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想法之后,陈平安就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做这件事。
目前最合适,而且还摆在他面前的是位于京城的第九机械研究所,这家研究所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建国初期。
多年来,第九机械研究所一直与军方紧密合作,为国家的武器研究的机械设计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然,陈平安也知道,在这里所从事的工作并非核心研发,而是一些辅助性零部件的研发任务。
尽管如此,这些辅助工作对于整个武器研究项目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它们可能涉及到数据收集、实验准备、设备维护等方面,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却是确保研究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虽然是在机械部下属的研究所,但主要的研究任务还是围绕军方需求展开的,涉及的通常是一些零部件的研发工作。
真正核心的武器研究项目,是不会放在我们这样的太阳站研究所中的,它们一般会被安排在保密级别更高的研究机构里,由军方直接掌控。
这些高保密级别的项目往往涉及到众多顶尖科技和前沿理论,非一般研究所所能触及。
不过,即便是所进行的零部件研究,也已经足够复杂和繁琐了。
任何一款武器的制造,都离不开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多种技术配合研发使用。
从设计到制造,再到测试,每一步都需要严格的把控和协调。
就像陈平安前世所了解到的那样,即便是到了他穿越前的时代,世界上仍有很多国家,连子弹的底火这种看似简单的部件都无法自主生产,这足以说明军工技术的复杂性和高门槛。
这家研究所坐落在京城内部,这倒也省去了陈平安不少出差的麻烦。
在这个时代,出差去外地往往需要乘坐好几天的火车,漫长的旅途加上不算舒适的车内环境,实在让人疲惫不堪。
所以,能够在京城内部完成研究工作,对于陈平安来说,无疑是一件幸事。
他不必再为频繁的外地出差而烦恼,可以更加专注于手头的研究任务,为军方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技术支持。
在所有的技术资料准备就绪后,陈平安马不停蹄地来到了第九机械研究所。
研究所的所长林一为早已带着秘书在门口等候,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期待和敬意。
当前的形势颇为微妙,众人行事愈发谨慎。陈平安向来行事稳重,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以稳健为主。
陈平安在开始与第九机械研究所联系时,对方曾提议举办一个欢迎仪式,却被他果断拒绝。
陈平安本身就不喜欢这些形式主义,进入职之后,也一样不喜欢,觉得在这种欢迎仪式上讲话有种莫名其妙的尴尬。
同样,陈平安也是担心在日后可能在即将到来的大风暴中,被人翻出旧事加以利用,只会攻击他的罪证。因此特别强调最多只能安排两个人在门口迎接,杜绝任何欢迎仪式的安排。
林一为曾参与过定海神针的研发,尽管他不是那几位主要贡献者之一,但在研发过程中,他与陈平安有过多次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是非常重要的研究人员,与陈平安的关系也非常好,对于陈平安的学识和能力非常的敬佩。他虽然年龄比陈平安还大,但是在研究上面的水平远远不如陈平安。
定海神针项目结束后,林一为调回京城接手了第九机械研究所的管理工作。
因为对陈平安的实力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他也非常希望将这个项目放在第九机械研究所来做。
他觉得陈平安的项目不可能不成功。他将项目放在第九节,说完全就是给他送政绩来的。
不过他同样知道,第九机械研究所也符合陈平阳的选择要求。陈平安虽然外在看起来不争不抢,非常随和,但也不会为了私人关系影响这些重大决策。
陈平安的每一步决策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无论面对何种情况,都能保持冷静和睿智。
这次的来访,虽然表现的很低调,但却也是有新任务出现。林一为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配合陈平安的工作,向他多请教一些问题,将工作中的技术问题拿出来讨论解决,为研究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看着在门口迎接自己的林一为和他秘书,陈平安微微一笑,与林一为握了握手,简单地寒暄了几句。
随后,他们一同走进了研究所。
到了研究所之后,陈平安立即召集了相关人员组织会议。他先将所有的人员按特长分成了好几个小组,然后技术资料细分成好几个部分,分给各个小组单独负责,同时重点强调了一下保密原则。
因为这一次的研发任务关乎国家国防力量,任何一个细节的泄露都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他让各个小组分开做准备的工作。
研究所里的人员都是行业内的精英,他们的技术水平非常高,对于安排下去的任务大家很快就明白了。虽然各个小组负责的内容不同,但大家都在积极地配合。
工作了很长时间,相互之间的默契也越来越好。
资料下发到手里之后,大家按照资料做自己的事情,尽管并不知道整个项目的全貌,但大家都知道这跟武器研发有关。在国家武器计划的背景下,看见有新武器的研发,大家更是充满了斗志,努力去做好每一个细节。
陈平安与林所长在这边仔细地听着各项准备工作的进度报告。陈平安将时间分一半,上午在工业部处理一些必要的工作,下午则回到研究所监督今天所有准备工作的进度。他不断地在各个小组之间巡视,解答他们的疑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一个星期,所有准备工作就做好了。
接下来,陈平安亲自参与指导组装的工艺,确保每一个步骤都能准确无误地完成。他深知,这个项目的成功不仅仅依赖于理论上的可行性,更依赖于每一个实际操作中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