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省理工大学,银杏叶铺就一条金色长廊。林乔抱着厚厚的资料,匆匆赶往航天楼。她的心跳得有些快——今天是她第一次参加课题组会议。
课题组负责人是系里有名的“严老头”——六十岁的陈教授,据说曾经参与过早期火箭发动机设计。实验室里已经坐了十多个学生,清一色的男生,看到林乔进来,都投来好奇的目光。
“新来的?”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推了推眼镜,“我们是做液体发动机研究的,很苦的。”
林乔点点头,找了个角落坐下。这时陈教授大步走进来,花白的头发根根直立,仿佛永远处于静电状态。
“人都到齐了?”他扫视一圈,目光在林乔身上停留片刻,“今天开始‘火炬’项目,目标是设计一个小型液体发动机原型。”
陈教授在黑板上画了个简单的示意图:“基本结构都知道吧?燃烧室、喷管、燃料供应系统...我们的难点在于如何提高燃烧效率。”
接下来的讨论中,高年级学生们纷纷提出想法,大多是基于教材上的传统方案。林乔认真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画着前世的发动机内部结构—— regenerative cooling system,再生冷却系统。
“那个女生,你有什么想法吗?”陈教授突然点名。
林乔吓了一跳,下意识地把笔记本合上:“我觉得...也许可以在燃烧室壁设计冷却通道,让燃料在进入燃烧室前先吸收热量...”
实验室里突然安静下来。一个男生嗤笑:“教科书上可没这种说法。”
但陈教授却眯起眼睛:“继续说。”
林乔鼓起勇气,走到黑板前画了起来:“就像这样,燃料先通过燃烧室壁的管道流动,既冷却了室壁,又预热了燃料,应该能提高效率...”
她越说越投入,完全没注意到同学们惊讶的表情。等她回过神来,发现陈教授正死死盯着黑板。
“这个思路...”陈教授喃喃道,“有意思。你从哪里看到的?”
林乔心里一紧:“我...我自己想的。就是觉得热量白白散失太浪费了...”
陈教授沉默良久,突然拍板:“好!我们就尝试这个方案。林乔,你负责理论计算部分。”
课题组的气氛从那天起变得微妙。有的同学开始主动和林乔讨论问题,但也有人明显疏远她,觉得她“爱出风头”。
最大的挑战来自计算工作。没有cAd软件,没有计算器,所有公式都要手工计算。林乔经常在图书馆待到闭馆,然后借着走廊的灯光继续算。
一天晚上,她正在为一道复杂的流体力学公式头疼,突然有人递来一个计算尺。
“用这个吧,比手算快些。”是陈建军。他不知何时站在了她身后。
“师兄?你怎么...”
“听说你接了‘火炬’项目的计算任务?那可是块硬骨头。”陈建军拉过椅子坐下,“哪里卡住了?”
在陈建军的帮助下,林乔终于解决了那个难题。临走时,他突然说:“别太在意那些闲话。航天领域需要创新思维,你做得很好。”
林乔惊讶地抬头。
“我都听说了。”陈建军笑笑,“有些人不服气女生比他们强。用实力说话就好。”
课题研究进入实验阶段后,困难更大了。系里的实验设备老旧,精度有限。一次压力测试中,他们自制的燃烧室竟然发生了爆裂。
“看吧!我就说那个设计不行!”一个男生抱怨道,“白白浪费了三个月时间。”
林乔咬着嘴唇检查碎片:“不是设计问题,是材料强度不够。我们应该换一种合金材料...”
“说得轻巧!”另一个学生打断她,“你知道特种合金多难搞吗?要批条子,要等货期...”
陈教授沉默地听着争论,最后说:“林乔,材料的事你来想办法。给你两周时间。”
这对一个大一新生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林乔跑遍了学校的实验室和仓库,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材料。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时,突然想起了郑老。周末的聚会上,她向郑老求助。
“高温合金?”郑老捋着胡子,“我倒是认识一个人...老周,就是旧书摊那个周老爷子,他儿子在特种材料厂工作。”
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周老爷子的帮助下,林乔终于联系上了材料厂。对方听说他们是大学生搞科研,特意批了一小块样品料。
“就这么点?”有组员失望地说,“够干什么的啊!”
林乔却如获至宝:“够了!我们重新设计,减小关键部件的尺寸...”
重新制作的过程更加艰辛。实验室的车床老旧,加工精度难以保证。林乔不得不整天泡在机加工车间,和老师傅学习操作技巧。
“小姑娘家家的,学这个干嘛?”满手油污的王师傅一边演示一边问。
“我想亲手做出能上天的东西。”林乔认真地说。
王师傅看了她一眼,突然笑了:“好志气!来,我教你个绝活...”
在老师傅的指点下,林乔的动手能力飞速提升。当她终于加工出第一个合格的喷注器零件时,王师傅竖起大拇指:“丫头,有你这份执着,将来准能成事!”
重新组装后的发动机测试那天,实验室里挤满了人。大家都想看看这个“女生设计的玩意儿”能不能成。
“压力正常!”
“燃料流量稳定!”
“点火!”
随着陈教授一声令下,林乔按下按钮。一阵轰鸣声中,淡蓝色的火焰从喷管中喷射而出,稳定而强劲。
“燃烧持续20秒...30秒...50秒!”负责计时的同学声音发颤,“成功了!”
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林乔看着那束蓝焰,眼眶突然湿润了——这是她来到这个时代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品”。
测试结束后,陈教授特意留下林乔:“你的设计很了不起。虽然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但这个思路很有价值。”他顿了顿,“下学期系里有个重要项目,我想推荐你参加。”
回宿舍的路上,林乔的脚步格外轻快。秋夜的星空格外明亮,她抬头望着那些闪烁的光点,仿佛看到了不久的将来,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火箭划破夜空的景象。
推开宿舍门,李敏立刻迎上来:“怎么样怎么样?听说你们今天测试?”
林乔用力点头,笑容灿烂:“成功了!我们的发动机工作了整整50秒!”
“太棒了!”李敏激动地抱住她,“看谁还敢说女生搞不了航天!”
那天晚上,林乔在日记本上画下了那个小型发动机的草图,在旁边写道:
“今天,我亲手让一团火焰稳定燃烧了50秒。虽然只是小小的进步,却像是夜空中点亮的第一颗星。相信总有一天,这星光会汇成银河,照亮中国航天的未来。”
她知道,这只是开始。前路还有无数技术难题等着去攻克,但此刻,她比任何时候都确信:自己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窗外的月亮渐渐西沉,林乔却毫无睡意。她拿出稿纸,开始构思下一个改进方案——如何让那束蓝焰燃烧得更久、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