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汴梁灯市夜如昼
宣和七年的元宵,汴梁城刚过黄昏,州桥两侧就挂满了灯笼。卖灯的王老汉踩着梯子,把最后一盏“走马灯”挂上竹竿,灯里的画片随着烛火转动,武松打虎的影子在灯壁上活灵活现。
“王老汉,这灯卖多少钱?”穿锦缎的公子哥停下脚步,身后跟着两个提着食盒的随从。
王老汉从梯子上下来,拍了拍手上的灰:“公子好眼光!这走马灯是我儿子画了三天的,二十文钱,不贵!”他指着旁边的灯笼,“还有兔子灯、莲花灯,姑娘家都喜欢。”
公子哥没还价,让随从付钱,又挑了盏琉璃灯。这时候街上的人越来越多,摩肩接踵,叫卖声、笑声、丝竹声混在一起,比白日里还要热闹。卖糖画的张婶支起铜锅,糖浆在石板上游走,转眼就画出条鳞爪分明的龙,引得孩子们围着拍手。
“张婶,给我画个兔子!”梳双丫髻的小姑娘举着铜钱,被人群挤得东倒西歪。
张婶麻利地舀起糖浆,手腕一转,兔子的耳朵、身子、短尾巴就成型了,最后用竹签一挑,递到小姑娘手里:“拿好,慢点吃,别烫着。”
街对面的戏棚里,说书先生正讲《上元灯彩录》,台前挤满了听书人。“要说这元宵最热闹的,还得是皇宫的鳌山灯!”先生一拍醒木,唾沫星子飞溅,“那灯有十几丈高,上千盏灯连成片,皇上和娘娘都要出来赏灯呢!”
人群里有人喊:“先生见过?吹吧你!”引得一阵哄笑。先生也不恼,喝口茶继续讲,声音盖过了周围的喧闹。
更夫敲过二更,灯市到了最热闹的时候。州桥正中的“百戏”表演开始了,舞龙的队伍举着金龙灯穿梭,龙身随着鼓声起伏,龙嘴里的宝珠灯忽明忽暗;踩高跷的艺人穿着戏服,在人群头顶翻跟头,吓得胆小的姑娘直捂嘴;最受欢迎的是舞狮,红狮和绿狮在绣球引导下跳跃,时不时对着围观的孩子眨眼睛,逗得孩子们尖叫。
王老汉的走马灯卖得只剩两盏,他收起摊子,哼着小曲往家走。街上的灯笼还亮着,把青石板路照得像铺了层金箔,晚归的人们提着灯笼,影子被拉得老长,笑声在巷子里回荡,久久不散。
第二章 皇宫鳌山灯火灿
绍兴十六年的元宵,皇宫里的鳌山灯已经搭了半个月。内侍省都知王德指挥着小太监挂灯,十几丈高的木架上,绢灯、琉璃灯、走马灯层层叠叠,连起来像座发光的小山,远远就能看到灯火通明。
“王都知,这‘八仙过海’灯挂歪了!”小太监举着灯笼喊,手里还攥着绑灯的麻绳。
王德踩着木梯上去,亲自调整灯架:“仔细点!这灯是陛下特意让人做的,歪了半点就要挨罚。”他摸了摸灯上的琉璃片,“这琉璃是从西域运来的,碎了一片都赔不起。”
鳌山灯脚下,禁军士兵正在巡逻,手里的长戟在灯光下闪着寒光。几个宫女提着宫灯路过,看到灯上的“龙凤呈祥”图案,悄悄议论着:“听说今晚陛下要带娘娘赏灯,还会撒金箔呢!”
“真的?那可得早点去抢!”另一个宫女眼睛发亮,手里的宫灯晃了晃,烛火差点被风吹灭。
夜幕降临时,宋高宗带着吴皇后登上观灯台。鳌山灯被点燃,千盏灯火同时亮起,把夜空照得如同白昼。灯上的人物、花鸟、山水在灯光下栩栩如生,连远处的角楼都染上了暖色。
“今年的灯比去年更精致了。”吴皇后笑着说,手里的团扇轻轻扇动,扇面上绣着元宵赏灯图。
高宗指着最大的那盏灯:“那是‘五谷丰登’灯,愿来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康。”他示意太监撒金箔,金灿灿的碎箔从观灯台飘下,像一场金雨。
楼下的宫人和侍卫们欢呼着去抢金箔,有人用衣袖兜,有人用帽子接,抢到的人举着金箔炫耀,引得旁人羡慕。小太监们提着“走马灯”穿梭,灯里的才子佳人随着灯转动,像是在演绎一出出悲欢离合。
鳌山灯旁的空地上,舞队开始表演。宫廷乐师奏起《上元乐》,舞姬们穿着绣满灯笼图案的舞衣,随着音乐旋转,裙摆飞扬,像一朵朵盛开的花。最精彩的是“踏歌”,舞姬们边跳边唱,歌声清亮,和着丝竹声飘出很远。
三更时分,高宗带着皇后回宫,路过灯架时,特意让太监摘下一盏“莲花灯”赐给皇后:“这灯寓意吉祥,愿爱妃如莲花般清雅。”
皇后接过莲花灯,灯柄上的流苏轻轻晃动。回宫的路上,宫灯一路照亮长廊,鳌山灯的光芒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的灯火还在燃烧,像一颗镶嵌在皇宫里的夜明珠,温暖而璀璨。
第三章 猜谜射虎乐无穷
淳熙五年的元宵,临安府的“灯谜会”设在西湖边的画舫上。十几艘画舫连在一起,船头挂满了写着灯谜的灯笼,远远望去像一串发光的珍珠,漂在水面上。
“李秀才,这‘小时穿黑衣,大时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是什么?”教书先生指着灯笼上的纸条,捻着胡须问。
李秀才盯着纸条看了半天,突然一拍大腿:“是青蛙!没错,就是青蛙!”他赶紧喊来掌灯的丫鬟,“我猜中了,奖品呢?”
丫鬟笑着递给他一包桂花糕:“秀才好本事,这是苏记糕团铺的新品。”周围的人纷纷叫好,有人催促着出下一个灯谜。
画舫中央的高台上,主持人正挂出新的灯谜:“‘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文房用品。”
人群里立刻炸开了锅,有人说是毛笔,有人说是砚台,吵得不可开交。卖字画的王掌柜慢悠悠地说:“是砚台。砚台方方正正,质地坚硬,磨墨时能‘应’着墨条,可不就是有言必应?”
主持人竖起大拇指:“王掌柜猜对了!奖品是湖笔一支。”王掌柜接过湖笔,得意地向周围人拱手,引来一阵掌声。
水面上的画舫漂到湖心亭附近,这里的灯谜最难,奖品也最丰厚。一个灯笼上写着:“‘元宵佳节望满月’,打一货币单位。”连最有学问的李秀才都皱起了眉,抓着头发冥思苦想。
“是‘圆’!”一个穿粗布衣裳的少年突然喊道,“元宵望月是‘圆’,货币单位里有‘银圆’,对不对?”
主持人愣了一下,随即大笑:“没错!就是‘圆’!这孩子真聪明!”他把最大的奖品——一套文房四宝递给少年,少年捧着奖品,脸涨得通红,周围的人都夸他是好样的。
画舫上的猜谜声惊动了岸边的游人,不少人摇着小船过来凑热闹。卖汤圆的小贩划着乌篷船,在画舫之间穿梭,吆喝声在水面上回荡:“热乎的汤圆!芝麻馅、豆沙馅的,吃一碗暖乎乎!”
李秀才买了两碗汤圆,和教书先生分着吃。汤圆软糯香甜,热汤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到了心里。他看着远处的灯火倒映在水里,像撒了一把碎金子,忍不住说:“这元宵猜谜,比喝酒赏花有意思多了!”
教书先生点点头,舀起一个汤圆:“可不是嘛,既动脑子又有乐子,难怪年年这么多人来。”水面上的笑声、猜谜声、吆喝声混在一起,随着水波荡漾开去,连月亮都似乎笑弯了腰。
第四章 民间百戏闹元宵
庆元二年的元宵,苏州城的城隍庙前搭起了戏台,周围挤满了来看热闹的百姓。戏台两侧的柱子上挂着红灯笼,台口的横幅写着“元宵百戏贺丰年”,锣鼓声从下午一直响到晚上,引得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围观。
“快看,耍杂技的来了!”人群里有人喊道,孩子们踮着脚尖往前挤,把前面的大人挤得东倒西歪。
戏台中央,一个穿着紧身衣的艺人翻了几个跟头,稳稳落在台上,引来一阵叫好。他拿出十几个瓷碗,用手一抛,碗在空中转着圈,最后个个都稳稳落在他的胳膊、肩膀、头顶上,碗沿的火苗还在跳动,看得人屏住呼吸。
“好!”台下的叫好声差点掀翻戏台顶,有人往台上扔铜钱,铜钱落在木板上叮当作响。
接下来是舞龙表演,十条彩色的龙在戏台上盘旋,龙身随着鼓声起伏,龙嘴里喷出的火花落在地上,溅起点点火星。舞龙的汉子们光着膀子,汗珠在灯光下闪闪发亮,他们时不时把龙身压低,让龙尾扫过观众的头顶,引得一阵尖叫和欢笑。
最受欢迎的是“皮影戏”,白色的幕布后,艺人手舞皮影,嘴里模仿着各种声音,演绎着《上元仙子》的故事。仙子的影子在幕布上飘来飘去,遇到书生时羞涩地低头,遇到妖怪时拔剑相斗,看得孩子们眼睛都不眨。
“娘,仙子真漂亮!”小姑娘拉着母亲的衣角,眼睛盯着幕布,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糖人。
母亲笑着摸了摸她的头:“等会儿散了戏,给你买个仙子模样的糖人。”周围的大人也看得入神,跟着剧情叹气或叫好,仿佛自己也走进了故事里。
戏台旁边的空地上,杂耍艺人各显神通。吞剑的艺人把铁剑插进喉咙,脸涨得通红;变戏法的拿出空碗,盖上个帕子,再打开时碗里就盛满了糖果,分给周围的孩子;踩高跷的艺人穿着小丑的衣服,追着孩子们打闹,时不时摔倒又爬起来,引得笑声不断。
卖小吃的小贩穿梭在人群里,糖葫芦、、炸丸子的香味混在一起,让人垂涎欲滴。一个老汉推着小车卖“元宵”,锅里的汤圆咕嘟咕嘟冒泡泡,白胖的汤圆浮在水面上,像一群圆滚滚的白玉球。
“来碗元宵!”看杂耍的汉子喊道,接过碗就大口吃起来,热汤溅在胡子上也不在意。老汉笑着又盛了一碗,吆喝声淹没在热闹的锣鼓声里。
第五章 灯影团圆闹今宵
嘉定十年的元宵,汴梁、临安、苏州的百姓们用各自的方式庆祝佳节。王老汉的儿子王亮在汴梁灯市卖起了新式灯笼,灯上画着市井百态,刚摆出来就被抢空;皇宫里的小太监们偷偷学着宫外的猜谜游戏,用绢帕写着灯谜贴在柱子上;苏州城隍庙前的戏台加演了夜场,看完戏的百姓提着灯笼往家走,灯笼的光在巷子里连成一条长龙。
“爹,这灯卖得真好!”王亮数着铜钱,脸上笑开了花,“比去年多赚了三成!”
王老汉擦着剩下的灯笼:“那是因为你画的灯接地气,百姓就爱看这些街坊邻居的事儿。”他指着远处的鳌山灯,“你看那皇宫的灯再亮,也不如咱们这市井灯有人情味。”
临安画舫上的猜谜会还在继续,李秀才的儿子李童刚猜对了一个灯谜,捧着奖品——一支毛笔跑过来。“爹,我也猜对了!”他举着毛笔炫耀,墨汁在灯笼光下闪着黑亮的光。
李秀才接过毛笔,在手里掂量着:“好小子,比你爹强!明年带你去京城猜谜,那里的奖品更丰厚。”周围的人都笑起来,有人说要收李童当徒弟,教他猜谜的诀窍。
苏州城隍庙前,看完戏的一家人提着灯笼往家走。孩子手里拿着仙子糖人,嘴里还哼着戏文;父亲背着睡着的小儿子,灯笼的光照在他脸上,透着疲惫却满足的笑;母亲手里提着买的元宵,脚步轻快,嘴里念叨着:“回家煮元宵,吃完元宵就团圆了。”
街上的灯笼渐渐少了,天边露出了鱼肚白,可还有不少人舍不得散去。几个年轻人提着灯笼在巷子里打闹,灯笼的影子在墙上晃动,像一群跳舞的精灵;老人们坐在家门口,看着年轻人嬉闹,手里摇着蒲扇,嘴里哼着元宵的歌谣;刚下工的伙计们聚在酒馆,点上几碟小菜,喝着小酒,聊着今晚的热闹景象。
王亮收起最后一盏灯笼,和父亲往家走。路过州桥时,看到还有几盏灯亮着,像是在不舍地告别这个热闹的夜晚。他突然说:“爹,明年咱们做个最大的灯笼,上面画满全城人的笑脸!”
王老汉笑着点头:“好主意!让所有人都能在灯上看到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元宵热闹。”灯笼的光把父子俩的影子拉得很长,脚步声在寂静的巷子里回荡,远处传来第一声鸡鸣,新的一天开始了,可元宵的暖光仿佛还在每个人的心里亮着,带着团圆和欢笑,温暖着往后的日子。
夜色渐渐褪去,天边泛起鱼肚白,可元宵的灯火似乎还在人们的记忆里闪烁。无论是皇宫的鳌山灯,还是市井的走马灯;无论是文人的猜谜会,还是民间的百戏表演,都藏着大宋百姓对团圆的期盼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灯影里的欢腾,这烟火中的团圆,就是大宋元宵最动人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