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寒门崛起的初入仕途
大中祥符八年的冬天,应天府书院的油灯亮到深夜。范仲淹裹着单薄的棉袄,借着微弱的灯光诵读《论语》,冻得发红的手指在书页上轻轻划过。窗外飘着雪花,他却浑然不觉,直到同窗送来一碗热粥,才惊觉天快亮了。
“希文,你都读了一夜了,歇歇吧。”同窗把粥碗递给他,“明天就要放榜了,以你的才学,肯定能中进士。”
范仲淹接过粥碗,热气模糊了眼镜:“考中进士不是目的,我要做能为百姓做事的官。”他喝着粥,想起母亲含辛茹苦供他读书的日子,眼眶有些发热。
放榜那天,范仲淹的名字赫然在列。他拿着榜单,一路狂奔到母亲的住处,跪在地上高举榜单:“娘!孩儿中了!以后再也不让您受苦了!”
母亲摸着他的头,泪水直流:“好儿子,有出息了。”
不久后,范仲淹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负责刑狱案件。他穿着崭新的官服,第一次升堂断案时,心里既紧张又激动。被告是个偷了地主粮食的老农,地主要求重判,老农跪在地上哭着说:“大人,我实在是饿啊,家里还有孩子等着吃饭。”
范仲淹看着老农冻裂的双手和补丁摞补丁的衣服,又看了看地主傲慢的嘴脸,沉吟片刻:“粮食归还地主,但免于刑罚。”他转向地主,“你粮仓丰实,却见死不救,罚你开仓放粮三日,赈济贫民。”
地主气得跳脚:“你一个小参军敢罚我?我要去知府那里告你!”
范仲淹一拍惊堂木:“本官依法断案,不怕你告!若再纠缠,加倍处罚!”
老农连连磕头谢恩,百姓们在堂外拍手叫好。范仲淹看着这一幕,更加坚定了为官为民的信念。
三年后,范仲淹因政绩突出,升任泰州西溪盐仓监。他到任后,发现当地海堤年久失修,海水倒灌,百姓流离失所。他立刻上书朝廷,请求重修海堤。
奏折递上去三个月,却石沉大海。泰州知府劝他:“希文,修海堤耗资巨大,朝廷未必批准,你还是别白费力气了。”
范仲淹却不死心,带着百姓受灾的画像和海堤损毁的图纸,亲自赶往京城。他在宰相府外等了三天三夜,终于见到了宰相王曾。
“王相公,您看看这些百姓,他们快没活路了!”范仲淹把画像递过去,“只要重修海堤,就能保住万亩良田,让百姓安居乐业。”
王曾看着画像上的惨状,又看看眼前这个眼睛布满血丝的年轻官员,深受感动:“好,我支持你。这就上奏陛下,任命你主持修堤。”
得到朝廷批准后,范仲淹立刻组织百姓修堤。他亲自带着工具上工地,和百姓同吃同住,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有一次突发洪水,他带头跳进水里,用身体堵住缺口,吓得随从赶紧拉他上来。
经过四年的努力,长达一百多里的海堤终于修成。百姓们为了纪念他,把海堤叫做“范公堤”。范仲淹站在堤上,看着百姓们重返家园,耕种农田,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二章 朝堂交锋的第一次贬谪
天圣七年,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秘阁校理。他刚到京城,就遇上了一件大事——章献太后要在冬至那天接受皇帝朝拜,垂帘听政。
朝堂上,大臣们纷纷附和,只有范仲淹站出来反对:“太后垂帘听政已有多年,如今陛下已经成年,应该亲政。冬至接受朝拜,不合礼法。”
章献太后的亲信晏殊急得直跺脚,拉着范仲淹的袖子:“希文,你疯了?太后掌权,你这样说会掉脑袋的!”
范仲淹甩开他的手:“我是为朝廷着想,为陛下着想!若太后一直掌权,陛下如何成长?”他写下奏折,请求太后还政于仁宗。
奏折递上去后,章献太后气得把奏折摔在地上:“一个小小的秘阁校理也敢教训我?”她当即下旨,把范仲淹贬为河中府通判。
消息传开,京城百姓纷纷为范仲淹送行。有人送来路费,有人送上家乡特产,晏殊也赶来,愧疚地说:“希文,是我没保护好你。”
范仲淹笑着摆摆手:“晏相公言重了。我虽被贬,但能说出心里话,问心无愧。”他登上马车,对送行的百姓拱手:“多谢乡亲们,范仲淹还会回来的!”
河中府的日子虽然清苦,但范仲淹没有消沉。他走遍辖区的山川河流,考察民情,兴修水利,减轻赋税。当地百姓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道来了个为民做主的好官,都叫他“范青天”。
有一年,河中府遭遇旱灾,百姓颗粒无收。范仲淹打开官仓放粮,却被副手拦住:“范通判,未经朝廷批准私开官仓,是要担责任的!”
范仲淹指着门外嗷嗷待哺的百姓:“百姓都快饿死了,还管什么责任?出了事我担着!”他亲自带着官差分发粮食,确保每个百姓都能领到救命粮。
旱灾过后,范仲淹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引水灌溉农田。他还创办学堂,邀请名师讲学,让贫困子弟免费入学。在他的治理下,河中府的日子渐渐好起来,百姓们为他修建了生祠,香火不断。
明道二年,章献太后去世,仁宗亲政。他想起范仲淹当年的奏折,知道他是忠臣,立刻下旨把范仲淹调回京城,担任右司谏。
范仲淹回到京城那天,百姓们夹道欢迎,比当年送行时更热闹。仁宗在朝堂上召见他,愧疚地说:“范爱卿,当年委屈你了。”
范仲淹躬身道:“陛下言重了。臣只是做了分内之事。”他看着仁宗,眼神坚定,“如今陛下亲政,臣恳请陛下广开言路,任用贤能,革新朝政。”
仁宗点点头:“朕正有此意,以后还要多靠范爱卿辅佐。”
范仲淹站在朝堂上,望着熟悉的宫殿,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辅佐陛下,开创盛世。
第三章 庆历新政的起起落落
景佑三年,范仲淹因弹劾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被再次贬为饶州知州。这是他第二次被贬,但他依然没有气馁。饶州地处江南,水患频发,他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治理水患。
他亲自勘察河道,制定治水方案,组织百姓疏通河道,加固堤坝。经过两年的努力,饶州的水患得到了有效治理,百姓们终于能安居乐业。
庆历三年,仁宗再次把范仲淹调回京城,任命他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史称“庆历新政”。范仲淹接到任命后,激动得彻夜难眠,他知道,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来了。
他立刻组织欧阳修、富弼等志同道合的大臣,制定变法方案。他们针对当时的弊政,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措施。
新政推行初期,取得了显着成效。官场风气为之一新,贪污腐败现象减少,百姓赋税减轻,军队战斗力提高。仁宗看着新政带来的变化,对范仲淹更加信任。
但新政触动了贵族官僚的利益,他们纷纷起来反对。吕夷简的亲信散布谣言,说范仲淹结党营私,图谋不轨。他们还在仁宗面前诋毁范仲淹,说新政扰民,引起民怨。
仁宗开始动摇,他召来范仲淹:“范爱卿,最近有很多人反对新政,是不是该缓一缓?”
范仲淹坚定地说:“陛下,新政初见成效,此时退缩,会前功尽弃。那些反对的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他们的话不可信。”
欧阳修也站出来支持范仲淹:“陛下,范相公一心为国,新政利国利民,不能因为少数人的反对就停止。”
仁宗犹豫了,但在贵族官僚的不断施压下,最终还是下旨暂停新政。范仲淹看着自己呕心沥血制定的方案被搁置,心里像被刀割一样难受。
不久后,范仲淹被外放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负责西北边防。这是他第三次被贬,但他没有抱怨,而是立刻奔赴西北。
西北的条件非常艰苦,风沙大,冬天寒冷。范仲淹到任后,深入军营,了解士兵的生活和训练情况。他发现士兵们缺衣少食,武器陈旧,立刻上书朝廷,请求拨款改善军备。
他还改革军事制度,实行“将兵法”,把军队分成若干部分,由将领分别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还积极联络西夏周边的部落,争取他们的支持,共同对抗西夏。
在范仲淹的治理下,西北边防日益稳固,西夏不敢轻易入侵。当地百姓为了感谢他,编了一首歌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庆历五年,新政彻底失败,范仲淹被再次贬为邓州知州。这是他第四次被贬,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邓州是个小地方,但他在这里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成为他一生的写照。
他在邓州兴办学堂,培养人才,关心百姓疾苦,深受百姓爱戴。有一次,他生病卧床,百姓们自发地到寺庙为他祈福,送来的草药堆满了屋子。
范仲淹看着这些朴实的百姓,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四章 为民请命的最后沉浮
皇佑元年,范仲淹被调往杭州任知州。杭州是个富庶之地,但刚到任就遇上了大饥荒。百姓们流离失所,饿殍遍野,范仲淹心急如焚。
他没有像其他官员那样只是开仓放粮,而是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措施。他组织百姓兴修水利、修缮寺庙,让灾民有活干,有饭吃。他还提高粮价,吸引外地商人把粮食运到杭州,然后再降低粮价,让百姓能买得起粮食。
他还举办龙舟比赛、寺庙祈福等活动,带动商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有人弹劾他奢侈浪费,不顾灾民死活,范仲淹却不为所动:“我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活下去。”
在他的治理下,杭州的饥荒得到了有效缓解,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饿死人现象。百姓们都说:“要是没有范知州,我们早就活不成了。”
皇佑三年,范仲淹被调回京城,担任户部侍郎。但他刚回京城,就因为反对仁宗册立张贵妃为皇后,再次被贬为青州知州。这是他第五次被贬,也是最后一次。
青州的百姓听说范仲淹要来,早早地在城外等候。他们拉着范仲淹的手,诉说着生活的艰难。范仲淹看着这些淳朴的百姓,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他到任后,发现青州的赋税很重,百姓不堪重负。他立刻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税。他还改革漕运制度,减少运输成本,让百姓能吃到更便宜的粮食。
他还关心老年人和孤儿,设立了“安乐坊”,收养孤寡老人和孤儿,为他们提供衣食和医疗。青州的百姓都说:“范知州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但长期的操劳和多次被贬的打击,让范仲淹的身体越来越差。他常常咳嗽不止,脸色苍白,但依然坚持处理政务。属下劝他休息,他却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要多为百姓做点事。”
皇佑四年,范仲淹在青州任上病重。他躺在病床上,依然惦记着百姓的疾苦。他把属下叫到床边,嘱咐他们一定要继续减免赋税,照顾好孤寡老人和孤儿。
仁宗得知范仲淹病重,派太医前来诊治,但已经回天乏术。同年五月二十日,范仲淹在青州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消息传开,青州百姓哭声震天。他们自发地罢市三日,穿着孝服为范仲淹送行。灵柩从青州运往洛阳安葬时,沿途百姓纷纷设案祭拜,纸钱飘得像漫天飞雪。
仁宗得知范仲淹去世的消息,悲痛不已,亲自为他题写墓碑“褒贤之碑”,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欧阳修、富弼等大臣也纷纷写文章悼念他,称赞他“一生忧国忧民,鞠躬尽瘁”。
第五章 青史留名的精神传承
范仲淹去世后,他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说书先生把他的故事编成话本,在茶馆里演唱,听得百姓们热泪盈眶。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成为无数读书人追求的目标。
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变法,常常以范仲淹为榜样,说:“范文正公的新政虽然失败了,但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还下令收集范仲淹的奏议,编成《范文正公奏议》,供朝廷官员学习。
元佑年间,苏轼被贬路过邓州,特意到范仲淹创办的花洲书院参观。他看着书院里范仲淹的画像,写下了“范文正公,一世之师”的赞语。他还写下《范文正公赞》,称赞范仲淹“出将入相,文德武功,一生为国,鞠躬尽瘁”。
南宋时期,朝廷为范仲淹修建了祠堂,供后人祭拜。朱熹在编写《名臣言行录》时,把范仲淹列为首位,称赞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元朝修《宋史》时,史官在《范仲淹传》中写下:“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详细记录了他的生平事迹和高尚品德。
明朝时期,范仲淹的故事被收入《二十四史》,成为官修史书的重要内容。王阳明在讲授心学的时候,常常以范仲淹为例,教导学生要“知行合一,以天下为己任”。
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时,特意到范仲淹的祠堂祭拜,题写“济时良相”的匾额,称赞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功绩卓着,堪称一代贤相”。
近代以来,范仲淹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林则徐虎门销烟时,曾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表达了与范仲淹相似的爱国情怀。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范仲淹为“宋代第一位大政治家”。
如今,范仲淹的故乡苏州和他曾经任职过的地方,都修建了范仲淹纪念馆,展示他的生平事迹和精神遗产。他创办的花洲书院依然存在,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教育基地。
每年范仲淹的诞辰和忌日,都会有无数人到他的祠堂和纪念馆祭拜。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朝气蓬勃的学生,有政府官员,也有普通百姓。大家在他的画像前献上鲜花,鞠躬致敬,表达对这位先贤的敬仰之情。
范仲淹的一生,五起五落,历经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初心,为国家和百姓鞠躬尽瘁。他的精神,像一盏明灯,永远照亮着后人的道路。他的故事,也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