺术创作必然是孤独的探索,需要创作者在无人问津的道路上独自前行。诗中 “人世间有一美:嗌凄美” 的突然转折,将 “一意孤行” 的孤独感升华为美学意义上的凄美,使这种坚守获得了更高层次的价值确认。
四、凄美之境:孤独美学的诗意升华
诗歌结尾 “人世间有一美:嗌凄美” 犹如神来之笔,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从职场对话的现实层面,陡然提升到美学思考的精神高度。“凄美” 一词在汉语美学中具有独特的意蕴,它既包含了悲剧性的感伤,又蕴含着超越苦难的崇高。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树科笔下的 “凄美”,正是创作者将自身孤独体验投射于审美领域的结果。
“一意孤行” 的孤独与 “凄美” 的美学价值在此实现了完美融合。创作者在选择 “一意孤行” 的道路时,早已预见了孤独与不被理解的命运,但他依然义无反顾。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赋予了 “凄美” 更深层的精神内涵。它不再是单纯的悲剧性审美,而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命姿态,是创作者在孤独中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诗意表达。
在当代社会,这种对 “凄美” 的追求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当消费主义与功利主义盛行,人们在追求物质满足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树科笔下的 “凄美” 之美,犹如一剂清醒剂,提醒人们关注精神世界的丰富与纯粹。它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美往往诞生于孤独的坚守与执着的追求之中。
五、结语:在孤行中书写诗意人生
树科的《话噈话一意孤行啫》以粤语方言为舟,以对话叙事为桨,在现实与精神的河流中开辟出独特的诗意航道。通过对 “一意孤行” 这一概念的重新诠释,诗歌展现了创作者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精神困境与突围之路。从语言实验到精神探索,从职场对话到美学思考,这首诗不仅丰富了粤语诗歌的表现形式,更以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当代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启示。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一意孤行” 或许显得不合时宜,但正是这种看似固执的坚持,让诗歌保持了其独立的品格与精神的锋芒。当我们再次品读这首诗时,感受到的不仅是粤语方言的独特魅力,更是一个创作者对艺术的虔诚与对生命的热爱。正如诗中所展现的,真正的诗意人生,往往始于一次勇敢的 “一意孤行”,终于对美的永恒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