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的冬末春初,荆南大地的寒意尚未完全散去,公安城虽然因为刘备集团的入驻而日渐繁华,
但空气中依然弥漫着大战之后那种特有的、夹杂着疲惫与希望的复杂气息。
我坐镇于公安城郊一处相对僻静、守卫森严的院落内,
这里既是我作为“江东参军”的临时驻地,也是玄镜台在荆南地区的一个重要情报节点。
关于江东欲与刘备联姻的消息,并非突然而至。
周瑜病逝于巴丘,如此重大的事件,玄镜台早已在第一时间将详细情报汇总呈报。
我深知,周瑜这棵大树的倒下,必然会在江东引起一系列的权力调整和战略变动。
而孙刘联盟这根看似紧密、实则脆弱的纽带,将如何维系,更是我关注的重中之重。
最初的消息,是零散而模糊的。
先是江东方面吊唁周瑜的使者往来频繁,言语间隐约提及都督临终前对“巩固联盟”的忧虑。
紧接着,鲁肃
——这位坚定的联刘派,同时也是我在江东官场上少数可以进行有限度信息交换的人物
——通过我们之间建立的隐秘渠道,传来了一封语焉不详的短笺,
大意是吴侯(孙权)正在考虑一项“足以安荆襄,定盟好”的重大举措,让我这个“身在彼处”的参军“留心观之”。
鲁肃的暗示,已经让我心中有了几分猜测。
政治联姻,自古以来便是维系脆弱盟约的常用手段。
放眼江东,适龄且身份足够与刘备匹配的女性,唯有孙权那位以刚烈闻名的妹妹——孙尚香。
真正的确认,来自于玄镜台部署在吴郡核心区域的密探网络。
详细的情报如同涓涓细流,不断汇入我手中的卷宗:
周瑜部分“遗计”被呈上(内容真假、是否被篡改,尚需进一步核实,但联姻之议确是核心);
孙权在议事厅内的权衡与初步意向;群臣(尤其是那些对刘备心存疑虑者)的反应;
以及最重要的
——孙尚香本人在得知消息后的激烈反应,甚至包括她闯入吴国太居所哭诉、母女二人垂泪相对的细节。
情报一层层铺开,在我面前展现出一幅波谲云诡的江东政治图景。
我放下手中的密报,走到窗前,望着院中那几株在寒风中傲然挺立的梅树。
心情,并未如外界想象的那般,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危机”而起波澜。
恰恰相反,一种棋手面对复杂棋局时的冷静与专注,迅速占据了我的心神。
这确实是一个危机。
对于孙刘联盟而言,强扭的瓜不甜。
孙尚香若心怀怨怼嫁入刘备阵营,非但不能起到巩固联盟的作用,反而可能成为双方矛盾的导火索。
以她的性子,在公安惹出事端几乎是必然的。
这会极大消耗刘备集团的精力,也给江东方面留下口实。
对于江东内部而言,孙权此举虽看似高明,实则也是一步险棋。
牺牲妹妹的幸福来换取政治利益,固然符合君主逻辑,
但孙尚香的反抗、吴国太的担忧,都可能在孙氏内部埋下不稳定的种子。
尤其是在周瑜刚去,人心思定之时,任何内部的裂痕都可能被放大。
但危机之中,往往也潜藏着机遇。
这机遇,首先在于孙尚香本人。
历史上,她最终还是嫁给了刘备,并且在之后引发了不少事端,最终结局也并不美满。
但现在,我陆昭在此。
我曾救过她的性命,彼此间有过不算愉快但也足够深刻的交集。
更重要的是,我已经明确了未来的道路
——独立发展,谋取汉中,逐鹿天下。
孙尚香的武勇、她的身份(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江东的部分力量,至少是象征意义上的),
以及她所能带来的那支精锐的锦帆卫私兵,对我未来的计划而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个被迫联姻、心怀怨恨的孙尚香,对我毫无用处。
但一个感激我出手相助、认同我的理念、甚至……
对我心生情愫,并最终选择追随我的孙尚香,那价值就完全不同了。
这联姻之议,恰恰提供了一个让她彻底看清政治残酷、对家族失望、并寻求外部力量帮助的契机。
而我,完全有能力成为那个“外部力量”。
我的手指在冰冷的窗棂上轻轻叩击着,脑海中飞速运转。
如何介入?何时介入?以何种方式介入?
直接出面反对?不可。
我身为江东参军,却干涉吴侯家事,等同于自绝于江东。
暗中联络孙尚香,怂恿她逃婚?
风险太大,一旦暴露,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以她的骄傲,未必肯接受这种近乎“私奔”的方式。
那么……唯一的选择,似乎就是等待。
等待事态进一步发展,等待孙权那边做出最终决定,等待孙尚香的反抗达到顶峰,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以一种合情合理、甚至能让孙权“默许”的方式,介入其中。
“元直。”我没有回头,轻声唤道。
书房的屏风后,徐庶的身影缓缓走出。
他一直静静地待在那里,显然也已经看完了所有的情报。
他的脸上,一如既往地带着深思熟虑的平静。
“主公,”他走到我身边,目光同样投向窗外,“江东这步棋,看似稳妥,实则暗藏汹涌。”
“是啊,”我点了点头,
“孙仲谋想用一根红线缚住猛虎,却不知这红线本身,就可能先勒到自己的手。”
“尚香郡主性情刚烈,非寻常女子可比,”
徐庶分析道,“强行联姻,必生后患。于刘备而言,得一桀骜不驯之妻,未必是福;
于孙权而言,伤了兄妹情分,又未必能真正换来刘备的信任。
此乃两伤之局。”
“然则,箭在弦上,恐怕不得不发。”
我说道,“孙权此刻,骑虎难下。
他需要向江东内部展示他掌控局势的能力,也需要向曹操和刘备展示联盟的‘诚意’。
这桩婚事,对他而言,政治意义大于一切。”
“主公所虑极是。”徐庶微微颔首,“那依主公之见,我等当如何应对?”
“静观其变,待时而动。”我缓缓吐出八个字。
徐庶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主公是想……?”
“这既是危机,也是机遇。”
我转过身,看着徐庶,
“一个让孙尚香摆脱政治工具命运的机遇,一个……
或许能让她心甘情愿,走向另一条道路的机遇。”
我没有明说那条道路通向何方,但徐庶显然明白我的意思。
他沉吟片刻,道:
“此举甚妙,却也极险。介入江东家事,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火烧身,甚至破坏我等与孙刘两方的微妙平衡。
时机、方式、分寸,缺一不可。”
“我明白。”我说道,“所以,我们现在什么都不做。至少,明面上什么都不做。”
“暗地里呢?”徐庶追问。
“让玄镜台继续密切关注江东的所有动向,特别是吴侯府、国太府以及尚香郡主那边的任何风吹草动。同时,”
我顿了顿,“让负责与鲁肃联络的人,保持接触,
但措辞要谨慎,多听少说,只表达对联盟稳固的‘期盼’,不涉及具体婚事细节。”
“属下明白。”徐庶应道,“另外,刘备那边……”
“孔明那里,暂时不必透露过多。”
我思忖道,“以他的智慧,恐怕早已猜到几分。
但他现在正忙于巩固荆南基业,未必愿意在此事上过多纠缠。我们只需保持正常的公务往来即可。”
“如此甚好。”
徐庶点头赞同,
“待局面明朗,矛盾激化,主公再出手,方能收四两拨千斤之效。”
“正是此理。”
我微微一笑,“而且,我需要时间,仔细构思一个足够巧妙的方案。
一个既能救下孙尚香,又能让孙权接受,甚至还能为我未来攻略汉中,埋下有用伏笔的方案。”
这个方案的雏形,已经在我的脑海中隐隐浮现,但还需要更多的信息和更精确的时机来完善。
窗外的梅花,在寒风中悄然绽放,散发出淡淡的幽香。
这乱世,就如同这寒冬,残酷而冰冷。
但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总能在绝境中找到那一线生机,那一抹亮色。
我收回目光,重新坐回案前,摊开一张荆襄和汉中接壤的舆图。
江东的风波,暂时放在一边。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积蓄力量,做好自己的准备。
无论江东那边的“美人连环计”最终如何上演,我陆昭的棋局,重心始终在我自己选择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