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市改回古称,会不会提高旅游经济和知名度?
儋州市,这座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其古称“儋耳”,这一名称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也见证了儋州市从古至今的沧桑巨变。
以下是对儋州市及其下辖区域古称的详细且丰富的历史信息介绍。
儋州市古称及历史沿革,古称:“儋耳郡”、“儋州”。
儋州市,地处海南岛西北部,毗邻北部湾,是海南省陆地面积最大、海岸线最长的市县。其古称“儋耳”,这一名称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据史书记载,儋州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海南岛置珠崖、儋耳两郡,儋耳郡的治所在儋耳(今儋州市境内),这是儋州市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行政建制,也是“儋耳”名称的由来。此后,儋耳郡的建置历经多次变迁。南北朝时期,梁大同中(535~546年),废儋耳郡地置崖州,后更名珠崖郡。隋大业六年(610年),珠崖郡迁出,复置儋耳郡。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郡为州,将“儋耳郡”改为“儋州”,并设治所于旧义伦县,此乃“儋州”名称之始。
儋州之名自此始,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均为州、县治所。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废州改称儋县,隶属广东琼崖道。此后,儋县的建置历经多次调整,但始终属于广东省管辖。
新中国成立后,儋县的行政归属也经历了多次变化。1950年儋县解放,隶属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1958年,那大县和儋县合并,名称使用儋县之名,县治从新州镇迁至那大镇。1988年,海南建省后,儋县隶属海南省。199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儋县,设立县级儋州市。2008年7月,海南省委五届三次全会决定,儋州履行地级市权责。2015年2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儋州市,设立地级儋州市,以原县级儋州市的行政区域为地级儋州市行政区域。至此,儋州市成为海南省辖地级市,并继续承载着“儋州”这一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名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儋州市不仅名称历经变迁,其行政建置和管辖范围也多次调整。但无论如何变迁,儋州市始终是海南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人文景观。历史人文:儋州市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作为海南文风始兴之地,儋州市素有“诗乡歌海”之称,荣获“中国诗词之乡”“中国楹联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书法之乡”等称号。
在儋州市的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其中,最为着名的当属北宋时期的文学家苏东坡。公元1097年,苏东坡被贬至儋州,虽然身处逆境,但他仍然坚持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为儋州的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儋州三年,苏东坡开学堂,授弟子,敷扬文教,教化百姓,把中原文明的种子撒向当时蛮荒的儋州。
苏东坡在儋州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他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情感,也展现了儋州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貌。他的诗文作品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儋州市还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如儋州古城墙、东坡书院等,这些遗迹不仅见证了儋州市的历史变迁,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