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夕阳的余晖洒落在渡口城南区的工地上,尘土在斜阳中轻舞。第二分校校长凡哥与他的伴侣——“女庄圆梦者”叶子,并肩伫立在工地外围的缓坡之上,身影被拉得修长。
他们凝望着眼前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年轻的身影穿梭于木屋之间,挥汗如雨,却眼神明亮,动作有序。
凡哥嘴角微扬,眼中泛着欣慰,仿佛看见的不只是楼宇,而是未来无数家庭安居乐业的希望。
这幅生机勃勃的画面,正是他精心布局的成果。自本学期起,第二分校实行“上午修学,下午实践”的创新教学模式——
学生们在课堂汲取知识与心法的同时,下午则集体奔赴南区工地,投身于家园建设的洪流之中。
凡哥坚信,真正的修行不在深山古刹,而在人间烟火。将协助他人筑屋安家视为修行的延伸,正是“大爱无疆”最真实、最接地气的具象化表达。
一砖一瓦,皆是心性的磨砺;一铲一锹,皆为慈悲的践行。学生们在劳动中体悟责任,在协作中培养共情,在汗水里淬炼意志。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些即将回归俗世、居家修行的学子,通过参与建设,掌握了建筑、木工、水电、管理等实用技能。
这些本领不仅为他们未来的生计打下坚实基础,更让他们在红尘中站稳脚跟,实现精神修行与现实生存的和谐统一。
教育不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融入生活、服务社会的活水源头。凡哥称之为“双修之道”——修心与修身并重,理想与现实共融。
而叶子站在这里,也不仅仅是作为见证者。她肩挎录音设备,手持素色笔记本,目光敏锐地扫过工地后勤区忙碌的身影。
她的任务,是深入采访那些在南都智能浪潮中被边缘化的女性——曾是纺织厂女工、手工艺人、传统服务业从业者的她们,在自动化与AI席卷南都后失去了岗位,一度陷入困顿。
如今,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已迁入渡口城北区工厂宿舍,重新上岗,投身于智能制造的辅助岗位;而另一部分,则选择来到南区工地,担任物资分发、餐食供应、安全巡查等后勤工作,用双手重建生活。
叶子深知,这些女性的故事,是时代转型中最动人的注脚。她们的坚韧与重生,正是“造梦计划”人文关怀的缩影。
她轻轻翻开笔记本,准备记录下那些沉默却有力的声音——那些关于失落、适应、希望与新生的低语,终将在她的笔下化作照亮更多人心的光。
夕阳渐沉,天边燃起一片琥珀色的晚霞,工地上响起收工的铃声,余音在木架间回荡。
凡哥轻轻握住叶子的手,两人并未言语。远处,一群学生正合力抬起一根横梁,齐声喊着号子,那声音浑厚而有力,像大地的脉搏,敲击着这座新城的根基。
他们缓步走入后勤区,一位鬓角斑白的前纺织女工正蹲在灶台前熬粥,蒸汽氤氲中,她哼起一支老厂区的民谣。
叶子悄然坐下,录音笔轻启,笔记本上落下第一行字:“她曾以为机器会吞噬她的尊严,却没想到,是另一双手教会她重新点燃炉火。”
她知道,那些关于失落的叹息、适应的挣扎、希望的萌芽与新生的喜悦,终将在她的笔下化作一束光,照亮更多在时代洪流中寻找方向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