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金殿唱名动京华
熙宁三年三月,汴京城的桃花开得正盛,粉白的花瓣飘落在御街的青石板上,铺出一条香雪大道。这天一早,皇城根下就挤满了百姓,个个伸长脖子往宫门方向张望,连路边卖胡饼的小贩都忘了吆喝——今天是新科进士金殿唱名的日子。
人群里,赵安踮着脚往前挤,青布长衫的袖子被旁边的人扯得变了形。他是去年刚通过吏部铨选的小官,今天特地请假来看热闹。顺着人群的目光望去,只见一队身着绯色官袍的官员簇拥着一个年轻书生,正从宫门里缓缓走出。那书生约莫二十出头,面容俊朗,腰间系着金鱼袋,头戴簪花,骑在一匹雪白的高头大马上,正是今年的新科状元——叶祖洽。
“快看!那就是状元郎!”
“啧啧,真是年轻有为啊!”
“听说他是建州人,家境贫寒,全靠自己苦读考中的呢!”
百姓们的议论声像潮水般涌来,叶祖洽在马上微微欠身,向两侧的百姓拱手致意。阳光洒在他身上,那身崭新的官袍泛着红光,腰间的金鱼袋随着马的步伐轻轻晃动,晃得赵安心头发热。他想起自己考中进士时的光景,那会儿只是在吏部领了个从九品的差事,哪有这般风光。
忽然,街对面传来一阵喧哗,几个富家子弟骑着马追了上来,手里捧着礼盒,嘴里喊着“叶大人留步”。为首的是开封府尹的公子,他勒住马缰,笑着对叶祖洽说:“叶兄高中状元,家父特设家宴庆贺,还请赏光。”
叶祖洽还没答话,旁边又冲过来几个穿着华丽的丫鬟,为首的捧着个描金匣子,脆生生地说:“叶大人,我家小姐是礼部侍郎的千金,听闻大人尚未婚配,特备薄礼……”
话没说完就被另一伙人打断:“我们相府千金才貌双全,叶大人若肯联姻,将来仕途必定……”
赵安看得目瞪口呆,这阵仗比他想象的还要热闹。他听旁边的老吏说,大宋的状元郎历来是权贵拉拢的对象,多少达官显贵都想把女儿嫁给他,这不仅是荣耀,更是官场晋升的捷径。
正看着,只见一队禁军开道而来,百姓们连忙让开一条路。叶祖洽的马队继续前行,沿途的商铺纷纷燃放鞭炮,酒楼里的文人雅士还站起来吟诗作赋。赵安跟着人群往前走,心里暗暗称奇——这状元郎的排场,竟比有些朝廷大员还要风光。
走到御街尽头,叶祖洽勒住马,翻身下马,对着皇宫的方向深深一揖。阳光穿过他头上的簪花,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赵安忽然明白,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大宋对读书人的尊崇。
第二章 一日看尽长安花
金殿唱名后的第三天,是新科进士游街夸官的日子。赵安特地换了身干净的官服,提前半个时辰就守在了朱雀大街旁。辰时刚过,就听到远处传来锣鼓声,人群顿时骚动起来。
只见游街的队伍浩浩荡荡地走来,最前面是两面“肃静”“回避”的牌子,后面跟着吹奏的乐队,接着是举着旌旗的仪仗队。旌旗上写着“新科进士”“状元及第”等字样,在风中猎猎作响。叶祖洽骑着高头大马走在最前面,身上的官袍换成了更显华贵的紫色,腰间的金鱼袋换成了金带,头上的簪花也换成了更大更艳的牡丹。
他后面跟着榜眼和探花,再往后是其他新科进士,个个骑着马,穿着官袍,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悦。百姓们围在街道两旁,有的抛洒花瓣,有的送上祝福,还有的父母指着队伍里的进士,对孩子说:“快看,要像他们一样好好读书!”
赵安挤在人群里,看着叶祖洽在马上从容地接受百姓的祝贺,忽然想起前几天在吏部看到的卷宗。叶祖洽出身建州贫寒人家,父亲早逝,母亲靠织布供他读书。他十六岁考中秀才,二十岁中举,今年二十三岁,一路过关斩将拿下状元,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游街队伍走到大相国寺门前时停了下来,寺里的方丈早已带着僧人等候在那里,给每位进士送上了开光的护身符。叶祖洽接过护身符,双手合十向方丈行礼,动作虔诚又得体。周围的百姓纷纷叫好,都说这状元郎不仅有才,品德也好。
从相国寺出来,队伍继续前行,来到了汴河岸边。这里早已停靠着一艘装饰华丽的画舫,是朝廷为新科进士准备的宴饮之所。叶祖洽和其他进士登上画舫,两岸的百姓还在挥手致意。画舫缓缓开动,沿着汴河顺流而下,船上很快传来了丝竹之声和欢声笑语。
赵安站在岸边,看着画舫渐渐远去,心里五味杂陈。他当年中进士时,只和几个同科的好友在小酒馆里喝了几杯,哪有这般待遇。旁边的老吏看出了他的心思,拍着他的肩膀说:“别羡慕了,这就是状元郎的待遇。我朝自太祖皇帝起就重文轻武,状元更是天子门生,前途不可限量啊。”
老吏告诉他,太祖赵匡胤当年曾立下规矩,新科状元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任职,起点就是从六品,比一般进士高出好几个等级。而且状元往往会被皇帝留在身边,担任秘书省校书郎之类的要职,有更多机会接触朝政,晋升速度比其他人快得多。
正说着,忽然看到岸边跑来几个小厮,手里举着“相府”“枢密院”的牌子,正往画舫的方向追去。老吏笑着说:“瞧见没,这就开始抢人了。多少官员盯着状元郎呢,能把他拉到自己门下,将来就是一大助力。”
赵安望着远去的画舫,忽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读书人挤破头也要考状元。这不仅仅是荣誉,更是通往权力中心的捷径。在大宋,状元郎就意味着光明的前途,意味着可以用自己的才华改变命运,甚至影响国家的走向。
第三章 天子门生初入仕
一个月后,赵安在吏部档案房整理文书时,意外看到了叶祖洽的任职文书。上面写着:“新科状元叶祖洽,授将作监丞、通判海州事。”他心里咯噔一下,将作监丞是从六品,通判更是州府的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市长,这起点确实比一般进士高太多了。
正看着,档案房的老吏走了进来,看到赵安手里的文书,笑着说:“这状元郎就是不一样,刚入仕就授通判,多少人熬一辈子都达不到这个职位。”
赵安好奇地问:“海州是大州,让一个刚入仕的状元去做通判,能行吗?”
“你可别小看状元郎。”老吏摆摆手,“叶祖洽在殿试时写的策论,连皇上都赞不绝口,说他有经世济民之才。而且他在翰林院这一个月,表现十分出色,起草的几份诏书都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派他去海州做通判,就是让他去基层历练,将来好委以重任。”
老吏还告诉赵安,大宋的状元郎很少一开始就留在京城,大多会被派到地方担任要职,积累行政经验。比如真宗朝的状元王曾,先任济州通判,后来官至宰相;仁宗朝的状元欧阳修,先任西京留守推官,后来成为文坛领袖和朝廷重臣。
赵安正听得入神,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出去一看,只见叶祖洽穿着崭新的官袍,正和几个翰林院的官员告别。他已经收拾好了行装,几个小厮正在搬运箱子,里面装的大多是书籍和文具。
叶祖洽看到赵安,微微颔首致意。赵安连忙拱手行礼:“叶大人,恭喜赴任。”
叶祖洽笑着回礼:“多谢赵主事。以后还请多多关照。”他的笑容温和,没有丝毫状元的架子,让赵安心里好感顿生。
旁边的翰林学士对叶祖洽说:“海州虽远,但民生凋敝,正是施展才华的地方。皇上和王相公都很看重你,盼着你做出成绩来。”
叶祖洽郑重地点点头:“下官定当不负皇恩,不负所托。”
看着叶祖洽的马车渐渐远去,赵安心里忽然生出一丝敬佩。很多新科进士中了状元后,都想留在京城,享受荣耀和特权,而叶祖洽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去地方的任命,这份担当确实难得。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安偶尔会从海州来的文书中看到叶祖洽的名字。他在海州推行新法,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很快就做出了成绩。有份文书里说,叶祖洽到任三个月,就解决了海州多年的水患问题,当地百姓还为他立了生祠。
半年后,赵安在一次吏部会议上,听到侍郎曾公亮提起叶祖洽。曾公亮对宰相王安石说:“叶祖洽在海州表现出色,颇有才干,不如调回京城,任集贤校理如何?”
王安石点点头:“朕也正有此意。这状元郎确实是个人才,让他在地方再历练半年,明年调回京城,任知制诰。”
赵安听得心里一惊,知制诰是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虽然品级不算太高,但权力很大,是很多官员梦寐以求的职位。叶祖洽从通判到知制诰,只用了一年多时间,这晋升速度在大宋官场实属罕见。
他这才明白,大宋的状元郎不仅仅是考试成绩好,更要有真才实学和实际能力。朝廷对状元郎寄予厚望,也给了他们更多的机会和平台。只要能做出成绩,晋升速度会远超常人,很快就能进入朝廷的权力中心。
第四章 朝堂交锋显锋芒
熙宁四年深秋,叶祖洽调回京城,担任知制诰。赵安因为工作关系,有了更多接触他的机会。每次在朝堂或官署见到叶祖洽,他都在忙碌地处理公务,要么是在起草诏令,要么是在和其他官员讨论政务,丝毫没有新科状元的浮躁和傲气。
这天,赵安去政事堂送文件,正好赶上朝廷讨论新法的会议。叶祖洽作为知制诰,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上,宰相王安石提出要推行青苗法,让百姓在青黄不接时向官府借贷,秋收后再连本带利归还,以减轻高利贷的剥削。
这个提议立刻遭到了保守派官员的反对,御史中丞司马光站起来说:“青苗法看似利民,实则不然。官府放贷必然会层层盘剥,最后受苦的还是百姓。臣请陛下三思。”
其他保守派官员纷纷附和,朝堂上顿时争论起来。赵安站在角落里,看到叶祖洽一直沉默地听着,眉头微蹙,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叶祖洽忽然站了出来,朗声道:“陛下,臣以为青苗法可行,但需加以完善。”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叶祖洽从容地说:“青苗法的本意是好的,关键在于如何执行。臣在海州时,曾试行过类似的办法,让州县官根据百姓的实际情况放贷,利息不超过二分,由乡绅和里正共同监督,效果很好。臣建议在推行青苗法时,明确利息上限,加强监督,防止盘剥。”
他的话有理有据,既支持了新法,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让朝堂上的争论顿时平息下来。王安石点点头:“叶爱卿的建议很好,就按此推行。”宋神宗也表示赞同,青苗法的推行就此定了下来。
会议结束后,赵安看到司马光走到叶祖洽面前,拍着他的肩膀说:“叶大人年轻有为,刚才的发言很有见地,老夫佩服。”叶祖洽连忙行礼:“司马大人过奖,臣只是就事论事。”
赵安这才明白,为什么状元郎能在朝堂上快速立足。他们不仅有扎实的学问,更有清晰的思路和敢于表达的勇气。叶祖洽在殿试时写的策论就以务实着称,现在在朝堂上,他依然保持着这种务实的风格,既不盲目附和,也不固执己见,这种态度让他赢得了两派官员的尊重。
接下来的日子里,叶祖洽在朝堂上的表现越来越出色。他起草的诏令逻辑清晰,语言简练,深得神宗皇帝的赏识。他提出的关于整顿吏治、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等建议,大多被朝廷采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有一次,赵安去叶祖洽的官署送文件,看到他正在批改各地送来的奏折。桌上堆满了文书,砚台里的墨都快用完了。叶祖洽一边批改,一边和旁边的属官讨论,时不时停下来在纸上写写画画,神情专注而认真。
赵安心里暗暗感叹,状元郎的风光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付出。他们不仅要面对繁重的公务,还要在复杂的朝堂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稍有不慎就可能身败名裂。但叶祖洽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一步步站稳了脚跟,成为了朝堂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第五章 宦海沉浮见真章
熙宁六年,叶祖洽因为在推行新法中的出色表现,被晋升为礼部员外郎,成为了正七品官员。这年冬天,北方的契丹部落蠢蠢欲动,边境局势紧张,朝廷决定选派官员去河北路巡查防务。叶祖洽主动请缨,得到了神宗皇帝的批准。
赵安在吏部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整理河北路的官员档案。他对同事说:“河北路天寒地冻,又靠近边境,叶大人放着京城的好日子不过,跑去那种地方,真是不容易。”
同事笑着说:“这你就不懂了。越是艰苦的地方,越容易做出成绩。当年王相公也是在地方历练多年,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叶大人这是在为自己的将来铺路啊。”
果然,三个月后,叶祖洽从河北路回来,向朝廷提交了一份详细的防务报告。报告中不仅分析了边境的局势,还提出了加固城防、训练乡兵、储备粮草等十条建议,每条建议都有具体的实施方案和预算。神宗皇帝看后非常满意,当即下令按照叶祖洽的建议加强河北防务。
因为这次巡查有功,叶祖洽被晋升为吏部郎中,成为了正六品官员,进入了朝廷的中层官员行列。这年他才二十七岁,是同科进士中晋升最快的一个。
然而,宦海沉浮,不可能一帆风顺。熙宁七年,新法推行遇到了阻力,保守派官员趁机发难,指责新法导致民不聊生。叶祖洽作为新法的支持者,自然也受到了牵连。御史台的官员弹劾他在海州推行新法时,强行向百姓放贷,导致民怨沸腾。
神宗皇帝派人去海州调查,结果发现弹劾纯属诬告。叶祖洽在海州推行新法时,始终坚持自愿原则,利息也严格控制在二分以内,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支持。虽然如此,叶祖洽还是被暂时调离了吏部,改任湖州知州。
听到这个消息,赵安有些替叶祖洽不平。他在档案里看到过叶祖洽在海州的政绩报告,上面明明写着百姓安居乐业,赋税增加,怎么会被弹劾呢?
档案房的老吏叹了口气:“这就是官场。新法推行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他们不敢直接弹劾王相公,就拿叶大人这样的年轻官员开刀。不过也好,让他去地方历练历练,积累更多的人脉和政绩,将来才能走得更远。”
叶祖洽离京赴任那天,赵安正好在城外办事,看到他的马车从身边经过。车驾很简单,只有两辆马车,一辆装着行李,一辆坐着家眷。叶祖洽掀开窗帘,看到赵安,还笑着挥了挥手,神情坦然,没有丝毫沮丧。
赵安看着马车渐渐远去,心里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状元郎。他们不仅要有才华,更要有韧性。面对顺境不骄傲,面对逆境不气馁,始终保持着对朝廷和百姓的忠诚,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克服困难,不断前行。
第六章 状元宰相的养成路
熙宁十年,王安石罢相,新法受挫。但叶祖洽在湖州的政绩却十分突出,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整顿吏治,让湖州的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当地百姓为了感谢他,给他立了一块“德政碑”,上面刻着他的功绩。
这年冬天,叶祖洽被调回京城,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是正三品官员,负责为皇帝起草重要诏令,是朝廷的核心官员之一。这年他三十岁,成为了大宋历史上最年轻的翰林学士之一。
赵安此时已经升任吏部员外郎,有了更多参与朝政的机会。他经常在朝堂上看到叶祖洽,只见他比几年前成熟了许多,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和威严,但待人接物依然温和谦逊。
元佑元年,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起用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废除新法。叶祖洽因为支持新法,被外放为成都知府。成都府是大宋的大府,地位重要,但远离京城,很多人都为叶祖洽感到惋惜。
但叶祖洽在成都府依然做出了出色的政绩。他安抚百姓,发展商业,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让成都府保持了稳定和繁荣。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重新推行新法,叶祖洽被调回京城,担任尚书右丞,成为了副宰相级别的官员。这年他三十九岁,距离他考中状元已经过去了十六年。
赵安此时已升任吏部侍郎,亲眼见证了叶祖洽的晋升之路。他在吏部的档案室里,看着叶祖洽从通判到知州,再到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的任职档案,心里感慨万千。每一份档案里都附着他的政绩报告,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的才华和努力。
这天,赵安在朝堂上参加议政会议,讨论如何整顿地方吏治。叶祖洽作为尚书右丞,提出了“考绩法”,建议对地方官员实行定期考核,根据政绩决定升迁奖惩。他说:“官员的优劣,不在于资历深浅,而在于政绩多少。只有让有能力、有担当的官员得到晋升,才能让朝廷的政令得到真正的推行。”
他的建议得到了宋哲宗的支持,也赢得了大多数官员的赞同。赵安看着叶祖洽在朝堂上侃侃而谈,思路清晰,论据充分,忽然想起十六年前那个骑着白马游街的年轻状元。当年的青涩少年,如今已经成为能够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栋梁之材。
会议结束后,赵安在走出朝堂时遇到了叶祖洽。叶祖洽笑着对他说:“赵侍郎,当年在海州的文书,还要多谢你帮忙整理归档,不然这次考绩法的推行可没那么顺利。”
赵安连忙拱手:“叶相公客气了,那都是属下的分内之事。”他这才知道,叶祖洽竟然还记得当年自己做的那些琐碎工作。
叶祖洽拍了拍他的肩膀:“朝廷的每一项工作都很重要,无论是在朝堂议政,还是在吏部整理文书,都是为了大宋的繁荣富强。你在吏部多年,熟悉官员情况,考绩法的推行还要多靠你帮忙。”
赵安点点头:“属下一定尽力。”看着叶祖洽离去的背影,他心里充满了敬佩。这位状元宰相没有因为地位的提升而变得高傲,依然保持着务实和谦逊的作风,这或许就是他能一路晋升、赢得人心的原因。
第七章 文名政绩两辉煌
绍圣三年,叶祖洽被任命为尚书左丞,成为了正宰相。他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文坛上也颇有建树。他的诗文风格务实豪放,既有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也有对国家大事的思考,在当时很受欢迎。
赵安在一次文人雅集上,看到了叶祖洽的诗集《蜀道集》。里面收录了他在成都府任职时写的诗歌,其中一首《都江堰》写道:“岷江万里浪滔天,一堰分流惠蜀川。太守不辞辛苦意,百姓终得太平年。”诗句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对百姓的关怀和对政绩的自豪,让赵安深受感动。
雅集上,很多文人都在讨论叶祖洽的诗文。有人说:“叶相公的诗就像他的人一样,务实而有担当,没有那些华丽的辞藻,却能打动人心。”还有人说:“自古状元多有才,叶相公不仅政绩卓着,诗文也如此出色,真是难得。”
赵安听着他们的讨论,忽然想起叶祖洽在考中状元后,并没有沉迷于荣耀和享乐,而是依然坚持读书写作。他在海州时,每天处理完公务后,都会抽出时间读书写作;在成都府时,即使政务繁忙,也坚持写日记,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所思所想。这些积累不仅让他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也让他在处理政务时更加得心应手。
除了诗文,叶祖洽在史学上也有造诣。他主持编纂了《神宗实录》,详细记录了神宗朝的历史,为后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赵安在吏部整理历史档案时,经常会参考《神宗实录》,发现里面的记载详实准确,评价客观公正,不禁对叶祖洽的学识和严谨态度更加敬佩。
绍圣四年,叶祖洽奉命出使契丹。当时宋辽边境关系紧张,契丹人对大宋使者颇为傲慢。叶祖洽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在与契丹官员的谈判中据理力争,既维护了大宋的尊严,又没有激化矛盾,让边境局势得到了缓和。
他回来后,向朝廷提交了一份关于契丹国情的报告,详细分析了契丹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提出了与契丹和平共处、加强贸易往来的建议。宋哲宗采纳了他的建议,宋辽边境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赵安在吏部看到这份报告时,被叶祖洽的远见卓识所折服。他没想到,一个科举出身的状元郎,不仅能治理内政,还能处理外交事务,真是难得的全才。他这才明白,大宋的状元郎不仅仅是会考试,更要有全方位的能力,才能在复杂的政治舞台上立足和发展。
第八章 薪火相传状元魂
元符三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即位。叶祖洽因为年老体衰,向朝廷请求退休。宋徽宗多次挽留无果,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封他为楚国公,赏赐了大量的金银绸缎和良田美宅。
叶祖洽退休后,回到了家乡建州。他没有闲着,而是在家乡创办了书院,招收贫寒子弟入学,亲自授课。他还拿出自己的俸禄,资助那些有才华但家境贫寒的学生参加科举。
赵安后来因为公务去过一次建州,特地去拜访了叶祖洽。他看到书院里挤满了学生,叶祖洽正坐在讲台上,给学生们讲解经义。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他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讲解深入浅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课后,叶祖洽带赵安参观了书院。他指着墙上挂着的匾额说:“这‘劝学’二字,是我当年考中状元后写的,就是希望能鼓励更多的贫寒子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他还告诉赵安,自己这一生,最骄傲的不是做了宰相,而是培养了很多有才华的学生,其中已有十几人考中了进士,正在各地为官,为百姓做事。
赵安看着叶祖洽脸上满足的笑容,忽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状元精神。状元不仅仅是一个头衔,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叶祖洽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种精神,他通过科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然后用自己的才华和权力为国家和百姓做事,最后又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让状元精神得到了传承。
宣和元年,叶祖洽在家乡去世,享年七十二岁。宋徽宗追赠他为司空,谥号“文定”。消息传到京城,朝野上下都为之哀悼。很多他当年的学生,如今已经成为朝廷的重臣,纷纷上书请求为他立碑纪念。
赵安此时已经升任吏部尚书,他亲自为叶祖洽撰写了墓志铭,里面写道:“公少孤贫,力学不倦,一举夺魁,入仕为官。历仕三朝,政绩卓着,文名远播。退休后,创办书院,培育人才,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之精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永垂不朽。”
在撰写墓志铭的过程中,赵安回顾了叶祖洽的一生,从一个贫寒子弟到新科状元,再到朝廷宰相,最后成为教书育人的长者。他的一生,是大宋状元郎的一个缩影,展现了大宋对读书人的尊崇,也展现了读书人通过科举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宣和二年,叶祖洽的书院里,又有三名学生考中了进士,其中一人还高中榜眼。在金殿唱名的那天,赵安站在朝堂上,看着那个年轻的榜眼,仿佛看到了当年的叶祖洽。他知道,状元精神不会随着叶祖洽的去世而消失,它会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传承下去,成为大宋繁荣富强的精神支柱。
夕阳下,赵安走出皇城,看着汴京城繁华的景象,心里充满了感慨。大宋的状元郎之所以“牛”,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考试成绩好,更因为他们有真才实学,有担当精神,能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为国家和百姓做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精神,才是大宋状元郎真正的“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