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四年的冬天,似乎比往年更冷一些。
赤壁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南征四郡的尘埃也才刚刚落定,
我便随着刘备的大军,一同进驻了这座位于长江南岸、油江东岸的城池——公安。
这里,成为了玄德公暂新的治所。
相比于江陵的坚固与襄阳的繁华,公安只能算是一座中等规模的县城。
连番的战火并没有完全摧毁它的城郭,但城内城外,目之所及,依旧是一片萧索凋敝的景象。
残破的屋舍尚未修葺,泥泞的街道上行人稀疏,大多面带菜色,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与不安。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淡淡的土腥味、烟火味以及……
挥之不去的血腥气的余韵。
战争留下的创伤,如同刻在肌肤上的疤痕,清晰而深刻。
然而,与这片萧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政权建立初期所特有的那种躁动与活力。
刘备集团的核心成员,几乎都聚集到了这里。
城中随处可见往来奔走的吏员和兵士,他们脸上带着大战初胜的兴奋,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临时征用的府衙内外,人声鼎沸,各种命令被大声传达,物资被不断调拨,一派紧张而忙碌的景象。
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正在这片废墟之上,努力地勾勒着新的秩序蓝图。
而执掌这支画笔的,无疑是诸葛孔明。
自进入公安后,这位年轻的军师中郎将便展现出了惊人的精力与才干。
他几乎是以一人之力,统筹着整个新占领区的军政要务。
每日里,我都能看到他不知疲倦的身影穿梭于各个临时搭建的官署之间,
或是伏案疾书,批阅堆积如山的文牍,或是召集众将商议防务,或是接见本地士人代表,安抚人心。
他的条理清晰,逻辑缜密,处理事务的手腕也远比我想象的要灵活得多。
面对荆南复杂的局面
——残存的敌对势力、心怀故主的地方豪强、以及因战乱流离失所的大量百姓
——他总能找到恰当的切入点。
对于那些愿意归附的地方士族,他礼遇有加,虚心请教,并择其贤能者委以官职,以示恩信;
对于普通百姓,则颁布安民告示,减免部分赋税,组织人手修复水利、恢复生产,力求在最短时间内稳定民心;
而在军事上,他一面加固公安城防,一面派遣关羽、张飞等将领分驻要地,防范曹操和孙权可能的反扑。
我以“江东参军”和“盟友”的身份,列席了几次重要的会议。
看着诸葛亮从容不迫地应对着各种棘手的问题,条分缕析地布置着各项任务,心中也不由得暗暗点头。
他的确是一位杰出的治世之才,其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在这个时代堪称顶尖。
刘备能得此人辅佐,实乃大幸。
与演义中那个近乎妖神的形象不同,眼前的孔明,更像是一个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勤勉务实的“首席执行官”,
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一点点地为这个新生的势力打下根基。
当然,挑战也是巨大的。
粮草的匮乏、兵员的不足、人才的稀缺、地方势力的阳奉阴违,
以及来自曹、孙两方的外部压力,都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诸葛亮纵有通天彻地之能,也非一日之功可以解决。
在公开场合,我保持着应有的礼貌与谦逊,
偶尔也会根据“盟友”的身份,提出一些不痛不痒的建议,
或是提供一些来自“江东”方面(自然是经过筛选和包装的)的情报,以示合作诚意。
毕竟,维持孙刘联盟的表面和睦,对双方目前都有利,也符合我暂时的战略需要。
然而,在无人察觉的角落,我的心思早已飞到了更深、更远的地方。
公安的热闹与忙碌,于我而言,更像是一幕精彩的戏剧。
我欣赏演员们的表演,但更关注舞台背后的结构和未来的走向。
白日里,我或是待在临时分配给我的、相对僻静的院落中闭门不出,
或是看似随意地在城中漫步,实则用远超常人的观察力,捕捉着这座城市的每一个细节:
百姓的言谈、市井的物价、士兵的士气、官吏的作风……
到了夜晚,当喧嚣散去,我的书房便成为了玄镜台信息流转的中枢。
来自荆南四郡各地的密报,通过各种隐秘的渠道,源源不断地汇集到我的案头。
这些情报,远比刘备集团通过常规途径了解到的要详细得多,也深刻得多。
“零陵刘氏,虽降,然族中青壮多有不服,暗中串联,需重点监控。”
“桂阳赵范旧部,与山中蛮夷素有勾结,可为将来所用,亦可为祸。”
“武陵金氏,世代豪强,掌握大量田产、部曲,其家主金旋虽死,其子尚幼,可徐图之。”
“长沙韩玄旧吏中,颇有能吏,然多因非玄德旧属而不被重用,可尝试接触。”
“各郡人口统计初报:零陵约xx万户,桂阳约xx万户……流民数量巨大,分布于……”
“田亩清查阻力甚大,地方豪强隐匿田产现象普遍,诸葛亮推行‘度田’之策,恐引发激烈反弹……”
“发现数处疑似前朝遗留矿点,具体位置及储量待查……”
“地方矛盾:某乡两族因水源械斗,死伤数十人;某县豪强侵占民田,百姓告状无门……”
这些零散而真实的信息,在我脑海中,如同无数的拼图碎片,
逐渐构成了一幅远比刘备和诸葛亮所见更为清晰、也更为复杂的荆南全景图。
哪里是沃土,哪里是险滩;
哪里是可拉拢的力量,哪里是潜在的敌人;
哪里可以作为我未来秘密基地的选址,哪里又存在着可以利用的矛盾……一切都渐渐清晰起来。
我深知,刘备集团虽然占据了荆南,但根基未稳,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强敌环伺。
诸葛亮的治理虽然有效,但也必然会触动旧有势力的利益,引发新的动荡。
这其中,便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我需要做的,就是在维持表面合作的同时,利用玄镜台的情报优势,悄无声息地将我的触角,深深地扎进这片刚刚易主的土地。
为糜贞的经济布局指明方向,为蔡琰的文化传播选定土壤,为石秀的格物工坊找到安全的港湾,也为貂蝉的情报网络编织更细密的蛛网。
公安的新治,是刘备集团的“百废待兴”,但对我陆昭而言,又何尝不是一个“筑巢引凤”、暗蓄力量的绝佳时机?
看着窗外清冷的月光洒在寂静的庭院中,我缓缓将手中的密报投入灯火,看着它化为灰烬。
心中那份建立自己独立基业的念头,如同在肥沃土壤中种下的种子,正迎着这乱世的风雨,悄然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