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节之后:博物馆的传承与新生
>凌峰和林悦并肩站在即将开放的博物馆大厅里,望着墙上“中国早期博物馆发展历程”的展牌,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
十月的晨光透过百叶窗,在凌峰的书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国庆中秋长假刚过,空气中还弥漫着节日的余温,他却早已伏案工作,面前铺满了博物馆设计图纸。
林悦轻手轻脚地走进书房,将一杯刚泡好的龙井放在桌角:“又是一夜没睡?”
凌峰抬起头,揉了揉酸胀的太阳穴,微笑着握住妻子的手:“想到博物馆即将开幕,就睡不着。你还记得我们第一次听说‘博古院’的那个下午吗?”
---
## 缘起:异国他乡的“博古院”
五年前,同样是国庆中秋双节过后,凌峰和林悦还只是大学考古系的年轻教师。那时,他们跟随导师陈明远教授——一位毕生致力于中国博物馆史研究的学者,参加了一个关于“中国早期博物馆溯源”的国际学术会议。
就是在那个会议上,他们了解到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事实:**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发展始于一段不平凡的历程**。
1847年春天,居住在厦门的林鍼因精通英文,应邀赴美国教授中文。在美国,他偶然走进一个灯火通明、彩焕云霄的地方,那里摆满了天下珍贵而稀奇的东西,供人参观。回国后,他在《西海纪游草》中称这个地方为“博古院”,并特别提到——“中国没有”。
“这就是近代中国人第一次接触西方博物馆的记载,”陈明远教授当时激动地指着投影上的史料说,“林鍼可能根本不知道这个地方由谁创建、为何创建,但他的记录具有开创性意义。”
凌峰还记得陈教授眼中闪烁的光芒:“博物馆不仅是收藏文物的地方,更是文明的对话者。而中国人自己创办博物馆的历史,就是一部从看到想,从想到做的奋斗史。”
林悦也被这段历史深深吸引。她专注地阅读着会议材料,了解到继林鍼之后,郭连城、斌椿、张德彝、王韬等人也陆续在海外游历中接触了西方博物馆。
郭连城在意大利参观的博物馆里,排列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还有几十间玻璃屋子收藏着古时各国供奉的神像;斌椿在英国所见则更像是动物园和自然类博物馆,里面有老虎、豹子、狮子、大象等动物。
“这些先驱者的记录,虽然大多停留在‘炫、奇、珍、稀’的描述层面,并没有深刻反思中国在这方面的缺失,”陈教授继续说道,“但他们的观察为后来者铺平了道路。”
会议结束后,陈教授将凌峰和林悦留了下来:“我已经老了,但你们还年轻。我有一个梦想——建立一座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博物馆,不仅展示文物,更要讲述中国博物馆人自己的奋斗史。你们愿意帮我实现这个梦想吗?”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请求,开启了凌峰和林悦与陈教授共同开创博物馆的征程。
---
## 传承:先贤的博物馆梦想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凌峰和林悦跟随陈明远教授深入研究了**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他们发现,从林鍼初识西方博物馆,到中国人自己创办博物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你们看,”陈教授在一堆故纸丛中抽出一份文献,“19世纪后期,境外来华人士开始在中国创办博物馆。1868年,法国传教士韩伯禄在上海创建了‘徐家汇博物院’;1874年,英国亚洲文会北中国支会创建了亚洲文会博物院。”
凌峰仔细阅读着这些史料,注意到徐家汇博物院以收藏中国动植物标本为主旨,最初命名为自然历史博物院,1883年才改名为徐家汇博物院。
“这些早期博物馆虽然建在中国,但都是由外国人创办的。”林悦若有所思地说。
陈教授点点头:“正是如此。所以到了戊戌变法前后,康有为、郑观应、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开始明确提出要在中国办博物馆。”
三人深入研究这段历史时发现,**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把博物馆及动物园、音乐院等公共设施规划进‘太平世’**,在《实理公法全书》中强调博物馆不仅可以“悦民心”,而且可以“开民智”。
而更让他们感动的是,**郑观应甚至在其《盛世危言》的‘考试’篇中主张将创办博物院与铁路、轮车、矿物之事等一起,作为考试出题的内容之一**。
“这些思想家的呼吁为中国人自己创办博物馆奠定了理论基础。”凌峰一边整理资料,一边感慨道。
然而,真正将理论付诸实践的,是一位名叫张謇的实业家。1905年,张謇两次上书清政府,建议在京师建立合博物、图书二馆为一体的博览馆。
遭到清廷无视后,他决定凭借自己的力量在家乡南通创办博物馆。
“这就是着名的南通博物苑,”陈教授声音有些颤抖,“张謇是我们所有博物馆人的榜样。”
---
## 开创:艰难的创业之路
两年前,陈明远教授被确诊患有严重的帕金森症,不得不退出一线研究工作。在病榻前,他紧握着凌峰和林悦的手:“博物馆的梦想,就交给你们了。”
带着导师的嘱托,凌峰和林悦开始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他们辞去了大学的教职,全身心投入到博物馆的创建中。
资金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难题。为了筹集足够的资金,凌峰卖掉了祖传的一幅明代书画,林悦则动用了全部积蓄。他们四处拜访潜在的投资人,讲述中国博物馆先驱们的故事,往往谈到深夜。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到海源集团董事长的情景吗?”林悦一边整理着凌峰桌上的图纸,一边回忆道。
那是一个雨夜,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计划书,在董事长办公室外等了三个小时。当终于见到董事长时,凌峰没有急于谈论自己的项目,而是先讲述了法国传教士韩伯禄1868年在上海创建“徐家汇博物院”的故事。
“这些外国传教士尚且如此重视中国的文化和自然标本,我们中国人自己更应该珍惜和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凌峰的话打动了董事长,获得了第一笔重大投资。
场馆选址也是个大问题。他们跑遍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最终在离市中心不远的一个文化区内找到了一栋闲置的老建筑。这里原是一座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图书馆,建筑风格古朴大气,非常适合改造为博物馆。
“我们要像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那样,即使没有政府的全力支持,也要凭借自己的力量创办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博物馆。”凌峰在设计方案讨论会上坚定地说。
在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上,他们决定打破传统模式,不仅展示文物,更要**讲述中国博物馆人的奋斗故事**。他们专门策划了一个“中国博物馆童年期”展区,以林鍼、郭连城、斌椿、张德彝、张謇等先驱者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中国博物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
## 融合:双节过后的新开始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假日的欢愉中时,凌峰和林悦却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博物馆的一线。
“国庆与中秋相遇,家国同庆,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使命。”凌峰对布展团队说,“国家的繁荣与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而博物馆正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人与国家的重要纽带。”
林悦则想起了戚思翠在《国庆中秋喜相逢》中的那句话:“**国庆与中秋双节相遇,那真是喜上加喜!**” 对她而言,这种“喜上加喜”不仅是节日的重逢,更是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的完美融合。
长假结束后的第一天,凌峰和林悦早早来到了即将竣工的博物馆。工人们正在进行最后的清理和调整,展厅里的灯光已经全部点亮,照在那些记载着中国博物馆发展历程的展板上。
凌峰驻足在讲述林鍼发现美国“博古院”的展板前,轻声对林悦说:“想象一下,1847年春天,当林鍼走进那个灯火通明、摆满珍奇物品的地方时,他内心该有多么震撼啊。”
林悦点点头,握紧了丈夫的手:“而他回国后,毅然将在美国的所见所闻记录在《西海纪游草》中,这种记录和传播的精神,正是文化传承的真正意义。”
他们走到张謇的展区,看着那张熟悉的照片——一个目光坚定的文人,却有着实业家的魄力。
“张謇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梦想必须付诸实践**。”凌峰感慨道,“他不仅想到了,更做到了。从1905年上书清政府,到在家乡南通亲手创办博物苑,他走完了从理想到现实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
## 新生:梦想的延续
夕阳西下,凌峰和林悦终于完成了博物馆开幕前的最后检查。他们疲惫但满足地站在博物馆大厅的中央,环顾这个凝聚了他们五年心血的梦想之地。
“陈教授明天会来参加开幕仪式吗?”林悦轻声问道。
凌峰点点头:“医生说他情况稳定,可以坐轮椅来。这是他毕生的梦想,他一定要亲眼见证。”
他们走到“中国博物馆童年期”展区的尽头,那里特意留下了一面空白的墙,墙上只写了一句话:“**博物馆的故事,由每一个珍视文化的人共同书写。**”
这面墙,是凌峰和林悦特别设计的——它象征着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未完成性,也预示着更多的后来者将继续书写这段历史。
“我们的博物馆不像徐家汇博物院那样只收藏动植物标本,也不像亚洲文会博物院那样侧重自然历史标本和中国文物古董。”凌峰说道。
“我们要走一条自己的路,既展示文物,又讲述历史,更传承精神。”林悦接话道。
夜幕降临,凌峰和林悦最后一遍检查了博物馆的每一个角落。当他们走出大门时,满月已经升起,皎洁的月光洒在博物馆崭新的牌匾上。
“这个双节过后,我们的人生将开启全新的篇章。”林悦依偎在凌峰的肩膀上,轻声说道。
凌峰仰头望着天上的圆月,想起了斌椿在英国参观“生灵苑”后记录下的感受,那是一种对新奇世界的惊叹,也是一种对未知领域的向往。
而此刻,他心中涌起的,却是一种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从林鍼的《西海纪游草》,到张謇的南通博物苑,中国博物馆人走过了从看到想,从想到做的漫长道路。今晚,我们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开启新的征程。”
远处,城市的灯火渐次亮起,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凌峰和林悦知道,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无数像他们一样的人,正在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默默耕耘。
而他们的博物馆,明天将正式向公众敞开大门,迎接第一批参观者,继续书写中国博物馆事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