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的春风,终于吹散了弥漫在荆江南岸数月之久的硝烟与血腥气,带来了些许生机。
赤壁的那场惊天大火,仿佛是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止,
它彻底焚毁了曹操南下的野望,也意外地为蛰伏已久的刘备集团,撬开了一道通往天下的门缝。
公安,这座昔日并不起眼的小城,如今俨然成了刘备势力新的心脏。
城墙上,残破的箭垛已被修补,焦黑的痕迹被新的夯土覆盖,
只是那些深入砖石的裂痕,仍在无声地诉说着不久前战火的酷烈。
城内外,秩序正在缓慢恢复。
诸葛孔明以荆州牧从事的身份,代理刘备处理日常政务,其卓越的才能在此刻展露无遗。
他招揽流亡的士人,安抚惊魂未定的百姓,重新丈量田亩,选拔廉洁的官吏充实郡县,
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关羽、张飞、赵云等将领则分驻要地,一边整训兵马,一边警惕着来自北方和江东的任何异动。
整个公安,乃至新得的荆南四郡,都弥漫着一种百废待兴、却又隐隐透着昂扬锐气的氛围。
无数双眼睛,或明或暗,都在注视着这位屡败屡战却终得立足之地的“刘皇叔”,
以及他身边那位羽扇纶巾、仿佛无所不能的军师。
而我,陆昭,字子明,依旧顶着那个“江东讨虏将军孙权麾下参军”的头衔,名正言顺地居停于公安城内,一处临江的别院。
我的身份,使得我可以相对自由地出入刘备的府衙,参与一些无关痛痒的议事,
更多的时候,则是处理一些所谓的“孙刘联盟协调事务”
——比如转达鲁肃子敬的问候,或是回复一些关于粮草、军械分配的含糊其辞的公文。
表面上,我与孔明、糜竺、简雍等人相处融洽,言谈举止间,尽显盟友间的尊重与和睦。
孔明待我亦是礼数周全,时常邀我小酌清谈,
言语间既有对江东盟友的倚重,也隐隐流露出对自己集团未来的期许。
他那双深邃的眸子,仿佛能洞察人心,却又总在关键处点到即止,让人难以捉摸其真实想法。
但我深知,这平静的表面之下,潜藏着汹涌的暗流。
玄镜台无声运转着,通过遍布荆襄、江东乃至许都的秘密节点,源源不断地将各种情报汇集到我的案头。
貂蝉以其无与伦比的细致和敏锐,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整合、分析,
呈现在我面前的,是一幅远比公安城内祥和景象复杂得多的真实画卷。
最大的暗礁,依然是南郡(江陵)的归属。
周公瑾虽死,但他临终前“图蜀而并荆”的遗策,如同一个幽灵,依旧盘旋在江东君臣的心头。
孙权对刘备的快速崛起,尤其是兵不血刃拿下荆南四郡,内心深处充满了警惕和不甘。
若非鲁肃子敬从中极力斡旋,强调“合力抗曹”的大局,恐怕江东内部早已生出变故。
饶是如此,以程普为首的一批江东宿将,对我这位“参军”的态度,也远不如当初赤壁并肩作战时那般热络了。
他们看向刘备的眼神,充满了审视和提防。
玄镜台截获的几封江东密报,字里行间都透着对“借荆州”的担忧,以及催促鲁肃尽快收回南郡的急切。
孙刘联盟,这根维系双方共同对抗曹操的纽带,实则脆弱不堪,
仿佛一根绷紧的弦,随时可能因为任何一方的用力过猛而断裂。
而北方的曹操,虽然在赤壁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惨败,损失了数十万水陆大军,但他统治的核心区域并未动摇。
许都传来的消息显示,曹操正在厉行整顿,恢复生产,招募兵员,同时加强了对襄阳、樊城一线的防御。
宛城一带,夏侯渊的兵马调动频繁。
这头受创的猛虎,只是暂时蛰伏起来舔舐伤口,一旦恢复元气,荆州这块肥肉,依然是他不会放弃的目标。
内有孙刘矛盾,外有强曹虎视。
刘备集团看似占据了荆南四郡,初具规模,但根基尚浅,地盘狭小,钱粮匮乏,
与根深蒂固的曹操和占据江东六郡的孙权相比,依旧是三方中最弱小的一环。
孔明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关张赵虽勇冠三军,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足够稳固的地盘和资源,想要实现匡扶汉室的宏愿,依旧是镜花水月。
这些日子,我时常独自临窗而立,望着脚下奔流不息的长江水,默默推演着未来的局势。
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停滞。
刘备下一步必然是图谋益州,那片富饶的天府之国,是他唯一可能壮大自身的希望所在。
而孙权,则会继续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纠缠不休,甚至可能在刘备西进时背后捅刀。
曹操,则会抓住一切机会,重新夺回对南方的控制权。
乱世棋局,变幻莫测。
身处其中,若无独立自主的力量,终究不过是别人棋盘上的卒子,任人摆布,随时可能被牺牲。
赤壁之战,我借势而为,成功点燃了那把燎原之火,获得了“江东参军”这个宝贵的身份,也为自己积攒了初步的力量。
但这还远远不够。
我需要一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
一块进可攻、退可守,能够让我从容布局,积蓄力量,最终问鼎天下的——根据地!
目光越过眼前繁忙的公安城,穿过层层叠叠的群山,
我的思绪早已飞向了那片被秦岭和大巴山环抱的险要之地——汉中!
那里,才是决定未来天下走向的关键棋眼。
拿下汉中,向北可以威胁关中,动摇曹魏的根基;
向西可以俯视益州,影响刘璋的存亡;
向南可以屏障荆襄,巩固自身的后方。
赤壁的星火,已经燎原。
这片燃烧过后的荆南土地,虽然暂时安定,但暗流汹涌,终非久留之地。
是时候,将目光投向更远、更关键的地方了。
我缓缓收回远眺的目光,心中那份谋划已久的蓝图,变得愈发清晰和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