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总并未在古村久留,与水姣共进晚餐后,便匆匆启程返回北都。夜色如墨,她心中思绪翻涌。
北都果业正处于一场前所未有的浪潮之中,市场风向悄然逆转,而“生态果链”项目正是撬动这一趋势的关键支点。她深知,机遇稍纵即逝,唯有快马加鞭。
她已部署双线作战:
一方面加速推进“生态果链”的落地实施,从果园生态监测、智能灌溉系统到冷链溯源平台,每一个环节都需精准把控,确保项目尽快实现试点运营;
另一方面,她启动商业网点优化计划,全面梳理销售网络,剥离低效门店,整合资源,扶持标杆网点,打造集品牌展示、客户体验与数据反馈于一体的新型零售生态。
这不仅是对渠道的重塑,更是对企业战略的深度校准。从“卖产品”转向“营生态”,从“规模扩张”迈向“价值深耕”。
这一切,正是水总多年构想的具象化——构建一个从田间到舌尖全程可控、环境友好、利益共享的果业新生态。而如今,有了艾利妹的鼎力支持,原本难以完成的蓝图,如今正以倍速向前推进。
临行前,水总提醒水姣:“古村生物对人才特别重视。即便科研成果是在单位资源支持下完成的,专利权益也由单位与研发者共享。”
她顿了顿,目光深远,“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你要记住,真正的可持续,不只是生态的循环,更是人心的凝聚与价值的共担。”
接着,水总又叮嘱几句后匆匆离开了,车灯划破夜色,渐行渐远。水姣站在村口,久久未动。风拂过她的发梢,带来远处泥土的湿润气息,也带来了母亲方才那番话的余音——“你不能一辈子躲在实验室里,生活不只是数据和论文。”她一边思索其中的深意,一边缓缓向村民广场走去。
古村的生活节奏与都市截然不同,这里严格奉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老法则。
除非集团下达紧急指令,否则夜间严禁加班——这不仅是一种管理规定,更是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尊重自然节律,守护人的身心平衡。在这片土地上,加班被视为对身心的双重剥削,而夜晚,留给团聚与休憩。
正因如此,每到夜幕降临,村民广场便成了整座村落最富生机的地方。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话家常,孩子们追逐嬉戏,妇女们随着欢快的音乐跳起广场舞,笑声与乐声交织,弥漫在温润的夜风中,勾勒出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水姣初来乍到时,对这样的生活方式还有些不习惯。她习惯了午夜过后还在修改实验报告,习惯了在冷光灯下盯着显微镜一坐就是一整天。
她的青春,是图书馆闭馆铃声中的匆忙背影,是实验室冰箱里过期的便当,是导师一句“再坚持一下”带来的无形压力。本科时,她为了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连续熬夜;研究生阶段,她几乎以实验室为家,连新年假期都因项目关键期而留在学校。
她曾坚定地规划着博士之路,梦想着在学术舞台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可就在她递交申请材料的前夜,母亲一个电话打来,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女孩子,读到硕士就够了。书读得太多,将来谁敢娶你?”
水姣当时并未反驳,只是默默收起了申请材料。如今回想,那不仅是学业的转折,更是人生轨迹的一次悄然偏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