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妞听到这些好消息,也乐得合不拢嘴。
钱钱钱!都是钱!
只要草莓能持续热销,果干、果酱和草莓酒的工坊也加紧建设并投产,那么大洲国便能拥有源源不断的财富。
“父皇,皇家果品行现在可以考虑开设分店,不仅京城,还可以向周边富庶的大城扩散。”
“同时,要加快果干和果酱工坊的建设,毕竟新鲜草莓保存不易,而果干和果酱能远销各地,带来持续的利润。”宝妞趁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小脑袋瓜里充满了经商的智慧。
光庆帝大笑:“宝妞说得有理!谢爱卿,听到了皇太女的意见了吗?”
“朕准你方便行事,皇家果品行的一切章程,你可自行做主,只需定期向朕汇报!”
谢南书感激涕零,躬身领命:“微臣遵旨!定不辜负陛下和皇太女厚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皇家果品行”的销售渠道迅速铺开。
京城周边的各大城镇,也纷纷开设了草莓专卖店。
随着草莓的热销,草莓果干和果酱的制作工坊也加紧投入生产。
新鲜草莓虽然美味,但保鲜期短。
而制成果干和果酱后,不仅延长了保存时间,更可以销往遥远的边陲地区,甚至通过海运销往海外。
特别是“皇家草莓酒”的推出,更是引起了轩然大波。
当第一批盛放在精美琉璃瓶中的草莓酒出世时,其奢华的包装,配上酒液诱人的色泽和独特的香气,瞬间俘获了贵族阶层的心。
无论是作为饮品还是艺术品,甚至作为馈赠海外友邦的礼品,都显得格外有面子。
果然,正如谢南书所料。
做贸易往来的那些金发碧眼的西域商贾,在品尝了草莓酒后,更是趋之若鹜。
他们惊叹于这种美酒的独特风味和精美包装,纷纷表示愿意高价收购,运回他们的国家。
大洲国的国库,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丰盈起来。
百姓们也因为草莓种植和销售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
皇宫御书房内,烛火通明。
光庆帝正批阅着奏折,脸上带着一丝疲惫。
就在这时,宝妞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御书房。
“父皇,您忙着呢。”宝妞行了一礼,径直走到光庆帝书案前。
光庆帝抬头看着她,眼中带着慈爱。“宝妞来了,你怎么来了?”
宝妞娇软回道:“父皇,宝妞想和您提议一件事。”
“哦?你说便是。”光庆帝放下笔,示意宝妞坐下。
宝妞没有绕弯子,直接说出了心中的想法:“父皇,宝妞以为,如今国库已然充盈,咱们可以给各地兴建‘希望学堂’和‘大学院’了。”
此言一出,光庆帝微微一愣。
他原以为宝妞会继续谈论赚钱的产业,或是军事国防。
宝妞继续说:“父皇,国家要想继续发展壮大,就必须要推进教育。让人人都能读书识字。”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如今大洲国有了兵工厂、彩票、零食工坊、琉璃坊,还有成熟的草莓产业。这些产业每日都为国库带来丰厚的收入,国库充盈,已无后顾之忧。”
“这些钱财,除了用于军备国防,更应投入到百姓身上,让他们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建昌洲在宝妞的带领下已经实施了,其他各地如今应该也要实施起来。”
“宝妞的建议是,在各地兴建‘希望学堂’,让那些老百姓的孩子不需要交学费,就可以上学读书识字。就算他们考不上状元,也可以通过读书识字,习得一技之长,得到一份体面些的工作。”
“父皇,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宝妞强调道,“一个人识字了,就能看懂告示,理解朝廷的政令。他能学习新的农耕技术,能学会计算收成,甚至可以进工坊里学习打造新的器物。”
“有了知识,他们的生活便能得到改善,有了知识,他们便能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当人人都能读书,全民的素质和能力都会提高。”
“这样一来,大洲国的百姓就会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勤劳。”
“他们能更好地区分是非,不再容易受人蒙蔽。整个国家的生产力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国力自然也会更加强盛。”
宝妞一番话,说得光庆帝眼中露出深思。
之前朝廷上大臣纷纷请求在他们各自的州府兴建学堂,后来国家没钱,搁置了。
没想到今日宝妞竟然心系这件事。
他过去从未在这个角度思考过教育的意义。
在他过去的认知里,读书是为了做官,为了光宗耀祖,是少数人的特权。
而宝妞却直接指出,读书识字,对每一个普通百姓而言,都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对整个国家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
他看到宝妞的目光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关怀,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深谋远虑。
他感到自己这个年幼的孩子,有着超越时代的眼光。
“宝妞说得有理。”
光庆帝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这教育,确是强国之本。”
“朕一直以为,唯有强兵利器,方能稳固江山。却不知,这知识的力量,才是真正能让国家长治久安,绵延不绝的根基。”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目光坚定地扫过山川河流:“如此一来,我大洲的百姓,便不再是只知耕作的愚民,人人都能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见识。如此,我大洲方能真正屹立于世,长盛不衰!”
他转身看向宝妞,语气带着一丝兴奋:“好!这个建议,深得朕心!”
“如今国库充盈,有彩票、零食工坊,还有琉璃坊,现在又多了草莓,这些收入足以支撑免费让大家去读书,这个费用如今国家能支持得起!”
光庆帝当即拍板,毫不犹豫。
他立刻看向守候一旁的福全公公。
“福全!”光庆帝声音洪亮,带着一股雷霆之势,“传朕旨意!”
福全公公立刻上前,恭敬地垂下头:“老奴在!”
“即刻下旨,拨付专项资金,用于兴办学堂!”
光庆帝语气坚定,字字清晰,“命户部会同工部,在京城以及各州府,立即召集人手,选址兴建希望学堂!”
他特别强调:“所有希望学堂,一律免除学费,所有百姓子女皆可入学读书识字!无论贫富,皆有受教之权!”
“同时,在京城与各州府的中心区域,兴办大学院,教授更深层次的学问以及手艺本领,为我大洲国培养高级人才。”
光庆帝补充道,“招募天下德高望重、学富五车的夫子、先生,充实学堂师资。”
“若有贤才,可不拘一格提拔。”
“此事,由户部尚书、礼部尚书以及谢南书,协同办理,务必办得妥帖,办得利民。不得有丝毫怠慢。”
福全公公立刻应道:“是!老奴立刻去传旨!”他动作迅速,转身便去拟旨。
光庆帝又看向宝妞,目光中充满了赞赏:“宝妞,你提出的希望学堂和大学院,是真正造福千秋万代的大计。咱们大洲国的百姓有福气啊。”
宝妞笑着说:“父皇过奖了。我们有底气,也有能力,便应该为百姓做些实事,惠及民众。教育兴国,乃是国之根本。”
光庆帝的旨意,如一道春雷,迅速传遍大洲国的每一个角落。
“免学费入学!”
“人人能读书!”
这两个消息,在民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对于世世代代面朝黄土的百姓而言,读书识字,是他们从未敢奢望的梦想。
在贫瘠的土地上,若能让家中孩童读书,哪怕只是识字,也意味着脱离泥泞的希望。
各地州府接到旨意后,立刻行动起来。
在户部的资金支持和工部的技术指导下,以及地方官府的协助下。
第一批“希望学堂”和“大学院”的建设紧锣密鼓地展开。
在京城郊外,一处宽阔的空地上,工匠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
夯土、砌墙、架梁,一座座崭新的学堂建筑拔地而起。
学堂的格局简洁实用,采光通风俱佳,为了冬日取暖,还特别设计了火墙。
大洲国各地,亦是如此。
许多地方官员起初还抱有疑虑,觉得免费入学会有诸多弊端。
但在光庆帝的强硬态度,和户部充足的拨款下,他们也不敢怠慢。
州府大人下令,必须挑选最好的工匠,使用最好的材料。
学堂的建设进度,成为了官员们考核的重要指标。
他们每日亲自到工地巡视,监督工程质量。
在一些偏远山村,村民们世代不识字,终日辛苦劳作。
当得知自己的孩子也能免费读书时。
许多老实巴交的农夫,甚至在学堂建成后,自发地跑来帮忙,挑水、搬砖。
只为让学堂早日完工。
他们眼中充满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当地的文士、秀才、举人,在朝廷的感召下,也纷纷前来应聘夫子。
他们被宝妞说的“人人可读书”的理念所触动。
也想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朝廷也提高了夫子们的俸禄,吸引更多有才学之人投身教育。
在大学院的选址上,更显得慎重。
这些大学院不仅要有足够的书库,还要有宽敞的学舍,更要有独立的试验场地,以供未来的科学研究之用。
谢南书和工部官员多次勘察,选择了交通便利、环境清幽的地方。
大学院的课程设置,除了传统的经史子集,还增加了算术、农学、医理、匠作、地理、博物等实用科目。
宝妞特意嘱咐谢南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她还从空间里筛选了一些现代的基础科学知识,让谢南书找人翻译成大洲文字,作为大学院的教材。
例如,她讲解了杠杆原理、简单的机械结构、作物轮作的好处等等,让大洲的知识体系有了新的突破。
仅仅数月时间,京城和各州府的学堂便初具规模。
招生的那日,各地学堂门前人山人海,百姓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送孩子入学。
一个名叫小明的七岁男孩,家里世代务农。
他从未想过自己能有机会读书。
当他穿上学堂发放的簇新布衣,背上那沉甸甸的学堂书包,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时,眼中充满了好奇与兴奋。
他触摸着崭新的课桌,嗅着墨水和书本的清香,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
他的父亲,一个黝黑的农夫,站在学堂外,望着儿子稚嫩的背影,眼眶湿润。
他用力抹了抹脸上的汗水,心中涌起一股说不出的激动。
他知道,儿子的未来,不再是像他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而是有了更多的可能。
“多谢皇上圣明!多谢皇太女开恩!”他喃喃自语。
同样的场景,在全国各地不断上演。
许多曾经失学的少年,以及一些虽然年纪稍长,但渴望识字的青年,也获得机会进入学堂学习。
甚至有不少女子也走进了学堂,虽然数量不多,但这是一个开端。
教育的火焰,在大洲国熊熊燃烧。
它点亮了无数百姓心中对知识的渴望,也为大洲国的未来,培育着源源不断的人才。
光庆帝下朝后,常带着宝妞去皇家农庄的学堂查看。
看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到夫子们耐心地讲解,他心中感到无比欣慰。
“宝妞啊,你看,这些孩子,便是大洲国的明天啊!”光庆帝感慨道。
宝妞笑着点头。她知道,这只是第一步。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开始,便不会停止。
大洲国的强盛之路,正在通过知识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