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后周纪》有云:即收爱能、徽及所部军使以上七十馀人。悉斩之。帝以何徽先守晋州有功,欲免之,既而以法不可废,遂并诛之,而给槥归葬。自是骄将惰卒始知所惧,不行姑息之政矣。庚子,赏高平之功,以李重进兼忠武节度使,向训兼义成节度使,张永德兼武信节度使,史彦超为镇国节度使。张永德盛称太祖皇帝之智勇,帝擢太祖皇帝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以马仁瑀为控鹤弓箭直指挥使,马全乂为散员指挥使。自馀将校迁拜者凡数十人,士卒有自行间擢主军厢者。
大周显德元年丁酉日(三月二十三日),郭荣率领大周将士抵达潞州!
潞州位于太行山脉南段的上党盆地核心,是“上党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这里东控河北、西扼河东、南接河南。
对于盘踞晋阳的后汉来说,潞州是其南下中原的“跳板”;对于大周来说,控制潞州则意味着“压制河东、巩固北方”,是政权合法性的体现。而且,滁州向西经汾河谷地可直达河东晋阳,而晋阳是北汉的核心区域,潞州是牵制河东势力的“前哨”。
春阳穿过太行山脉的缺口,将潞州城的青砖黛瓦染成一片金红。郭荣的銮驾行至城门下时,昭义军的旌旗早已在城楼上猎猎作响,李筠率领的迎驾队伍从吊桥一直排到州衙门前,甲胄的寒光与官吏的绯色官袍交织成一片肃穆的海洋。
滁州是昭义军节度使李筠的治所所在地,因此郭荣刚到这里,李筠立即率领着手下将士前来迎驾道:“臣昭义军节度使李筠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郭荣跨坐马上,眉宇间洋溢着不加掩饰的愉悦,轻启朱唇道:“李筠?朕若是记得不错的话,你应该是叫李荣吧”
李筠闻言,嘴角勾起一抹浅笑,温文尔雅地回应:“陛下记性真好,竟还记得微臣。只因微臣原名与陛下尊名有所冲撞,故而特地请了一位道士,为微臣更名换字,以示敬意。”
“当年先帝攻打汴京,是你率领兵马在留子陂击败慕容彦超,如此英勇之事,朕焉能不记得?”
“陛下谬赞。”
李筠闻言,再次躬身时腰弯得更低,两边的鬓角在日光下泛着一丝的银光:“留子陂一役,不过是臣恰逢其会,真正决胜的,还是先帝的天威。”
他抬眼时,目光飞快地扫过郭荣身后的将校——李重进的沉毅,向训的锐利,张永德的雍容,最后落在杨骏身上时,微微停顿了片刻。
郭荣翻身下马,玄色龙袍的下摆扫过马蹄扬起的尘土,他伸手扶起李筠,指尖触到对方甲胄上的冰凉:“李节帅镇守潞州多年,北汉数次来犯都未能越雷池一步,这份功劳,朕记在心里。”
说完这话后,他转头望向城楼,那里“昭义军”的大旗正与大周的龙旗并肩飘扬:“潞州是咽喉之地,守住这里,就等于掐住了晋阳的脖子。”
李筠眼中闪过一丝异色,连忙道:“陛下圣明。臣已在府中备下薄宴,为陛下及诸位将军接风洗尘。潞州虽不比开封繁华,却有太行山泉酿的烈酒,足以犒劳将士。”
“酒且慢喝。”
郭荣稳步迈向吊桥,每一步都踏得木板发出沉稳而坚定的回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坚守。“朕先看看你这潞州的城防。”
言罢,他忽地在桥头驻足,目光如炬,直指城西那延绵不绝的群山轮廓:“那里便是通往晋阳的要道?”
“陛下所言极是。”
李筠紧跟其后,上前一步,顺着郭荣那锐利的视线远眺而去:“越过壶关隘口,便是辽阔的汾河谷地,铁骑五日内便可直逼晋阳城下。微臣不敢懈怠,已在此地精心布置了三道烽燧线,一旦北汉有丝毫风吹草动,潞州城便能瞬息之间洞悉一切,未雨绸缪。”
郭荣微微颔首,眼神中闪过一丝深思,随即话锋轻转,仿佛春风拂过湖面,波澜不惊:“穆令均将军之事,寡人亦略有所闻。若非李节帅在此地坚如磐石,誓守每一寸土地,怕是就没有高平之战的胜利?”
李筠神色一凛,慌忙跪伏于地,诚惶诚恐地请罪道:“陛下,此番战役,诚然是穆令均将军一时轻敌,贸然挺进所致。但细究之下,亦是微臣作为后援调度不力,未能周全之策。臣恳请陛下责罚,以正军纪!”
郭荣轻轻拍了拍李筠的肩头,将他温柔地扶起,嘴角勾起一抹浅笑,语带温煦地说:“哎,穆将军英勇捐躯,护我国土,他的亲人你可都妥善安置妥当了?我闻北汉之主刘崇,自败逃晋阳后,日日沉浸在哀痛之中,连朝堂之事也无心打理。想穆将军在天之灵,得知此景,亦能欣慰含笑于九泉之下了吧。”
李筠额角的冷汗顺着鬓角滑落,沾湿了甲胄的系带。他垂首道:“陛下宽仁,臣已将穆将军的家眷接到潞州安置,拨了良田百亩,按月供给米粮——臣不敢让忠魂寒心。”
郭荣这才满意地点头,转身踏上吊桥,靴底碾过木板缝隙里的青苔:“走,去看看你这三道烽燧的布防图。”
城楼上的风裹挟着太行山脉的凉意,吹动郭荣的龙袍下摆。李筠命人铺开潞州舆图,羊皮纸在城砖上簌簌作响,上面用朱砂标出的烽燧位置如星辰般散落。郭荣指尖落在壶关方向:“此处烽燧间距太疏,若北汉派细作截断一处,消息便传不回潞州了。”
他抬头望向城西的群山,阳光正从山坳里斜射出来,照亮一片裸露的岩石:“传令下去,三日内在两燧之间增设望楼,派弓弩手值守。朕要让晋阳那边哪怕动一动马蹄,这里都能听得见。”
“臣遵旨!”
郭荣蓦地转过身来,其眼神如炬,逐一掠过在场的诸位将领,随后沉声问道:“潞州的粮草储备,还能支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