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七点开始。
夏小雪这边的亲友陆续来了。
上楼打个招呼。
看看新娘子。
说几句吉利话。
辈分大的长辈客厅入座。
年轻人则聚在楼下。
再加上厂职工家属小区的邻居们。
那真是热闹非凡。
夏知节楼上楼下来回散烟。
顺便安排各项事宜。
比如……
谁谁谁点鞭炮。
那些人负责迎客。
接到新娘之后。
陪嫁的物品谁搬。
全得安排妥当。
陶红梅则是与几位近亲端茶送水。
时不时瞅一眼时间。
生怕错过吉时。
卧室内。
夏小雪盘坐在床上。
与小伴娘们聊着各地的接亲风俗。
陈舟雨是北方人。
第一次来南方。
见楼下汇聚了好多人。
好奇地问。
“等会接亲车队过来接亲了,他们会不会拦车?”
夏小雪一听就明白什么意思。
一些地方的风俗习惯。
会拦着接亲车队讨要喜钱。
城市里好一些。
乡下可就有点过了。
不管认不认识。
老头老太组团看到接亲车队就拦下。
要红包要烟。
少了不行。
烟都要成条的。
“拦车做什么?”严巧巧很是纳闷地问道。
陈舟雨解释。
“就是拦着接亲车队要喜钱。”
“不给不放行。”
当下信息获取渠道有限。
严巧巧还是第一次听说有这样的事。
连连摇头。
“我们这儿不会有人拦车要喜钱。”
“认识的过来凑个热闹,主家分发一些喜糖喜烟就行。”
“接亲的婚车一旦出发了。”
“谁敢拦找打呢!”
“耽误了吉时事就闹大了。”
林雅贞附和。
“我们那儿也没听说过拦着要喜钱。”
“别人大喜的日子去添乱。”
“遇到小心眼的会被记恨好久的。”
李玉花直到上中学才离开村里。
山沟沟里面结婚哪有车队。
拖拉机都看不到。
拦车队要喜钱也是头次听说。
“如果换做我们那边接亲,新郎最遭罪了,得背着新娘回去,胖姑娘愁嫁。”
卧室内迸发一阵银铃般的欢笑。
林雅贞觉得桂城这边很多习俗跟老家那边相似。
为了验证。
问道。
“吃席的时候会不会打包?”
严巧巧应声回答。
“会啊。”
“吃不完就打包呗。”
“小孩子多的酒桌最好了。”
“我就喜欢跟小孩坐一桌,吃的是‘幸福餐’。”
林雅贞‘哦’了一声。
轻轻叹了一口气。
“那你们这边真好,我们那边摆酒,都是事先准备好袋子,菜一端上来,就看谁手快了。”
“呼啦一下。”
“一盘菜就光了。”
“最后扒拉点面条吃。”
“吃完就散席。”
陈舟雨都不好意思说了。
她老家那边也一样。
拦车要喜钱。
抢一般的吃席。
这些都还好。
最可恶的就是闹伴娘。
都有闹伴娘闹成耍流氓被抓进局子里的。
夏小雪笑着说。
“城乡有差异。”
“各地也有各地的风俗习惯。”
“就比如我们这边接亲、喜宴、闹洞房比较平和一些,不少外地朋友觉得不够喜庆呢。”
林雅贞正想问问随礼得多少钱。
这时。
楼下一阵喧闹。
“来啦来啦。”
“快叫楼上关门。”
“点炮仗了啊!”
“喔唷,好多车……”
严巧巧跳下床。
赶紧将门给关上。
还不忘下锁。
而林雅贞、陈舟雨、李玉花则是溜到窗前往下张望。
噼里啪啦。
鞭炮声响起。
见到一辆长长的黑色轿车驶来停在楼下。
视角的缘故。
只能看到这辆车了。
不知‘矜持’为何物的夏小雪下床,也溜了过来,低声道:“让一下让一下呀,让我看看!”
陈舟雨连忙退到一旁。
夏小雪探头往下看。
正好见到身穿秀禾服的方燃下车。
古韵十足的婚服配上那现代感极强的飞机头。
透着蓬勃朝气又显得儒雅斯文。
一缕阳光照在脸上。
仿佛蒙上滤镜。
帅啊!
“老公……”
严巧巧慌忙一把捂住夏小雪的嘴。
林雅贞她们将夏小雪拖了回去。
虽然都年岁小。
但也晓得新娘子要端庄矜持。
方燃听到夏小雪的声音。
抬头看去。
晃眼见到夏小雪又缩回去了。
而楼下众人也听到了。
迸发一阵善意的哄笑声。
很快。
围观的女方亲朋好友以及厂里的邻居们,全都被接亲车队给吸引目光。
四周均是窃窃私语。
“这么长的车是什么车啊?”
“加长林肯!”
“喔唷,接亲的老外都来啊。”
“方家小子不得了,在中海开了大公司跟老外做生意的,看看这些车,全都是好车。”
“车牌888的、666的,啧啧啧,能开这样车非富即贵!”
“还有两辆车车牌黑色的,那是老外才能开的。”
“没这个档次,夏知节也不会将女儿嫁出去。”
“大民可算是熬出头了。”
被接亲亲友团围着的方燃隐隐听到几句。
得意之余不免有些感叹。
在这千禧年,小城市接亲车队车型普遍以桑塔纳、夏利、捷达为主。
租或者让有车的亲朋好友帮忙。
接亲车队的头车是宝马就非常不错了。
车队讲究双数。
如6辆、8辆、10辆。
红色夏利最为普遍。
喜庆嘛。
不过像这次接亲车队统一黑色没人会说三道四。
宝马、奥迪、奔驰、林肯组成。
哪怕是在中海也属于超豪华接亲车队了。
档次摆在这。
颜色就不讲究了。
按照习俗,每辆车都会贴上‘百年好合’的红贴纸。
直接盖住车牌就行。
现在连交警都不会管。
不过既然带有‘衣锦还乡’的意味。
车牌当然不能遮盖。
免不了引发阵阵惊叹。
所以啊,看混得好与坏,直接就是车,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过年过节回乡,哪怕远隔千里也要开车回去。
这就是撑个场面。
接亲团。
除了魏少君和方海涛,还有老妈那边几个年轻小伙。
带队的当然是长辈。
俗话说‘娘亲舅大’。
大舅和大伯为首。
老一辈知道该如何遵循习俗。
与女方长辈们做对接。
也把控着整个接亲流程。
小一辈闹归闹玩归玩。
到了吉时就得结束。
大舅欧玉华下了车就笑容满面的四处散烟。
大伯方建国则是找夏家的长辈。
方燃摩拳擦掌。
对伴郎团交待该怎么冲门。
汤普森和奥莉维亚身穿传统的中式服装。
一个拿着相机拍照。
一个手持佳能摄录机摄影。
帮忙记录喜庆时刻。
也是见证来到中国之后的第一次接亲。
不一会。
接亲开始。
方燃一马当先。
后面跟着魏少君、方海涛等伴郎。
单元门前就被女方家的亲友给堵上了。
第一关最好过。
多给些小红包就行。
几十个包有5块的小红包分发出去。
收了小红包的女方亲友们笑呵呵地让道。
顺顺利利上楼。
来到夏小雪家门前。
“接亲的来咯!快开门啦……”魏少君一边敲门一边高喊。
里面传来一阵笑声。
而后。
房门打开。
但铁栅栏的防盗门还关着。
站在门后的都是夏小雪的表妹表弟堂哥堂姐们。
方海涛手拎着喜袋。
摸出一叠小红包。
当空晃了晃。
“开门,开门就有红包!”
一大叠小红包塞进去。
依旧没开门的意思。
方燃见状。
正准备上大红包。
夏小雪堂姐夏洁笑嘻嘻地说。
“老要红包太俗,新郎倌少年多金、器宇不凡,需要考证一下才华,来三首关于婚庆的诗词吧。”
“说得出马上开门。”
魏少君闷咳一声。
往后退了一步。
复读一年都没考上大学。
又是理科生。
这种事就交给方燃了。
方海涛也知趣的不吭声。
高中文凭。
只还记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屋里屋外一下就安静了。
全都眼巴巴看着方燃。
方燃闷咳一声。
故作思虑。
想想夏小雪发来短信的诗歌。
朗声背诵。
“第一首啊,唐代诗人王建的《新嫁娘词三首》。”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有朝代。
又道出诗人姓名。
出自哪首诗词。
虽然都没有听过,但觉得很工整,应该不是现编。
“好吧,那第二首。”夏洁点头算是过关。
方燃急着见老婆呢。
也不装了。
马上接着朗诵。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掌声一片。
皆叹服方燃文采斐然。
方燃颇为得意。
继续背诵。
“阿母扶将上玉车,宝钗双坠鬓边鸦。”
“含情忍道临歧语,多谢春风为护花。”
这么快就背出三首与婚庆有关的诗歌。
难免有质疑。
“小雪姐姐出的题,回答得这么快,多半是串通作弊吧!”
“就是就是。”
“再来一首打油诗!”
屋内的陶红梅岂容小辈为难女婿。
高声道。
“说话算话,都背诵三首古诗了,快开门。”
一众小辈们郁闷。
明显作弊。
早知道要大红包好了。
长辈发话。
没办法只能将防盗门打开。
方燃带着伴郎们呼啦拥了进去。
直奔卧室。
等卧室门一开就能见到新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