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驶离花田时,浩浩的吉他弦还沾着乡间的风,他指尖轻轻拨弄,《榨油歌》的旋律混着车轮碾过土路的“沙沙”声,成了最特别的返程背景音。乐乐把刚画好的榨油图小心夹在画板里,纸上磨盘的纹路还泛着新鲜的铅笔灰,他凑到窗边,看着成片的向日葵渐渐缩小,直到变成天边一抹淡淡的金,才恋恋不舍地收回目光。
“明年夏天,咱们要早点来,”丫丫攥着苏晓送的向日葵花籽,把脸贴在装满新油的玻璃瓶上,冰凉的玻璃映着她亮晶晶的眼睛,“我想看着向日葵从小苗长到开花,还要跟赵爷爷学晒花盘。”朵朵立刻点头,从背包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笔记本,上面已经歪歪扭扭写好了“明年计划”:第一,帮苏晓姐姐浇花田;第二,学推石磨;第三,和大家一起烙油饼。
回到城里的日子,花田的气息却没跟着消散。毛豆把那瓶葵花籽油放在厨房最显眼的位置,每次妈妈凉拌黄瓜,他都要站在旁边盯着,直到看到清黄的油珠落在黄瓜上,才会满足地咂咂嘴:“这才是老磨坊的味道!”小默则把在花田拍的照片洗了一大叠,贴满了书桌前的墙,有赵爷爷擦磨盘的侧影,有苏晓倒葵花籽的瞬间,还有孩子们围在榨油机旁的笑脸,每次写作业累了,他抬头看到这些照片,就好像又闻到了磨盘旁的油香。
转过年的春天,苏晓发来一段视频,镜头里的花田还是一片褐色的土地,赵爷爷正牵着一头老黄牛耕地,犁尖翻起的泥土里,还带着刚解冻的湿润气息。“再过一个月就能播种了,”苏晓的声音裹着春风,从手机里传出来,“你们要是有空,就来帮我撒花籽呀。”
孩子们看到视频,立刻在群里炸开了锅。浩浩说要写一首《播种歌》,把翻土、撒籽的声音都编进去;琪琪则翻出去年的“花田诗集”,在最后一页写下“等春风拂过田埂,我们就去撒下星光”;乐乐更是连夜画了一张播种图,纸上的孩子们举着小铲子,身后跟着摇尾巴的小狗,满是热闹的期待。
五一假期一到,孩子们就背着小背包,再次踏上了去花田的路。车子刚进村子,就看到路边的柳树抽出了新绿,赵爷爷家的院子里,杏花已经开得满枝都是,粉白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铺了一层薄薄的雪。苏晓正蹲在院子里整理花籽,看到孩子们,立刻笑着站起来,手里还攥着一把饱满的葵花籽:“来得正好,这是去年挑出来的好种子,咱们现在就去花田播种。”
花田边已经准备好了小铲子和竹篮,赵爷爷把牛拴在田埂上的老槐树下,拿起一把种子递给乐乐:“撒籽要均匀,每颗种子之间隔一巴掌的距离,这样小苗长出来才不会挤。”乐乐跟着赵爷爷的样子,把种子轻轻撒在翻好的土沟里,指尖偶尔碰到湿润的泥土,凉丝丝的,带着青草的味道。
浩浩和毛豆负责用小铲子盖土,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土拨到种子上,生怕力气太大压坏了种子。“你看,这样轻轻拍一下,土就跟种子贴紧了,”毛豆边说边给浩浩示范,手掌在土面上轻轻按了按,“赵爷爷说这样种子才容易发芽。”
琪琪和丫丫、朵朵则蹲在田埂边,把苏晓提前准备好的小木牌插在花田四周,每个木牌上都画着不同的图案:有笑脸,有向日葵,还有孩子们的名字。“这样小鸟就知道,这里是我们的花田啦,”丫丫摸着木牌上的画,笑得眼睛弯成了月牙,“等小苗长出来,看到这些木牌,就像看到我们一样。”
播种完,赵爷爷牵着老黄牛,带着孩子们去了村后的小河边。河水刚解冻不久,清凌凌的,能看到水底圆圆的鹅卵石。“夏天的时候,这里能摸到小鱼,”赵爷爷捡起一颗光滑的石头,扔进河里,溅起一圈圈涟漪,“等葵花开花了,咱们就来这里钓鱼,用新榨的葵花籽油煎鱼吃。”
孩子们听得眼睛都亮了,乐乐立刻拿出画板,开始画小河、老黄牛和远处的花田,琪琪则在笔记本上写下:“春天的花田,藏着种子的梦,也藏着我们的期待。”浩浩坐在河边的石头上,抱着吉他弹起了新写的《播种歌》,旋律里满是春天的轻快,连河边的柳枝都跟着轻轻摇晃。
离开花田时,苏晓给每个孩子装了一小袋花田的泥土:“把这土种在花盆里,再撒一颗葵花籽,等咱们花田的向日葵开花时,你们家里的小苗也能长出来啦。”孩子们小心地把泥土装在背包里,像是捧着一份珍贵的礼物。
回到城里,孩子们立刻行动起来。丫丫找妈妈要了一个红色的小花盆,把花田的泥土倒进去,小心翼翼地埋下一颗葵花籽,每天早上都要去浇一次水,还会对着花盆小声说话:“小苗小苗,快点长,等夏天我们就去看你在花田的伙伴。”乐乐则把泥土和自己画的播种图放在一起,每次画画累了,就会凑到花盆边,看看小苗有没有冒芽。
六月初,苏晓发来消息,说花田的向日葵已经长出了小苗,嫩绿的叶子像小巴掌一样,在风里轻轻摆动。她还拍了一张照片,照片里的花田一片翠绿,田埂上的小木牌在阳光下格外显眼。“再过一个月,就能开花了,”苏晓在消息里说,“我已经把磨盘旁边的杂草除干净了,就等你们夏天来。”
孩子们看到消息,都兴奋极了。毛豆把家里的花盆搬到阳台上,让小苗能晒到更多的太阳;琪琪则在“花田诗集”里添了新的诗句:“小苗踮着脚尖,在风里张望,等夏天的阳光,把花盘点亮。”浩浩则开始修改《播种歌》,想在里面加入向日葵开花的场景。
七月中旬,花田终于迎来了花期。苏晓发来的视频里,成片的向日葵朝着太阳,金黄的花盘像无数张笑脸,在风里此起彼伏。“你们快来呀,”苏晓的声音里满是喜悦,“花田现在最美了,晚上还能看到萤火虫呢!”
孩子们早已盼着这一天,暑假一到,就背着装满行李的背包,再次来到花田。车子刚到村口,就看到一片金色的花海,远远望去,像铺了一层闪闪发光的金子。赵爷爷和苏晓站在花田边的老槐树下,笑着朝他们挥手,苏晓手里还拿着一个用向日葵花盘做的花环。
“快戴上这个,”苏晓把花环戴在丫丫头上,金黄的花瓣衬着丫丫的笑脸,格外好看,“这是用刚摘的花盘做的,戴在头上,你就是花田的小仙子。”孩子们立刻围过来,让苏晓也给他们做花环,不一会儿,每个人的头上都多了一个金灿灿的花环,走在花田边,像一群快乐的小太阳。
赵爷爷带着孩子们走进花田,脚下的泥土软软的,还带着花的香气。“你们看,这花盘里的籽已经开始长了,”赵爷爷指着一个花盘,里面密密麻麻的葵花籽,像小小的珍珠,“再过两个月,这些籽就能收了,到时候咱们又能榨油了。”
乐乐拿出画板,坐在花田边的石头上,开始画这片金色的花海,他要把向日葵的每一片花瓣、每一颗籽都画下来,让这美丽的景色永远留在纸上。琪琪则拿着笔记本,在花田边走来走去,偶尔蹲下身,闻闻花香,然后在本子上写下新的诗句:“向日葵朝着太阳,我们朝着快乐,花田的风里,满是幸福的味道。”
浩浩抱着吉他,在花田中央找了一块空地坐下,指尖拨动琴弦,《播种歌》的旋律在花田里流淌,和蜜蜂的“嗡嗡”声、风吹花盘的“沙沙”声混在一起,成了最动听的花田交响曲。孩子们跟着旋律哼唱,歌声飘得很远,连田埂上的老黄牛都抬起头,像是在认真倾听。
傍晚的时候,苏晓带着孩子们在花田边搭起了小帐篷。“今晚咱们就在这里露营,”苏晓指着天上的晚霞,“等天黑了,就能看到萤火虫,它们会在花田边飞,像小星星一样。”孩子们兴奋地帮着搭帐篷,毛豆力气大,负责固定帐篷的绳子;丫丫和朵朵则把带来的小毯子铺在帐篷里;乐乐则在帐篷旁边画了一个大大的向日葵,希望萤火虫能看到。
晚饭是在花田边吃的,赵爷爷带来了刚煮好的玉米,苏晓则用去年的葵花籽油拌了凉拌黄瓜和西红柿。孩子们坐在草地上,啃着香甜的玉米,吃着清爽的凉菜,抬头就能看到满天的晚霞,低头就能闻到花田的香气,心里满是幸福。
天黑以后,萤火虫真的来了。小小的萤火虫在花田边飞来飞去,屁股上的小灯一闪一闪的,像撒在黑夜里的星星。孩子们追着萤火虫跑,丫丫不小心摔了一跤,却笑着爬起来,手里还抓着一只停在花瓣上的萤火虫:“你们看,它好小呀,灯好亮呀!”
浩浩坐在帐篷边,抱着吉他,看着漫天的萤火虫和金色的花田,忽然有了新的灵感。他指尖轻轻拨动琴弦,一段温柔的旋律慢慢流淌出来,孩子们渐渐停下脚步,围在浩浩身边,静静地听着。“这首曲子叫《花田萤火》,”浩浩抬头看着大家,眼睛里闪着光,“我要把今晚的萤火虫和花田,都写进曲子里。”
琪琪拿出笔记本,借着手机的微光,在本子上写下:“夏夜的花田,萤火虫提着小灯,照亮了我们的笑脸,也照亮了我们的约定。”小默则举起相机,想拍下这美好的瞬间,虽然照片里只能看到模糊的光斑,但他知道,这瞬间的美好,已经刻在了心里。
第二天早上,孩子们是被花田边的小鸟叫醒的。拉开帐篷的帘子,就看到一轮朝阳从东边的山头上爬出来,金色的阳光洒在花田上,让每一朵向日葵都闪着光。赵爷爷已经在花田边散步了,手里拿着一个小篮子,里面装着刚摘的新鲜蔬菜。
“今天咱们去河里钓鱼,”赵爷爷笑着说,“昨天我已经在河边放了鱼竿,今天肯定能钓到鱼,中午咱们用葵花籽油煎鱼吃。”孩子们立刻欢呼起来,乐乐把画板收进背包,说要去河边画钓鱼的场景;毛豆则找出自己带来的小渔网,说要帮赵爷爷捞鱼。
河边的风很清爽,赵爷爷把鱼竿递给孩子们,教他们怎么挂鱼饵、怎么甩鱼竿。乐乐第一次钓鱼,手忙脚乱的,鱼饵刚挂好,就不小心甩到了旁边的柳树上,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别急,慢慢来,”赵爷爷耐心地帮乐乐重新挂好鱼饵,“钓鱼要沉住气,等鱼上钩的时候,鱼竿会往下弯,这时候再拉就行。”
没过多久,丫丫的鱼竿就有了动静,鱼竿弯得像一把弓,丫丫兴奋地喊:“有鱼!有鱼!”赵爷爷赶紧跑过去,帮丫丫一起拉鱼竿,一条银色的小鱼被拉出了水面,在阳光下闪着光。“好大的鱼呀!”丫丫高兴得跳起来,小心翼翼地把鱼放进旁边的水桶里,像是得到了宝贝。
孩子们渐渐找到了窍门,一条接一条的鱼被钓上来,水桶很快就满了。乐乐坐在河边,把钓鱼的场景画了下来,纸上的孩子们举着鱼竿,水桶里装满了鱼,满是丰收的喜悦。琪琪则在笔记本上写下:“河边的鱼竿,钓起了小鱼,也钓起了我们的快乐。”
中午的时候,苏晓用新摘的蔬菜和钓上来的鱼,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饭。煎鱼的时候,葵花籽油的香气飘满了整个院子,鱼皮煎得金黄酥脆,咬一口,满是鱼肉的鲜嫩和油的清香。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乐乐一边吃一边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煎鱼,比城里饭店做的还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