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康熙本来就对太子偏心到了极点。
然而,胤祺早已不再有那种愤愤、意难平的念头了。
这么几十年下来他都习惯了。
而且,这一次,康熙并没有直接将他排除在外,这已经让他感到十分安慰了。
至少,在皇阿玛的心里,还是有他这个儿子的一席之地的。
太医建议:依此法,重新遴选不同年纪、不同体质的死囚,再行验证,扩大实验的范围。
这是为了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出现任何差错。
康熙微微颔首,同意了太医的建议,还让梁九功的徒弟跟着,方便行事。
他的目光扫视过面前的太子和胤祺,缓缓说道:“此事就这么定了。
你们到时候,务必要实时跟进此事,每隔一段时间便写信来向朕禀报进展情况。”
太子和胤祺对视一眼,眼中都流露出难以掩饰的激动之情。
他们齐声应道:“儿臣领旨!”
他们声音中透露出对这项任务的重视,他们对能够为大清尽一份力也是渴望的。
他们心里清楚,这次的事情意义非凡,也是对他们能力的一次考验。
皇阿玛的旨意已下,他们要全力以赴,不辜负皇阿玛的期望。
太子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将此事办得妥妥当当,为自己在皇阿玛心中的地位再添几分砝码。
而胤祺则想着,若能借此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或许能得到更多的机会,挣爵位。
无论如何,这事儿要是能办好,那可真是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胤祺明白,皇阿玛向来谨慎,这次对此事的重视,这让他深感责任重大。
为了“牛痘”的事情,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胤祺不敢有丝毫懈怠。
即使太子在,他也仅仅是起到辅助的作用而已,但他仍然会全力以赴,将自己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
康熙之所以愿意让太子和胤祺参与其中,原因无他,正是因为太子和胤祺曾经都出过痘,所以即使参与此事,也绝对不会有生命危险。
更何况,这可是明摆着的,如果能够把这件事情办好,那么必然会立下不小的功劳。
如此一来,康熙又怎能不为他的宝贝太子着想,所以太子做了领头人。
太子亲自坐镇,率领太医院的几位太医以及内务府的一众人,去了宫外的庄子,还把他塔喇家参与过“种牛痘”的相关人员,请了过来。
这些人聚在一块儿,进行一次规模更大、对象更为复杂的牛痘接种实验。
这一次的实验,是用死囚做的,包括了不同年龄段的。
实验过程很顺利,有专人把每一个细节都被详细记录下来。
经过漫长而紧张的一段实验时间之后,最终的结果令大家都振奋不已。
因为选的都是那种看上去比较健壮的人,所有接种者都只出现了轻微的不适反应,没有一例感染恶性天花或因此嘎掉的。
在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检测和评估之后,太医们还大胆地让一部分接种牛痘之后痊愈了的人,直接接触了症状轻微的天花病例的人,以此来检验牛痘的预防效果。
过程是疯狂的,结果是好的。
这无疑是一次极具风险的尝试,但太医们凭借着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坚信牛痘的有效性。
而最终的结果也证明了他们的判断——这些人在接触天花病例后,全都安然无恙,没有出现感染的迹象。
这个铁一般的事实出现后。
众人明白了,这证明了种过牛痘之后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更为推广牛痘接种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当这份最终的、无可辩驳的、满载着详实数据的奏报再次呈递到康熙的御案前时,这位一生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的帝王大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这一重大发现,对于整个大清和百姓来说,都是一件大好事。
它不仅能够拯救无数百姓生命,还能有效地控制天花的传播,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于是,康熙毫不犹豫地写下了嘉奖的圣旨,对他塔喇家给予了极高的荣誉和赏赐。
等牛痘法证实确实有效,这份圣旨就会下发。
(婉汐的阿玛)他塔喇·张保,这位原本只是从五品员外郎的官员,因“心系国家社稷,勇于担责,并且成功验证了良方,为大清立下大功”,而被康熙破格从原本的五品官职员外郎,擢升为从二品的都察院右都御史。
这个职位在官场上也算是比较唬人的,虽然它可能只是一个虚职,并没有太多实际的权力,但官职却非常高。
然而,对于他塔喇.张保来说,这恰恰是最适合他的安排。
要知道,张保之前的官职并不算高,如果让他去担任一个有实权的职位,恐怕他也未必能够胜任。
毕竟,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需要具备更高的才能和经验才能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
而现在,他担任这个从二品的虚职,既能够享受到高官厚禄带来的荣耀,又不需要承担太多实际的工作压力和责任。
这样的安排,对于他塔喇.张保来说,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又不会让他感到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