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嗣决定要正式开发琉球,将此地建设成为一个可以依靠的根据地。
历史上琉球的开发要晚很多年,原因就在于对岸多数时间受战火的波及比较少。
江南人安土重迁,不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很少有人背井离乡。
不过还有一种情况例外:商业。
泉州此时已经是朝廷最大的港口,甚至为了管理海上贸易还设置了市舶司。
出海贸易已经成为了东南沿海百姓一种常规的积累财富的手段。
杨元嗣决定先从经济和贸易方面下手来进行攻略。
首先要感谢曹蛟留下的宝贵遗产,海盗没有了并不能说明就不要交保护费了,
登州军不会像曹蛟一样竭泽而渔,一成的份子钱,想必大家都会满意。
杨元嗣计划在琉球常备一支两万人左右的水师,这军费可不能让登州出,
还指望着他们出海挣钱呢。
靖海城现在这个样子肯定不行,起码也要有个像样的城墙。
阮通虽然善于造船,不过要说指挥海战,训练水军,他是比不上张顺和阮仲的。
等阮仲伤好了以后,杨元嗣还是计划将靖海军统制的位置让他坐。
琉球遍地都是巨木,远比登州更加适合造船,阮通也能发挥他的强项。
阮家兄弟部下一共只有不到三千人,这些投降的海盗里估计也能挑出个两三千左右,
至于其他的兵源缺额,就要他们自己想办法了。
杨元嗣骑着老黑沿着河流北上,眼前是一片开阔的平原。
现在这个季节在登州已经是寒风刺骨,靖海城却只用穿一件单衣。
杨元嗣看着眼前一片甘蔗田,心中感慨。
据说福建路和江浙路已经完全推广开展城稻了,琉球肯定也可以。
甘蔗可以榨糖,现在糖可是一种奢侈品。
还有这片土地非常适合种植胡椒等调料,这些可都是硬通货。
广阔天地,大有所为!
琉球所缺的东西都可以从登州运过来,连贸易都省了。
大破灭海运贸易主要是针对两个方向,北方是高丽和日本。
南方就相当广阔了,从占城、三佛齐,直到大食、天竺,甚至远到勿斯里国等。
杨元嗣经过认证,大体上知道了这个航线是沿着海岸线,
从福建广东出发,经过东南亚和印度,能够到达阿拉伯半岛和北非。
这个是大宋贸易的主要线路,能够占到整个海外贸易的八九成。
这样看来琉球的地理位置就更重要了,靖海城可比登州更加适合于进行海外贸易。
杨元嗣经过反复认证,靖海城应该就是后来的台南,
这就更加坚定了他将靖海城做大做强的信念。
现在这些岛上的土人是真正的民风淳朴,也是真正的未开化。
如果从中原引进一批能够教化他们的人,这些土人就是潜在的人口红利。
杨元嗣身后的那个花白胡子的酋长就非常识趣,他已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杨威。
杨元嗣觉得好笑,这老小子虽然懂汉话,不过好像不太懂现代汉语。
杨威的部落有一万多人,在琉球属于大部落了。
这老家伙头脑灵活,善于经商。
现在发现杨元嗣这棵大树,一定要紧紧抱住。
“大王放心,既然你将这些人给我管理,我必定尽心尽力!”
杨威跟在杨元嗣身后,语气里都带着谄媚。
杨元嗣计划将土人们划分成乡和县两级,然后设立一个知州。
杨威正是琉球的第一任知州。
他的汉话明显带着东南口音,杨元嗣需要很用力才能听懂。
不过身后的那个白净的年轻人,给杨元嗣的感觉就好多了。
这人叫杨文,当然也是刚刚才取的名字。
他只有十五六岁的样子,有着土人中难得的肤色。
杨文是杨威的第五个儿子,一开始汉话还不如杨威呢。
不过这小子简直天赋异禀,跟花荣都有一拼。
还不到半个月月时间,居然学的语言里几乎不带一点口音。
这次回登州,杨元嗣计划将他和另外几个酋长的儿子一起带回去。
毕竟治理琉球不能光靠外来户,还是需要本地人的。
给这些人打上汉化补丁,将来都是杨元嗣的得力助手。
登州没有人比赵纬纶更懂汉话,这些人交给他是最合适的。
琉球的军事掌握在阮氏兄弟手中,行政权力杨元嗣计划就交给杨威他们。
要想建立朝廷一样成熟运转的体系,短时间内是不成的。
不过只要能够收上来粮食,征上来劳役,这就够了。
最重要的贸易方面,杨元嗣也照着朝廷,设置市舶司收税。
朝廷的市舶司主官叫作提举,杨元嗣索性提一级,直接设转运使一名。
只是这个职位非常关键,杨元嗣现在没有想好具体的人选,只能先回登州。
等到阮仲带着两千多水手也到了靖海城,杨元嗣觉得应该返航了。
阮仲的伤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但是对曹蛟的恨没有减轻丝毫。
杨元嗣将曹蛟交给了他,至于他们怎么做,杨元嗣也不想知道。
阮氏兄弟对杨元嗣现在是死心塌地,只恨自己没有四只手,
要赶快将琉球水师建立起来。
杨元嗣最不担心的反而是这个,毕竟阮仲是搞水师的专业人员。
正月十五也过了,海面上陆陆续续出现了北上南下的商船,
也是时候让他们知道,现在大海换了新的主人……
杨元嗣将大部分粮食和金银都留给了阮通,他在靖海城边上看好了一个地方,特别适合于造船。
只是卧室里那些奇珍异宝,琉球这种地方肯定是用不上的。
刘十三将财宝足足装了六十多箱,全部装上了船。
张顺看了下风向,挑了个良辰吉日扬帆返航。
阮氏兄弟在码头和杨元嗣洒泪相别,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见面。
杨文在船上好奇的看着巨大的木兰船和阵容齐整的登州军,
心中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向往。
随着一路向北,天气也越来越寒冷。
杨元嗣站在船头,望着无垠的大海,淡淡问道:“听说今年官家换了新年号了。”
李重山跟在他身后,脸上多了一道淡淡的刀疤,
络腮胡子若隐若现,更添了一份威武。
“好像是叫什么重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