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水姣沿着池塘边的小径缓步前行,脚步不自觉地偏离了喧闹的广场,转入一片幽深的竹林。
这里的空气格外清冽,月光透过层层叠叠的竹叶洒下,碎成一地银斑。竹影随风轻摆,沙沙作响。
远处广场的音乐变得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池塘里偶尔跃起的鱼尾击水声,草丛中蟋蟀与纺织娘的合奏,还有夜露悄然凝结在叶片上的细微声响。这一切,构成了一幅静谧的夜之画卷。
然而,这份宁静却更映衬出内心的孤寂。母亲的担扰并非空穴来风——这些年她追逐的是知识的巅峰,是技术的突破,是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是同行眼中的认可。
可她忽略了,人终究不是孤岛。情感的连接、亲密的关系、日常的温暖,这些看似平凡的东西,才是支撑生命长久行走的根基。她像一棵只顾向上生长的树,根系却在不知不觉中萎缩。
水姣停在池塘边,目光落在水面上。月光洒下,湖面如镜,波光粼粼间,竟缓缓浮现出一张熟悉的面孔——是他,那个在集团相遇的男人,说话温和、眼神沉静。
他们只见过两次面,一次是面试时的简短交谈,一次是实验室里的讨论。可就是这两次短暂的交集,竟在他离去后,在她心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记。
她眨了眨眼,再看时,水面已恢复平静,那张脸如幻影般消散。她不禁轻笑出声,带着一丝自嘲:原来自己早已不是那个只信理性与逻辑的科研人,竟也会因一个模糊的影子而心绪波动。
她忽然明白,自己向往的,从来不只是一个“像父亲那样的男人”,而是那种沉稳、知性、懂得生活温度的存在。
父亲一生清贫,却从不抱怨,他站在讲台上,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她曾幻想,若能遇见一个同样灵魂丰盈的人,携手走过四季,便是最好的归宿。
可现实远比幻想复杂。那个男人,优秀、儒雅,自然也备受青睐。他的身边从不缺少仰慕者,就像科研领域的每一个突破者身后,总有无数竞争者虎视眈眈。
追求他,或许就像她曾经申请博士项目一样,是一场充满不确定的博弈——不仅需要实力,还需要时机、勇气,甚至一点点运气。
她望着池塘,水面再次泛起涟漪,仿佛在回应她内心的波澜。她知道,自己正站在人生的另一个岔路口。一边是熟悉的孤独与成就,一边是未知的温暖与可能。
而这一次,她不想再让别人替她做选择。不再让理性替她压抑情感,不再让过往替她决定未来。她要为自己,做一次真正的选择。
月光依旧温柔,竹影依旧婆娑,夜风拂过,带来远处广场上一首老歌的旋律。
水姣深吸一口气,转身朝那片灯火走去——她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准备走进那片烟火人间,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光——
不是论文里的数据,不是奖项上的名字,而是某个夜晚,有人为她留的一盏灯,或是一句轻声的“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