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乾,后世为何能推广白叠种植?你还记得是怎么推广的吗?”
“让臣想一想,毕竟隔得时间太久了。”
等了小半刻钟时间,李承乾觉得没必要开口,棉花真正彻底被推开种植在元朝,跟忽必烈有关系,可那一套措施,放在眼下并不适合。
“父亲,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未来那套法子,未必就适合当下。”
李世民不死心,继续追问:“你先说说,后人用的什么法子?”
李承乾道:“那是一个草原民族开创的王朝,草原人是一等人,西域的色目人是二等人,汉人是第三等人,最后投降的宋人被定为南人,列在最后一等。以军事的铁血手腕压制,处在底层的汉人和南人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力。”
李世民暗暗摇头,按照承乾说的这些,套用过来,就是以军事手腕,强制世家大族种植白叠,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三尺朝堂之上,同帝王指点江山的人,有几个不是出身大族?几个不在世家之列?
“一味地以武力威慑,不修德政,这样的王朝不会长久的。”
李承乾点头:“九十来年,就被覆灭了,的确不怎么长久。”
唐王朝建国九十多年的时候,还在玩儿宗室大乱杀,建国百年之后,才开启盛唐。
“灭了高昌之后,父亲在安西设立了都护府,统辖安西四镇,还推行屯田,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一屯是五十顷,一顷一百亩,安西都护下辖各屯合计两千八百顷,可以好好利用一下。”
李世民笑道:“你的意思是让驻守安西的守军,屯田种植白叠?”
李承乾点头:“边境的屯田,每年种植出的粮食,并不足以支持当地守军用度。”
这种屯田,就好比公社时期的状态,给官家干,无利可图,大家自然三天打鱼,两天筛网,种子种进去就行,没几个人关注结果。
“屯田种粮没能解决边军的粮食问题,每年朝廷还有额外的军费支出,倒不如直接划了,种植白叠。伊吾和天山的田亩较少,先从两地开始试点。种出来的白叠,朝廷统一收购,折成军饷,拨发给负责种植的将士。有利可图,才能刺激生产。”
李世民道:“我打算贞观十七年发兵攻打高句丽,按照你说的试点,那得明年才能开始,伊吾和天山两地,试点的范围是不是太小了?”
李承乾沉默片刻:“父亲,老祖先给的经验,新政策推广,要先试点,看收益情况,若产出大于成本投入,则因地制宜的推广,反之就要及时止损,考虑新的出路。
伊吾和天山统共一百顷土地,也就是一万百亩的白叠,这个数额的田亩,投入和产出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数值比较,得失一眼就能看出,亏损的话朝廷承担的财政压力也不会太大。
按父亲的意思,全面在安西推开,一旦亏损,巨大的财政压力就会压得朝廷喘不过气来,到时候朝廷就要做好给整个安西兜底的准备。
廷的财力若是不能兜底,那很可能就要被迫放弃安西,让安西内部消化风险,朝廷等待下一次发动战争夺回来。所以,臣觉得还是要试点,这样稳妥。”
李世民微微一笑,很满意承乾的回答,他对承乾的要求,就是守成之君。
“父亲,臣觉得打高句丽也不能急于求成。”
李世民笑道:“我是不愿意把这个麻烦留给你,所以想在有生之年弄死高句丽,就算不能完成灭国,那也要伤一伤它的元气。这样的话,你登基之后对外的战争压力会小很多。白叠种植,不是一道政令这么简单,需要有人落实。”
“杜荷!”李承乾毫不犹豫将杜荷推了出去:“杜荷之前就在西州任职,他在那里的第一年,已经开始推广白叠种植,因为与城阳的婚事,他才被召回长安。”
李世民道:“城阳今年十一岁了,按照我原本的想法,她和高阳在今年,一个嫁入京兆杜氏,一个嫁入清河房氏。不过你非要拦着,一定要两个妹妹满十五岁出嫁,这才将婚事耽误下来。”
“十一岁还是个半大的孩子,实在是太小了。”
李世民道:“太史局那边的天象之说,暂时拦住了婚事,那就等到两位公主满十四之后,在说天象易变,适宜完婚。一年的准备,刚好十五岁嫁人。在这期间,把杜荷送去安西干三年,回来之后准备和城阳的婚事。”
这一波操作有点儿对不起兄弟,但妹妹才十一岁,李承乾思来想去,觉得还是妹妹的身体更重要。
李世民继续道:“杜荷的威信,还不足以服众,胜任不了安西都护一职。我打算召回乔师望,迁张亮为安西都护,空出西州刺史的位置。
我跟裴行俭聊过,他的才华做穆穆的启蒙老师,太屈才了。所以我决定,以裴行俭为西州刺史,上官仪为别驾辅佐,杜荷为伊州刺史,李德謇为别驾辅佐。”
这个安排,李承乾没有任何问题,李觉的幼儿园老师,能胜任的人实在太多了,没必要薅裴行俭。
“时候不早了,我要去参加中朝了,穆穆的启蒙老师,你自己慢慢儿找吧!”
李承乾将皇帝送出去,才回显德殿,就收到了来自于陈王府的信,李治要来拜见他。
回来之后,李承乾和李治几乎没什么交集,准确的说第一世他俩也没啥交集。
当年他和李泰斗的如火如荼的时候,李治属于隔岸观火的那一个,两位兄长一个都不得罪。
李治就比李象大两岁,他和李治的年龄代沟太大了。
李承乾给李治回了信,他也想听一听,李治会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