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叶微漾他们,有魏锲之护着,国公也不不敢将他们如何。再来,还有侯府,他们完全可以一直在侯府住着。
国公不是想纳妾吗,给他腾地方,让他纳上一窝。
临老了,愿意怎么荒唐就怎么荒唐,他们眼不见心不烦。
再来,这一路有自己相护也能安全点,孩子们也都放心。
若是魏家人一直护着他们,李家还得欠人情,可有孙氏跟着,魏家派多少人保护自家夫人都是应该的。
再来,也许他们会走到扬州呢,那家人自己做主一块收拾他们。
“孙姐姐,这怎么合适?”乔氏知道孙氏的心思,肯定也是为了他们考量,心中肯定也是过意不去的。
“我跟我妹妹,跟我女儿出去,有什么不行的?”既然已经说定了,那李书谣就是自己的女儿。
“好,如此我便不同孙姐姐客气了。”此事这就说定了。
下头的人动作也是快的,他们的东西很快就要收拾完了。
叶微漾交代木香,让她派人可以将魏锲之给叫醒了。
李书谣拉着叶微漾的手,到底没说什么,也是害怕自己佯装的坚强,突然瓦解。
只是瞪了李文翰一眼,“兄长以后一定聪明一些,莫要被有心人再利用了。
话没说透,李文翰却清楚,“我知道,以后便是面对人命,我亦不会心软!”
意思就是,以后哪怕顾霁怀死在自己面前,他也不会说动恻隐之心。
跟顾霁怀他们就是敌人。
他要努力的往上爬,将那些欺辱过他们的人,全都狠狠的踩在脚下。
为阿妹撑腰。
魏锲之吃了酒,若没人叫他,他还真的会睡过了。
过来的时候,就瞧着拢箱已经拿出来了。
魏锲之心里头憋气的很,但是你能怎么办,将王爷给杀了?
他能做主,皇家的人来了直接关门不让他进来,却不能做主不让他们在外头。
不能做主,不让厉王将心思放在李书谣身上。
眼下,只能做这般决定。
魏锲之再次动了心思,这若是在边关就好了。
边关便是他们的天下,不会有人敢上门来欺负人。
这个时候好像时光也变的匆匆,魏锲之在这站了才一会儿,乔氏的拢箱就准备好了。
孙氏这边就拿了些用的衣裳和银子,她这都能直接上路,没什么可讲究的。
“圣旨到。”眼看着分离在即,属于宦者奸细的嗓音传来。
众人赶紧跪下接旨。
什么贤良淑德,什么女子典范,好听的词语全都用在了李书谣身上。可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圣上下旨为李书谣跟厉王赐婚。
宦者念外后,场上就中剩下安静。
来的太突然了,明明一切都准备好了,眼看就要走了,没想到就下了圣旨来了。
“王妃,还不赶紧接旨?”宦着有些尴尬的提醒了句。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李书谣双手抬起高于头顶,高喊着万岁。
只是整个院子的人面色都很沉重。
这个王妃,没有人愿意当。
送走了宫里的人,李书谣的手忍不住发抖,圣旨以下,一切便无转圜的余地。
就如同圣上要点顾霁怀为状元,就算文武百官全都跪下,都不能让皇帝收回成命。
更何况,不过是个赐婚,又无关乎江山社稷,没人较这个真,也没有足够的理由较真。
尘埃落定。
李书谣不是悲春伤秋的性子,可眼下还是一阵阵的接连叹息。
饶是叶微漾此刻也说不出能宽慰人的话来了,该找什么理由自欺欺人?
魏锲之左右看看,却是沉默着不发一眼往外走。
“你去哪?”叶微漾拎着裙摆赶紧要追他,可是魏锲之走的太快了,追了几步距离反而越来越远。
“进宫。”魏锲之就不愿意看见叶微漾失落的模样。
作为他的男人,无论发生多大的事,都要为她扛着。
魏锲之之前走路都是顾及着叶微漾,多是放缓了脚步,只今日大踏步的用原来的习惯去走。简直比叶微漾跑的还快。
乔氏猛的拍了在一旁傻站着的李文翰一下,“你赶紧跟着过去。”
魏锲之是武将容易冲动,人家是圣上跟皇子,万一哪句话说错了,惹出大祸来怎么办?
李文翰性子软,让他拦着点,可不能因为李家的事牵连到人家魏家。
“我跟兄长一块去。”李书谣也着急了,她骑马快,定然能追的上姐夫。
“你给我回来。”乔氏眼疾手快的将人拉住,这又不是什么能凑热闹的事,你去的人多了,只能是让旁人注意到。
在外人看来,当王妃那是圣上看重,绝对是因为李家被看重,当是能上族谱的荣耀。
你这么多人过去,究竟是对厉王不满,还是对朝廷不满?
“母亲?”李书谣挣扎了几下,主要是她这性子,光在这等着也是煎熬。
“啊妹,便听姨母的吧。”叶微漾也心焦,可是如同乔氏所言,此刻确实不适合闹的太大。
这正商量着,苏氏那边正好差人过来。
圣旨赐婚这种事,就在隔壁院子肯定瞒不住的,她既过来打听消息,也跟苏氏打声招呼,若是魏锲之真的做了什么错事,苏家也帮忙求情。
至于孙氏还算冷静,她甚至摸索着坐在椅子上,“若圣上真要动我儿子,便是要我的命!”
什么忠君爱国,她当初只是想着寻口饭吃,没有那么大的抱负。她跟魏国公还过日子就是为了俩儿子。
若是儿子出事,还让她无怨无悔的效力,那不可能。
长子在边关,也不会无动于衷。
自己的次子安,则边关安,次子出事,则边关出事。
只要自己活着,这个主自己能做的。
因为想好了退路,反而是最冷静的。
叶微漾侧头,让木香去定一套孝服。父母是为国亡的,若是夫君再出事,自己活着也没意义了,便在菜市口穿着重孝去了节自己。
也让大家看看,圣上到底是如何对待忠臣遗孤的。
现在,好像最没法子的反而成了乔氏跟李书谣。
文臣总是看不上武将,可是真正出事的时候,你发现武将才是最直接的利器。
冲锋陷阵,还是他们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