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视域下的方言诗学实践》
——论树科《讲嘢啫》的多重话语博弈
文\/诗学观察者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写作始终保持着独特的张力。树科创作于韶城沙湖畔的《讲嘢啫》,以其精炼的六行体量,构建起一个充满解构能量的语言场域。这首创作于2025年的短诗,通过方言特有的音韵肌理与语义褶皱,在代际对话的微型剧场中,展现了后现代语境下语言符号的流动性与权力话语的消解过程。
一、语言褶皱中的多维时空
诗歌开篇\"细路仔话嘅五个字\/同阿爷喺城楼话嘅一样\",以蒙太奇手法将两代人的话语并置。\"城楼\"作为极具象征性的空间意象,指向岭南传统建筑中家族权威的具象载体。这种时空叠影在粤语特有的\"嘅\"(的)与\"喺\"(在)的语法结构中愈发凸显,正如巴赫金所言\"每个词语都散发着特定时空体的气息\"(《小说中的话语》)。
诗人刻意模糊具体语义,将焦点置于语言行为本身。\"五个字\"的刻意留白,既可能是日常问候,亦可能暗指某种政治话语的仪式性重复。这种语义悬置与粤语特有的疑问句式\"一唔一样?……\"形成互文,令人联想到《论语》中子游问孝时孔子\"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的辩证思维。方言中的语气助词\"?\"承载着质疑的重量,使简单的设问升华为对语言本体的哲学叩问。
二、语音政治与能指狂欢
在诗的第二段,\"话噈话\"(说完就说)的重复结构,构成德里达所谓的\"延异\"游戏。粤语特有的拟声词\"噈\"(zuk1)模拟话语的瞬时性,与普通话书面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语音特质在杨克《1967年的自画像》中亦有所见,但其在树科诗中更发展为能指的自我指涉。诗人通过\"真嘅假嘅\"(真的假的)的悖论式组合,将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推向极致。
值得关注的是方言音调对诗意的特殊建构。粤语九声调系中,\"噃\"(bo3)作为劝喻语气词,与\"哈\"(haa2)的疑问升调形成音调对峙。这种语音层面的张力,恰似叶芝《二度圣临》中\"转动,在更宽广的螺旋中转动\"的韵律革命,却植根于岭南语言土壤。当标准语试图规训方言时,诗人通过语音的\"不合语法性\"(福柯《词与物》)实现诗意突围。
三、代际话语的权力解构
诗歌中\"细路仔\"与\"阿爷\"的对话关系,构成微型权力场域。布尔迪厄在《语言与符号权力》中指出,代际语言差异实质是文化资本的传递与对抗。在粤语文化传统中,\"阿爷\"既是家族长老,又可指涉殖民时期的\"事头婆\"(英国女王),这种语义的含混性使诗歌获得多重阐释可能。当童言无忌遭遇权威话语,正如黄灿然在《祖母的墓志铭》中发现的\"词语在墓碑上结晶又风化\"。
诗人通过\"又唔喺一样哈……\"的否定句式,实施对语言暴力的温柔抵抗。结尾处的省略号形成未完成时态,暗示话语博弈的持续状态。这种结构处理的决绝姿态形成对照,展现南方诗人特有的暧昧诗学。正如张枣所言:\"诗是那株\/对称于真实之树的语言之树\"(《卡夫卡致菲丽丝》),树科在此建构起方言的诗性对称。
四、方言诗学的本体论价值
在全球化语境下,《讲嘢啫》的方言实践具有诗学本体论意义。诗中\"话\"字的六次复现,构成德里达所谓的\"踪迹链\"。粤语词汇\"讲嘢\"(说话)与\"话噈\"(说完)的细微差异,展现方言对言语行为的精微切分能力。这种语言自觉,延续了也斯在《雷声与蝉鸣》中对岭南声音景观的诗性探索。
诗歌末尾标注的创作时空\"粤北韶城沙湖畔\",与文本形成地理诗学呼应。沙湖的流动性隐喻语言本质,韶关作为岭南门户的历史纵深,共同构筑起方言写作的文化坐标系。这种在地性书写,恰似沃尔科特在《奥梅罗斯》中对加勒比方言的诗学重构,在地方性与普世性间架设桥梁。
五、后现代语境中的微型史诗
尽管全诗仅六行,却蕴含着史诗级的解构能量。第三代诗歌中的\"口语化\"倾向在此获得方言加持,日常对话升华为哲学思辨。诗中\"真嘅假嘅\"的辩证结构,暗合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古老智慧,却在数字时代的语境中焕发新生。当chatGpt改写着人类语言时,树科的诗恰似本雅明笔下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光晕。
诗歌的未完成性体现后现代文本的开放性。2025年的创作时间设定,赋予文本未来考古学意味。这种时空错位与辛波丝卡《博物馆》中的物象对话异曲同工,却通过方言实现文化根性的持守。在标准语日益同质化的今天,树科的写作实践证明:方言不是语言的化石,而是再生的孢子。
结语
《讲嘢啫》以其精微的语言解剖,在代际、语际、时空的多重维度中,实践着德里达\"延异\"的诗学可能。当城楼上的宣言化作童言絮语,当真假之辨消融于方言的语音褶皱,树科成功地将岭南茶馆中的日常闲谈,升华为后现代社会的语言寓言。这种写作既延续了瘂弦《深渊》中对汉语可能性的探索,又以方言的在地性抵抗着文化全球化浪潮。在这个意义上,这首微型诗作恰似沙湖中的一粒石英,既沉淀着千年岭南的文化记忆,又折射着数字时代的语言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