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石虎走上前来,盯着夔安忍不住笑起来:“嘿嘿嘿!夔安!
几年不见,你怎地把自己喂成了这副猪模样?
你这身肉,还能走得动路么?可别把胯下的战马压趴下了!哈哈哈!”
夔安闻言,非但不恼,反而得意地拍了拍自己肥硕的肚皮,瓮声笑道:“石屠夫!你懂个屁!
老子这叫‘膘肥体壮,力大无穷’!
别说骑马,就是扛着马跑都行!
改日上了战场,看老子一棒子敲碎那段文鸯的狗头!让你这土包子开开眼!”
石虎也不生气,只是翻了个白眼,嘿嘿嗤笑,心想,此时任由你吹牛,等见了段文鸯,你就知道了。
石勒没理会石虎的调侃,
继续向李晓明介绍道:“陈卿,这位是徐光徐侍中!现任侍中、领秘书监!
与程遐内史一样,皆是大赵‘君子营’中的翘楚!腹有良谋,乃是孤的左膀右臂,肱骨智囊!”
李晓明看着徐光那副潇洒的文人派头,
心想:这位长相是个汉人,看起来比那个尖酸刻薄的刘征顺眼多了,总该好相处点吧?
他也拱手道:“久仰大名,徐侍中好。”
徐光手中那柄毛茸茸的扇子轻轻摇动,带起几缕轻柔的兽毛。
他目光深邃,上下仔细打量了李晓明一番,微皱眉头,
缓缓开口:“哦?原来阁下便是那位……赫赫有名的陈将军?久仰。
听闻将军足智多谋,曾在匈奴刘氏麾下为将,后来……却又襄助我大赵水淹洛阳,葬送一两万匈奴军民?”
他顿了顿,带着一丝玩味地说道:“此举……岂非有伤天和?未免……不仁?”
李晓明一听这话,火气“噌”就上来了!
妈的!石勒手底下的谋士,就没一个好东西!
老子招你惹你了?一上来就揭我短?还跟我扯什么仁义道德?
当初要不是老子用计水淹洛阳,石虎这屠夫早就把洛阳城屠城了!死的人只会更多!
他心中恼怒,也毫不客气地反唇相讥:“呵呵,徐侍中此言差矣!
我观侍中仪表堂堂,谈吐不凡,想必也曾是晋室臣子吧?
不是一样的‘弃暗投明’了么?
本将与徐侍中,是一样的情况,不过是同病相怜罢了,
嘿嘿嘿......”
徐光听他如此说话,目光变冷,正待开口。
“哎呀呀!这不是徐侍中嘛!”
一个尖细的声音,带着浓浓的酸意插了进来。
只见刘征不知何时凑了过来,虽然还是一身狼狈,但看到徐光,似乎又找回了几分“斗士”精神。
他偏着头背着手,关切地问道:“侍中大人不在襄国着书立说,编纂你那煌煌巨着《上党国记》,
怎么有雅兴跑到这刀兵凶险之地来了?莫非那书……编撰好了?”
徐光一见是刘征,眼中闪过一丝轻蔑,淡淡地说道:“原来是刘常侍呀!
国之史册,乃千秋大业,岂能一蹴而就?
《上党国记》尚在编撰之中,未竟全功,让常侍见笑了。”
刘征仿佛没听出徐光话里的疏离,反而故作高深地一笑,捋了捋凌乱的几根胡须:“哎呀,徐侍中啊!
非是下官多嘴,想我大赵国运昌隆,王上雄才大略,迟早要一统寰宇,君临天下!
你此时编撰国史,不过记述些河北草创之事迹,格局未免太小,
岂能彰显王上未来囊括四海、泽被苍生之文治武功?”
他故意顿了顿,语气带着“指点”的意味,“依在下愚见,侍中不如暂且搁笔,将心思多用些实处!
多为王上出谋划策,运筹帷幄,早日扫平天下逆贼!
待得寰宇一统,河清海晏之时,再集天下英才,共着一部前无古人的宏伟国史!那才叫光耀千秋!
至于现在嘛……天下未平,而终日埋首故纸堆,舞文弄墨……”
他摇了摇头,拖长了声音,“能有多大用处?不过是……嗯……书生意气罢了。”
李晓明闻言故意点头,竖起大拇指道:“嗯嗯,刘常侍说的有理呀!”
徐光闻言,心中恼怒,
他左右扫了两眼,蓦然看见不远处的王阳,满脸憔悴、胳膊用麻绳吊着,
再看看刘征自己一身污秽,腰里只挂着个空剑鞘,心中顿时了然。
他脸上又堆起笑容,手中毛绒扇子轻轻一摇,飘落几根兽毛,
对着刘征笑道:“呵呵,刘常侍此言……倒也有趣。
不过这行军布阵,破敌建功之事……”
他故意上下扫了扫刘征和王阳,语气带着浓浓的揶揄,
“……有刘常侍这般‘足智多谋’、‘深谙兵法’的国士在此坐镇运筹,何须我等操心?
不知刘常侍是何时抵达军中的?
想必……已助我大军旗开得胜,立下不世之功了吧?哈哈哈......”
“你......”
刘征气的满脸通红,口中却说不出话来。
李晓明在一旁抱着胳膊,龇着牙,看得津津有味,
“噗呲——!”
后面的石虎实在没憋住,直接笑出了声!
咧嘴说道:“那可不是,刚刚就打了个大胜仗呢......”
“咳咳!”
石勒在后面看着寒心,重重地咳嗽一声,沉着脸打断了两人:“好了......好了!
夔安将军和徐侍中风尘仆仆,远道而来,鞍马劳顿!石主簿!”
“臣在!”石豪赶紧应声。
“你先带夔安将军和徐侍中下去,妥善安顿大军休整!随后孤再召二位商议军机要务!”
“是!王上!”
石豪连忙招呼夔安和徐光:“二位大人,请随我来!”
夔安和徐光对着石勒拱了拱手,转身准备随石豪离开。
李晓明看着徐光手里那把毛茸茸、不断摇晃的奇怪扇子,十分好奇。
这玩意儿跟电视剧里,诸葛亮拿的羽扇完全不一样啊!
一时忍不住,趁着徐光从他身边经过,飞快地伸出手抽了过来,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看!
“咦,侍中,你的扇子怎么老是掉毛呀?”
“看什么看?拿来!”
徐光一把将毛绒扇子夺了回来,脸上满是不屑,瞪了李晓明一眼,拂袖而去!
一旁的刘征,摇着头对着李晓明嗤笑道:“我说陈将军,
你好歹也在几个地方都当过官,怎地连‘麈尾’都不认识?”
李晓明不解地问道:“是干什么用的?”
刘征斜着眼,不耐烦地道:“乃是名人文士清谈之用。”
李晓明纳闷道:“清淡还要拿个这东西?手里不拿着这玩意,便不会说话了么?
刘常侍,你手里怎么没有?”
刘征见他如此“愚钝”,连麈尾的用途都不知道,彻底失去了“教导”的兴趣。
不屑地“哼”了一声,背着两手,迈着八字步径自走开了。
李晓明心想,都说自古以来文人相轻,果是如此,都他吗什么东西?
(本章结束)
历史资料:
上党国记,书名。
晋太兴二年(319),上党武乡(治今山西榆社县西北社城)羯人石勒自称赵王,建赵国,
史称后赵,为十六国之一。
建国后,石勒命记室佐明楷、程阴等人,编撰《上党国记》一书,主要记录赵国是如何兴起的,以及石勒率军征伐诸事。
因为赵国兴起于上党郡(治今山西黎城县南古城),所以书名为《上党国记》。
可惜这本书没有流传下来,估计在十六国时期,就毁于战火了。
另有一说,编撰者为徐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