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立即召集了所有参与连铸机项目的技术人员和工人。
“同志们,”沈良站在车间中央,声音洪亮,“十天后,日本钢铁代表团要来参观我们的连铸机。这不仅仅是对我们技术的检验,更是对中国钢铁工业的考验。”
老王师傅皱着眉头说道:“沈工,十天时间够吗?光是电气系统的调试就得好几天。”
“时间确实紧张,”沈良点点头,“但我们必须做到。从今天开始,我们实行三班倒,24小时不停工。”
小李有些担忧地问:“万一到时候设备出故障怎么办?在外国专家面前出丑,那可就…”
“不会出丑的。”沈良的语气很坚定,“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实力。大家想想,我们用的是什么?是最朴素的材料,最基础的工艺,但是我们有什么?我们有智慧,有决心,有为国争光的信念!”
车间里的工人们被沈良的话感染了,纷纷表示愿意加班加点。
接下来的几天里,整个车间变成了一个不夜城。白天黑夜,机器轰鸣声不断,火花四溅。
沈良几乎是吃住在车间里。他白天指挥装配工作,晚上检查技术图纸,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第三天,在装配冷却水系统时出现了问题。
“沈工,这个管道接口对不上。”负责管道安装的师傅满头大汗地跑过来。
沈良赶紧过去查看。原来是供货商提供的管件尺寸有偏差。
“重新加工来不及了,”沈良仔细观察着接口,“我们得想办法现场解决。”
他拿起卡尺仔细测量,然后对旁边的焊工师傅说:“老张,你能不能在这里焊个过渡接头?”
老张师傅是厂里的焊接高手,但看到这个复杂的结构也犯了难:“这个角度太刁钻了,而且精度要求这么高…”
“我来试试。”沈良拿起焊枪。
“沈工,你会焊接?”老张惊讶地看着他。
沈良没有回答,直接开始了焊接作业。他的手法非常稳定,焊缝均匀美观,一气呵成。
围观的工人们都看呆了。
“我的天,沈工还有这手艺?”
“这焊接水平,比我们厂的焊工高手还厉害。”
焊接完成后,沈良用水冷却了接头,然后进行气密性测试。完全合格。
第五天,电气系统调试时又遇到了麻烦。
负责电气的老李师傅愁眉苦脸地找到沈良:“沈工,控制柜里的继电器老是误动作,我查了好几遍都找不到原因。”
沈良跟着老李来到电气控制室。他仔细观察了控制柜的接线,然后拿出万用表开始逐一检测。
半个小时后,沈良发现了问题所在。
“老李,你看这里。”沈良指着一个继电器,“这个继电器的触点氧化了,接触不良导致误动作。”
老李师傅仔细一看,果然如此:“沈工,你的眼睛真尖!我怎么就没发现呢?”
“经验问题,”沈良一边更换继电器一边说道,“电气故障80%都是因为接触不良引起的。”
更换完继电器后,系统运行正常了。
第七天,机械传动系统出现了异响。
沈良爬进设备内部,用听诊器仔细检查每一个轴承的声音。
“这里。”他指着一个减速机,“轴承润滑不良。”
拆开减速机后,发现确实是润滑脂变质了。
“这种进口润滑脂太贵了,我们库存不多。”材料员有些为难。
沈良想了想,说道:“用国产的hJ-50润滑脂,性能差不多,先应急用着。”
“国产的能行吗?”
“相信我,能行。”
重新加注润滑脂后,异响消失了。
第九天晚上,所有系统终于装配完成。
沈良组织进行了第一次试运行。
随着电机启动,整个连铸机缓缓运转起来。钢水浇注、冷却、结晶、拉坯,每个环节都在按预定程序进行。
“成功了!成功了!”小李兴奋地喊道。
但沈良的脸上却没有轻松的表情。他知道,第一次试运行成功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果然,运行了十分钟后,拉坯机构突然卡死了。
“怎么回事?”厂长赶紧跑过来。
沈良立即停机检查。原来是拉坯辊的同步性有问题,导致钢坯被卡住。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沈良仔细分析着,“需要重新调整传动比。”
厂长看了看时间,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沈良,明天日本代表团就要来了,来得及吗?”
“来得及。”沈良的声音很坚定,“给我六个小时。”
他立即开始重新计算传动比,然后指挥工人调整齿轮组。
凌晨五点,调整完成。
第二次试运行开始了。
这一次,连铸机运行得非常平稳。钢水从中间包倒入结晶器,经过冷却后形成钢坯,然后被拉坯机拉出。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太完美了!”老王师傅激动得眼中含泪,“咱们中国人也能造出这么先进的设备!”
沈良终于露出了笑容。但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上午九点,日本代表团到达了钢铁厂。
为首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日本人,叫田中一郎,是日本新日铁公司的技术总监。跟在他身后的还有三个技术专家。
厂长亲自接待,但田中一郎的表情很冷淡。
“听说你们在研发连铸技术?”田中一郎用生硬的中文问道。
“是的,我们的技术人员沈良同志主持这个项目。”厂长介绍道。
田中一郎上下打量了沈良一眼,眼中闪过一丝不屑:“这么年轻?连铸技术可不是闹着玩的。”
沈良心里有些不爽,但还是礼貌地说道:“田中先生,请跟我来参观设备。”
来到车间,田中一郎和他的同事们围着连铸机仔细观察。
“这个结晶器的设计很粗糙,”其中一个日本专家用日语对田中一郎说道,“冷却效果肯定不好。”
“拉坯机构也太简陋了,”另一个专家摇着头,“这种设计根本不可能实现连续浇铸。”
沈良虽然听不懂日语,但从他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这台设备很不屑。
“沈工程师,”田中一郎转过身来,“能不能演示一下设备运行?”
“当然可以。”沈良说道,“不过我们需要准备钢水。”
“多长时间?”
“半个小时。”
田中一郎看了看手表:“好,我们等着。”
沈良立即安排炼钢炉准备钢水。半小时后,一炉1500度的钢水准备就绪。
“开始吧。”沈良对操作工下达了指令。
随着钢水从中间包缓缓流入结晶器,整个连铸过程开始了。
田中一郎和他的同事们目不转睛地观察着每一个细节。
最开始,一切都很顺利。钢水在结晶器中逐渐凝固,形成了钢坯的外壳。
但是五分钟后,问题出现了。
拉坯速度有些不稳定,钢坯表面出现了轻微的裂纹。
田中一郎立即指了出来:“你看,表面质量有问题。这是因为冷却不均匀造成的。”
沈良心里一紧,但还是保持镇定。他立即调整了冷却水的流量,裂纹很快消失了。
“临时调整,”田中一郎摇摇头,“说明设备参数设定有问题。”
接下来的十分钟里,连铸机运行得相对稳定。一根长达三米的钢坯被成功拉出。
“切断。”沈良下令。
火焰切断装置启动,钢坯被整齐地切断。
田中一郎走过去仔细检查了钢坯的断面。
“内部质量还可以,”他对同事们说道,“但是这种设备的生产效率太低了,而且自动化程度不高。”
然后他转向沈良:“沈工程师,你们这套设备的成本是多少?”
“大概15万人民币。”沈良如实回答。
田中一郎和同事们交换了一个眼神,然后笑了起来。
“15万?”田中一郎的语气带着明显的嘲讽,“我们日本的连铸机,最便宜的也要300万人民币。你觉得你们这台15万的设备,能和我们的比吗?”
车间里的气氛突然变得很紧张。所有的中国工人都感受到了这种蔑视。
“田中先生,”沈良的声音很平静,“价格便宜不代表质量差。关键要看性价比。”
“性价比?”田中一郎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性价比吗?我们的设备可以连续运行24小时不停机,你们的呢?我们的设备可以生产各种规格的钢坯,你们的呢?”
沈良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走到控制台前。
“那我们来比比看。”他说道。田中一郎愣了一下,没想到沈良会主动提出比较。
“比什么?”他问道。
“就比连铸效果,”沈良说道,“你们的设备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而且,我们还能做到你们做不到的。”
田中一郎和他的同事们互相看了看,脸上都露出了轻蔑的笑容。
“沈工程师,我不想打击你的自信心,”田中一郎摇摇头,“但是技术差距是客观存在的。你们中国的设备,和我们日本的相比,至少落后二十年。”
“是吗?”沈良的嘴角微微上扬,“那我们就用事实说话。”
他转身对车间主任说道:“老张,把那批特殊钢的钢水准备一下。”
车间主任张德富有些犹豫:“小沈,那批钢水的成分比较复杂,万一出问题…”
“没关系,”沈良坚定地说道,“相信我。”
张德富点点头,立即去安排。
田中一郎不解地问:“什么特殊钢?”
“含碳量0.8%的高碳钢,”沈良解释道,“这种钢水浇铸难度很大,对设备要求极高。一般的连铸机很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