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亲眼见证了国库日益充盈,军队日益强盛,百姓日益富足。
曾经的质疑,早已被铁一般的事实消磨殆尽。
在他们心中,宝妞这位年少的皇太女,简直就是大洲国的福星,上天赐予的指引。
谢南书第一个出列,拱手朗声道:“皇上圣明!皇太女深谋远虑!”
“设立女子医学院,造福万民,乃真正的大善之举!微臣愿全力支持!”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带着一股说服力。
紧接着,户部掌管全国钱粮的王坚也站了出来,他那张一向精于算计的脸上,此刻也充满了敬佩:“皇上,皇太女高瞻远瞩,此举不仅能解决民间疾苦。”
“长远来看,更能盘活女子人才,开发新的行业,为国库带来新的活力!”
“户部定当全力配合,绝不吝惜资金!”
兵部尚书、工部侍郎等各部官员也纷纷出列,表示了完全的支持。
“皇上圣明!皇太女英才!”
“臣等愿肝脑涂地,为女子医学院的筹建效犬马之劳!”
“皇太女所言极是,女子为何不能撑起半边天?此乃顺应天时,利国利民之举!”
那些原本心存疑虑的老臣们,眼看着大半个朝堂的清贵文武大臣都纷纷表态支持。
特别是像谢南书、王坚这样,素来以稳重着称,又深受光庆帝信任的大臣都站了出来。
他们的反对之声更是被淹没。
即便内心仍有些许不适应,但他们也深知,如今的宝妞,其地位和影响力,在朝臣之中,甚至不亚于光庆帝。
拒绝她的提议,无异于与大洲国的未来盛世作对。
“光庆帝与皇太女,相辅相成,乃大洲之福!”
“皇太女说的,从来没有错!”
这已成为朝臣们私下讨论时,一个无需言明的共识。
宝妞的每一个建议,都伴随着不可思议的成功。
从最早的琉璃,到后来的彩票,再到草莓,以及军事改革和教育普及。
她的每一次“异想天开”,都最终被证明是利国利民的绝妙之策。
她不仅是光庆帝的亲生女儿,更是大洲国繁荣昌盛的代名词。
如今,只要是宝妞提出的构想,无论最初听起来多么新奇,大臣们都会选择无条件地信任和支持。
因为他们知道,这位皇太女,有着常人不及的超脱眼光和洞察力。
她所看到的未来,往往比任何人都要清晰。
光庆帝满意地看着群臣的反应。
他知道,宝妞的威望,已臻化境。
宝妞已经成长为足以支撑起一个强大帝国的真正储君。
“好!既然诸位爱卿都无异议,那便依旨办理!”光庆帝龙颜大悦,声音也带上了几分轻松。
“礼部与户部牵头,工部、吏部从旁协助,务必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师资,将女子医学院建成!若是效果斐然,朕将重重有赏!”
旨意下达,各个部门迅速行动起来。
在众臣的全力支持下,女子医学院的筹建工作,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效率全面铺开。
这不仅是一项新政的推行,更是大洲国在皇太女的引领下。
彻底挣脱旧思想束缚,迈向更开明、更包容、更强大的新时代的又一里程碑。
很快,第一批女子医学院在京城和几大州府设立。
从普通的女子学堂中,选拔出了一批聪慧好学的女子。
她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踏入了医学院的大门。
在医学院里,她们不仅学习了传统的脉诊、望闻问切,还学习了宝妞传授的关于人体构造、生理卫生等基础知识。
宝妞特意强调了消毒的重要性,以及一些简单的手术操作概念。
虽然此刻并不成熟,但却奠定了未来医学发展的基础。
三年后,第一批女医学生学成毕业。
她们身着统一的儒雅医袍,带着自信与专业,走向了民间。
她们开办医馆,深入乡村,为那些受疾病困扰的女性带去了希望。
一开始,百姓们对女大夫仍有疑虑。
但当这些女大夫以娴熟的医术,治愈了一个又一个困扰女性多年的顽疾时,她们的医术和品德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称赞。
“多亏了李大夫,我这多年的病痛才得以解除!”
“以前每次生病都羞得不敢找男大夫,现在有了女大夫,方便多了!”
赞美之声不绝于耳,女大夫的形象深入人心。
渐渐地,更多的女子被鼓励,被支持,走上学医之路。
甚至有几名特别优秀的女医学生。
经过严格的考核,被选入太医院,成为历史上第一批进入宫廷的女医官,服务于皇室。
大洲国的女性,不再被局限于内宅。
她们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崭露头角,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真理。
~~~
这日清晨,一封来自边陲急报,打破了御书房的平静。
福全公公捧着奏折,神色凝重地呈给光庆帝。
“皇上,这是来自北境的急报!”福全公公声音都带着几分急促,“月海国与日地国,两国战事一触即发,边境已现刀兵之气!”
光庆帝接过奏折,脸色顿时沉重起来。
月海国和日地国是大洲国北方的两个弹丸小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
它们紧邻大洲国北方边陲,两国之间常年摩擦不断。
真要打起仗来,对大洲国也有些影响啊。边境的老百姓苦日子又要开始了。
奏折上详述了近期的冲突:起因是两国交界处的一条名为“碧玉河”的河流,这条河是两国赖以生存的唯一水源。本该两国共享,但近期月海国下游的牧民抱怨上游日地国截流过多,导致下游水量锐减,牧草枯黄,牲畜饮水困难。而日地国则指责月海国牧民侵占了上游几处新发现的铜矿脉,阻碍了他们的采掘。
冲突从口角升级为械斗。
继而引发了小规模的军事摩擦。
月海国一支数百人的边境巡逻队与日地国一支采矿护卫队在河边相遇。
双方言语不合,随即爆发冲突,各有伤亡。
月海国国主海威王勃然大怒,下令军队集结,扬言要夺回被侵占的河流源头和铜矿。
日地国国主地岩王也毫不示弱,调集精锐,誓言要将月海国侵略者赶出国境。
两国边境,战鼓频催,刀枪入鞘,硝烟味已弥漫开来。
“岂有此理!”光庆帝放下奏折,重重地拍了一下御案。
震得墨砚都晃了晃。“为了区区水源与矿产,便要倾全国之力,发动一场不知会持续多久、伤亡多少百姓的战争?这何其不明智!”
他看向一旁的谢南书、顾念仁,以及正在给他磨墨的宝妞,心中升起一股强烈的忧虑。
两国一旦开战,不仅会造成大量无辜百姓的死伤,更会影响大洲国北方边境的稳定与贸易往来。
“传朕旨意!”光庆帝断然道,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立即派遣驿使,分道前往月海国与日地国!告知两国国主,令他们立即停止军事行动,不得擅自开启战端!”
他沉默一会,想了想又说:“并请他们各自派遣最具有话语权的使节,于三日后,务必抵达大洲国京城!朕将亲自居中调停,为两国做主!”
谢南书立刻拱手领命:“微臣遵旨!定会将陛下的旨意准确传达,并限期办妥!”
驿使们如离弦之箭,快马加鞭,昼夜不停地奔赴月海国和日地国。
两国国主接到大洲国皇帝的旨意,心中皆是猛然一震。
他们深知大洲国如今的强大,也明白大洲国不愿看到他们两国开战。
面对大洲国严厉的警告和居中调停的明确意愿,两国国主纵然心有不甘,也不敢有丝毫忤逆。
一旦激怒大洲国,其后果是他们两国都无法承受的。
于是,月海国国主海威王与日地国国主地岩王,各自挑选了最为得力的亲信大臣作为使节,日夜兼程,争先恐后地赶赴大洲国京城。
数日后,两位国主的使节团几乎同时抵达京城。
光庆帝知道今日的和谈至关重要,特意将和谈地点安排在御书房前的大殿。
并召集了所有核心大臣在场,以示对此事的重视。
清晨,大殿内气氛庄严肃穆。
光庆帝端坐龙椅,宝妞站在他身侧,谢南书、顾念仁等大臣分列两旁。
当月海国使者和日地国使者被引入殿内时,大殿的气氛顿时变得紧绷起来。
海威王使者,身着月海国特有的皮革长袍,满脸愤慨之色’
地岩王使者,则是一身日地国粗犷的麻布短衫,双目圆睁,怒火中烧。
两人一见面,便如同两头准备搏斗的公牛,根本无视旁人,直接互相怒目而视,谁也不肯先行礼。
“哼!一群不讲信义的鼠辈!私自截流,还侵占我等矿脉,简直是罪无可赦!”
海威王使者率先开口,对着地岩王使者冷哼一声,那声音里充满了控诉和威胁。
地岩王使者也不甘示弱,立刻向前踏出一步。
脖子上的青筋都暴起来:“是谁先霸占水源,还暗中派军队去我牧场巡视,贼喊捉贼,谁恬不知耻,言而无信才是。”
“你血口喷人!明明是你们……”
“住口!”
眼看两人便要在御前争吵得不可开交,甚至隐隐有动手的意思。
光庆帝猛然一声怒喝,声如洪钟,在大殿内炸响。
那股帝王威压瞬间扩散开来,压抑得两人呼吸一窒,仿佛被无形的手扼住了喉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