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兴衰
北魏鲜卑拓跋氏崛起后,逐步统一了十六国,征服了北中国,北周又进一步扩大了北朝的地域,与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南方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南北朝局面。自东晋以来,中国的分裂局面延续了270多年。
公元581年,北周相国杨坚迫使自己的外孙、9岁的周静帝退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在北周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了隋朝。杨坚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隋文帝采取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改革措施,使国力逐渐强盛,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文帝先利用北方突厥的分裂进攻突厥,取得大胜,使突厥归附隋朝。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之后,文帝积极准备统一全国。
在北方动乱不安的时候,南陈王朝获得了一个比较安定的时期,经济文化渐渐发展起来,但是到第五个皇帝陈叔宝,是个不过问国事、只知道喝酒玩乐的人。
在南方陈帝过着荒淫生活的同时,北方的隋朝逐渐强大起来,并在为灭掉陈朝做着准备。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隋文帝造了大批战船,派他的儿子晋王杨广、丞相杨素等人带领51万大军,分8路进兵,向陈朝进攻。
隋军很快就打进了陈都建康(今南京)的皇宫,活捉了陈后主。至此,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灭亡了。全中国分裂270多年后,又重新获得了统一。
隋朝统治37年,做了两件大好事,一件是创立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另一件是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第一件,创立科举制。
科举是政府以不同科目对学有所长的读书人进行分科考试的制度。经过科举取得做官资格后,再通过吏部考试,合格的才可以做官。
科举制是隋朝创立的,完备和兴盛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清朝末年被完全废除,共存在了1300年。
这在当时是一项先进的制度,采用公平竞争的方式,对各种人才择优而用,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对后世的政治、文化、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598年隋文帝设立志行修谨(德行)和清平干济(才能)两科,下诏令五品以上京官和地方官总管、刺史按这两科推荐人才,这是科举制的开始。以后科举的名目逐渐增多。
公元607年隋炀帝下诏,以德行敦厚、刚毅正直、执宪不挠、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骁壮等十科选拔德、才、体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人,这些是临时规定的特科,标准较明确,比较公平。
固定的常设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三科,这些科目必须经过考试。这种新的选官制度在隋朝产生,开启了文官考试制度的历史。
之前九品中正制的废除和隋朝科举制的创立,表明门阀世袭制的衰落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科举制把读书、应考与做官联系在一起,这给贫寒的子弟一个公平的机会,并把选官的权力集中在吏部和朝廷,加强了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