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乾,我给你说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
熟悉的皇帝,看样子平行世界乱入的那个已经回去了,李承乾叹口气,这个世界太癫了。
“我应该不是做梦,另一个我,在我的身体里,问了你一堆乱七八糟的问题。”
李承乾在用小篆抄录经卷,看到疾步近前的皇帝,起身向皇帝行礼。
“免礼,承乾,我跟你说,我不是做梦,我真的不是做梦。”
李承乾点头,他当然知道皇帝不是做梦。
“一粒尘埃,三千世界,偶尔乱个序也属正常。”
李承乾觉得,他现在的经历,就好比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突然兴起的荒诞文学,当真应了文学的预见性。
“我觉得那个我,不一定是我。”
李承乾问:“为何这么说?”
“他要是我,怎么会舍得不抱穆穆?”
李承乾:……
“承乾,你接受能力太强了。”
“能接受臣,父亲的接受能力也很强。”
李世民道:“这种事情,有一次,会不会有第二次?”
李承乾神色凝重,但愿不要来第二次了,他也遭不住。
“有时间不给我画《庄子》,在这儿练小篆,闲的你了。”
正在这时,宫人通报御医来了,李承乾将人唤了进来,十分自然的伸出手腕让人把脉。
“你身体不舒服?”
李承乾点点头,老御医搭了半天的脉,说了一堆含糊其辞得话,细究下来就是没病。
送走御医之后,李承乾开口解释:“最近莫名的心慌,总觉得有些喘过来气,臣自己搭了脉没查出什么,想着医者不自医,就找了御医过来。”
也没查出什么,是御医医术不精,或许也是一些病症,需要借助现代仪器才能查出来吧!
“我批你三日假期,去京郊走走,这一次记得多带一些人。”
李承乾摇摇头,人的第六感,很多时候可以救命,他最近还是不要出门了。
“吐蕃偷袭安西被乔师望击退,文成公主和亲,并没有达到效果。”
预料之中的事情,李承乾并不觉得意外,上一次和亲,文成公主带过去了先进的技术,这一次都是经文歌舞乐队之类的,吐蕃的政治投资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动作也正常。
“父亲想用文化渗透,可从前和亲,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成公主都是一生凄苦,这一次……”
松赞干布娶了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只和吐蕃王后生孩子。一个异国公主,母国和所嫁邦国打仗,文成公主会过什么日子可想而知。
李承乾十分同情,但很多东西,并非是同情就能改变。他要是有个系统,弄得来现代物资,那真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扭转和亲。
“你是太子,不要着眼于儿女情长,我已经下令安西、吐谷浑、松州等地戒备,吐蕃胆敢再来,格杀勿论。”
李承乾能理解皇帝的愤懑,历史上唐军不是没尝试过征讨吐蕃,最后都因高原反应战斗力锐减。吐蕃天然地利的优势,即便是放在科技发达的二十一世纪,都令人棘手。
唐朝时期,处于气候的温暖期,高原雪线上移,有助于吐蕃农田和畜牧业的发展,这也是吐蕃能和唐朝拉锯百年的原因。
华夏历史上,真正将吐蕃纳入版图的还是元朝,长期活动在蒙古高原的草原民族。
“后来的人,是怎么灭了吐蕃的。”
皇帝这是动了灭国之心,李承乾陷入回忆,最后道:“覆灭吐蕃的时候,属于气候的寒冷期。雪线下移,草场和农田被覆盖,农业,畜牧业萎缩。失去农业支撑,吐蕃王朝战力下降,王朝衰弱。”
“原来如此!”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和战马被天时卡住了,就相当于被人扼住了喉咙。当年打突厥,他也是等到突厥大灾,马畜牛羊大规模遭灾,才发兵突厥。就一句话:趁你病,要你命。
“征服吐蕃的草原民族,游牧政权,也来自于高原,虽然地势上逊色于吐蕃,但相比在平原发展农耕文明的我们来说,克服高原反应上已然是占了优势。
藏传佛教的教义明确反对战争,虽然反对的是主动发动战争,但它的广泛传播,确实削弱了吐蕃百姓军事对抗意愿。再有吐蕃内部王室内斗,藩镇割据,一盘散沙。”
李世民道:“我听明白了,天时地利人和,大唐都不能直接灭了吐蕃。或者可以说,灭吐蕃的代价,不是大唐可以承受的。”
“一个正处在上升阶段的国家,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良好,后备基础稳固,加上地利之势,强攻的确不是上策,眼下的吐蕃可比突厥和薛延陀要难缠的多。”
怒从心起,李世民一拳砸在案上,李承乾心下一紧,看了眼碎裂的案子。
“父亲,打完了它,就不能打臣了。”
李世民:……
“天地良心,我是生怕你擦破点儿皮,说这种话,你丧不丧良心?”
李承乾道:“我最近心慌的很,总觉得有事情发生,还是小心一些的好。”
李世民都气笑了,又道:“印度教那一套,写完没有?”
“臣不是专业研究印度历史的教授,看那段历史完全就是给自己找点儿乐子,打发时间,具体教义实在记不得了。”
李承乾有自己的忧虑,印度教那套理论,对统治者有绝对的优势,谁知道后面会不会有脑抽的人借题发挥,封建时代识字率不高,思想未开化的百姓容易被蛊惑,国运赌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