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春,草木抽芽、冰河融解的三月,这片大地刚从冬寒中舒展筋骨,一场风暴已在伏牛山麓悄然集结。
卜虎按照最初所设想,制定方略,集结了十五万兵马,铁甲映着初升的春阳泛出冷光……这支兵马,其中有八万精兵,精兵之中,则有三千精锐重甲骑兵,两万精锐重步,其中还有四万精锐轻甲步兵,同时还有一万八千千人的轻甲骑兵。
他派遣轻甲步兵为先锋,同时铁骑昼夜奔袭,如利刃般直插峡州。
守军尚未从春日的慵懒中回过神,城防已被撕开缺口,不过三日,峡州便落入卜虎之手。
稍作休整后,大军未作停留,旌旗直指关中咽喉……崤关,只要拿下了崤关,那么他卜虎可以轻而易举的入关中。
而出征前的洛阳城,卜虎也进行了深层次的安排与部署。
卜虎将后方军政尽数托付给长子卜桓,这么做,卜虎也是进行了深层次的考究。
卜桓和中原世家那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他在这个冬天,基本上得罪了整个豫州世家,所以他必须要安抚一下,所以他想到了自己的这个儿子。
自己的儿子与他们关系密切,其次卜桓是自己的儿子,那么必然从生理则是会与自己是一条心的,当然这是卜虎自己认为的。
所以他这么安排,他相信,自己的儿子自然能平衡他与世家的矛盾,从而让他们达到一种完全联合的状态下。
如此之下后稳定,那么则则前线无虞。
卜虎临行前也是拍着卜桓的肩膀,目光里满是信任:“粮草调度、城防修缮、流民安抚,你放手去做”
“我在关中拼杀,要的不是后顾之忧,是源源不断的底气。”
可以说,卜虎的这个做法,基本上是把整个大后方交给了卜桓管理,其次自己这个儿子,他也是看出来了,没有一点的军事才能,但是在政治上,他认为应该是可塑造的。
反观自己在政治上,他也明白,这是自己的弱势,所以他认为,既然你没有军事才能,那么我就让你在政治上,发挥你的才能,如此之下,未来他平定了关中地区,卜桓在后方调度粮草,稳定内政,如此之下,那也是有功。
如此之下,提拔他,给予其封地,重用等,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消息传到关中时,力羯朱宏也逐步的稳定了关中的局面,成为了关中地区真正的掌握者。
案头的急报墨迹未干,他捏着信纸的手指微微发白……卜虎他俩也是交锋过的,对于这个卜虎,他打心底里也是有一点畏惧的,毕竟之前在伏牛山,自己差点被卜虎给杀了。
如今卜虎要叩关而入了。
屋内的烛火摇曳,映着他紧绷的侧脸,虽心头已翻起惊涛,面上却强作镇定:“终究要来了。”
他深知关中安危系于崤关,当即传檄:“死守崤关,半步不退!”
按照力羯朱宏的想法,那也是很简单,那就是守住崤关,让卜虎无法入关中,如此之下,长期的焦灼战下,卜虎是会主动撤军的。
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他在关中的粮草是充足的,所以只要守住了崤关,那么长时间久攻不下的卜虎是一定会撤军的。
可力羯朱宏没算到,卜虎的威名早已成了他们关中兵的梦魇。
毕竟伏牛山之战刚结束,还不到一年呢,而崤关的守军那都是参与过伏牛山之战的人,那都是见证过卜虎的人。
崤关虽地势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当“卜虎大军压境”的消息传入关隘,守军想起的那就是伏牛山之战的惨败,所以当看到卜虎的旗帜那一刻,他们的内心畏惧就乱成一锅团。
当然重点还有就是守将的问题,力羯朱宏这些日子里,一直忙于内部斗争,清除齐万敌的党羽,毕竟他想坐稳关中老大,那么势必要对力羯朱宏的党羽进行清算。
先是灭了齐万敌的家族,另一方面则是灭掉他们家的亲信,而当初镇守崤关的人,是齐万敌的得力部将,如今被杀了,而当时的力羯朱宏安排了一个跟随自己的人。
简单而言,就是自己的亲信,但是对于其能力是没有进行考究的,毕竟以他当时的想法和做法,首先是要提拔自己人,对自己的忠诚才是第一位,至于能力,那都是次要的。
也是因为如此,夜幕刚降,崤关部分士兵已悄悄溃散,待到次日清晨,关内守军竟已逃亡过半。
卜虎大军兵临关下时,看到的是半开的关门和慌乱的残兵,几乎未费吹灰之力,仅仅一天便拿下了这座号称“关中第一险关”的雄关。
入关的卜虎如虎入羊群。
关中平原沃野千里,却久未经大战,郡县守吏或望风而降,或据城死守,却挡不住铁甲洪流。
十座城池在半月内接连易手,卜虎大军所过之处,官仓被充作军粮,溃兵被收编,旌旗插遍沿途城郭。
长安城内外,力羯朱宏正焦头烂额。
但是如今问题已经到面前了,他必须要去就解决,所以他仓促间清点出八万兵马……其中既有禁军精锐,也有临时征召的乡勇,他知道不能再退,否则长安危矣。
两军在渭水沿岸展开连番厮杀,可十战下来,力羯朱宏竟未尝一胜,野战中,关中骑兵根本挡不住卜虎麾下的重甲铁骑……
八万兵马折损过半,残兵带着一身血污退往长安近郊,连营数十里,却再难组织像样的反击。
力羯朱宏立于高坡上,望着远处卜虎军营的灯火,鬓边白发又添了几分。
他终究凭着多年的战场经验收拢了残部,依托长安城防和周边据点勉强稳住了战线,可这“稳住”不过是表象,士兵们眼神涣散,伤兵的呻吟日夜不息,粮草告急的文书堆满案头,防线每日都在悄悄收缩。
那看似未崩的局面,实则已如被暴雨浸泡的土墙,只需再添一丝力道,便会轰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