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想去,沈林风又给自己一巴掌。
不是说好要找一个永远赚钱的行业来投资吗?去搞汽车新能源,好像风险更大啊!
毕竟,其中也有很多商业大佬在里面折戟沉沙,狼狈溃逃呢。
比如某老小姐姐,投资上百个亿,造出来的车至今还不能量产,连续好几年被评为新能源汽车界的行业大笑话。
还有某贾,为了造出新能源车,竟然忽悠了半个商业圈的大佬来投资,甚至把自己折腾得母公司都失控了,到现在为止还在境外飘荡着忽悠外国人,造出的概念车更没有上过路。
除了以上大名人,困在新能源汽车上的,还有很多风流人物。
想到这些,沈老板又想打退堂鼓。
但是,看看自己手中关于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可行性的研究报告,沈林风又觉得未来可期,自己参与其中还有那么一点点优势。
新能源汽车可以做吗?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和生态系统越来越成熟,电池性能的优化,超快充与高压平台的普及,以及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沈林风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新机遇已经到来。
调查报告预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达1810万辆,其中国内占1100万辆,渗透率突破百分之四十二。而且国内新能源汽车已经连续八年实现全球产销第一,复购率同比上升百分之一十五。
关键是,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低,百公里电费差不多才九块钱,而燃油车平均六十四元。
最最核心的亮点是,它是国家支持的重点行业!
结合行业痛点,沈林风再分析自己的情况,认为他要是搞新能源汽车,多少还是有一些优势的。
比如,跟国内百分之八九十的新能源汽车公司都接触过,尤其是采购部和研发部,必要的时候可以挖掘一些专业人才。
同时也了解国内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为整合资源提供很强的便利性。
电池这一块,沈林风更加不用说。暂时可以使用的有兴鸿科技的电池,或者行业老大的电池,他也可以用相对比较低的代价弄到(沈林风认为,他现在跟米娜、杨丽娜不存在敌对关系,已经从针对变成可以进行商业往来的“朋友”)。
至于智能驾驶这一块,他跟王华清太熟悉了,大概了解过其中的一些门道,想要弄到最好的智能驾驶技术,也不是什么难事。
总之,沈林风不懂技术,但可以整合资源。
话说他比较熟悉的雨军老板,转行做新能源汽车,还不是充分利用自己整合资源的能力,把汽车做得风生水起,短短几年时间,就跻身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线品牌行列!
沈林风不是说自己比雨总厉害,他只是觉得自己也能整合一点资源。
先把团队组建起来,一步步去努力,希望还是有的。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竞争对手从来不是别人,多半在于企业本身。那些做得最强的车企,从来不是应在市场非正常手段的商业搏杀,而是实实在在的资源和技术。
思前想后,沈林风还是决定找秦邱妍商量一下。
在他认识的人中,能够给他最有预见性建议的人,沈林风认为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秦邱妍,另一个则是丁石凯。也不是说其他人没有见识,而是有见识的人跟他关系一般,不能交浅言深。另外的大部分人嘛,讲实话还真就不具备相应的高度和能力。
即使交往多年的林德昌,沈林风也不认为他能够正确判断当前的形势,以及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了解足够深刻。不然的话,当年林德昌也不至于削减自己的锂电池研发和生产。
正是没有抓住锂电池的机遇,看到的全是行业困难,林德昌才把重心转移到房地产项目,最后陷入泥潭。当年林德昌不具备相应高度的认知,沈林风认为现在也够呛。
因此,他单独找到秦邱妍。
为什么不找丁石凯,因为沈林风认为丁石凯比较可怕,他根本驾驭不住。同样是生意人,沈林风不可能傻到让丁石凯去决定自己的某一些投资。
尤其是他特别重视的项目投资。
如果丁石凯说可以投资,沈林风会纠结丁大佬是不是在说反话,送自己去深渊;丁石凯说不行,他照样也会疑神疑鬼,猜测大佬是不是表面说不行,背地里自己去大力投资。
他们之间缺少坚定的信任基础,沈林风干脆不去问。
不问还好,问了可能更究竟。
沈林风来到林城,把自己从专业团队那里弄来的可行性报告递给秦邱妍,说道:“上次跟你提过要涉足实体产业的事情,下去深入调研一番,弄了一个新能源汽车的调查报告......也就是说,我想投资新能源汽车行业,你帮我参开一下,看看行不行。”
秦邱妍没有接报告,而是笑着说:“行啊,沈老板,竟然准备杀入新能源汽车行业去了?是不是也想像那些商业大佬一样,以最快的速度挤进福布斯排行榜啊?”
沈林风摇头道:“没有的事,主要是觉得这个行业前景不错。”
秦邱妍说:“不用看报告,我也可以确定新能源汽车的大方没有问题。但是,适不适合你去投资,里面的学问就大了去喽。”
“新能源汽车不是小打小闹的投资, 一旦投入进去,动不动就是几十亿几百亿的资金,光是这一点就能劝退很多人。当然,现在商业圈不缺钱,资本投资公司有大把的钱,我相信你要是想投资的话,大概率也可以弄到相应的资金。毕竟,很多资本还是愿意投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
“关键是,你得具备让人愿意投资的团队啊!我建议你,在准备投入这个行业之前,先整合一下自己的资源,看看具不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沈林风笑了笑,又掏出另一份报告:“这是我根据自己的情况,整理出来的一份报告,里面有投资的优劣势分析,以及某些意向性合伙人的资料。如果里面的资源都能用得上的话,你觉得我涉足新能源汽车行业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报告里,沈林风详细罗列了很多资源。
那不是他凭空想象的,基本上列在上面的关系和资源,沈林风都先联系过,取得良好的合作意向之后,才算进去的。比如做汽车方案的王华清,对方一听沈林风想搞新能源汽车的消息,马上表态愿意带资源和资金参与,并承诺投资不低于十个亿。
还有张永廉,他不仅答应加入沈林风团队,还愿意投资八个亿元。
以前的汽车公司客户中,沈林风联系到七个有意向加入的专业工程师,他们自己没有太多资金参与,但是技术绝对是一流的,前提是沈老板要出得起代价。
所谓代价,无非就是期权和年薪。
沈林风认为,自己提供的初创团队,整体实力并不弱。
秦邱妍认认真真看完,笑着说道:“如果这些资源都能用得上的话,我认为你有百分七十的可能弄出新能源汽车。注意,是弄出新能源汽车而不是把事业搞成功......生产出一辆新能源汽车容易,但是要把它打造成为一个合格或者爆款的产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沈林风苦笑,非常认同秦邱妍的这个道理。
没等沈林风继续列出自己的资源,秦邱妍又给他来了一个“但是”。
“但是,若是你能听我的建议,我保证你可以百分之百把新能源汽车造出来,包括项目落地和拿到汽车牌照,以及相应的政策补贴,全部帮你弄到手,只等你去搞营销。”
沈林风一听,忍不住惊爆道:“卧槽!这么厉害?”
“具体怎么听你的建议,你给我说说呗。只要能弄成,我保证听你的。至于产品营销上的事情,我认为只要有竞争力的产品,它就能上市。我现在的团队不具备实力,完全可以请专业的团队来操作嘛。”
秦邱妍点头:“是这个道理。”
顿了一下,她又继续说道:“我的建议是,你把项目放在林城来做,我保证免费给你提供生产基地的建设场地,以及免费的厂房,只要你把整个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全部放在我们这里。不仅如此,我还会利用我们省级资源,为你摇旗呐喊,争取更多的资源。”
“告诉你一个小秘密,到目前为止,咱们还是一个新能源汽车品牌、生产、研发都是空白的省份,省里早就有心引进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可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成功。”
“我在想,与其苦苦去招商引资,被人家各种嫌弃,不如我们自己支持一家新能源车企出来。如果你愿意跟我们林城合作,那我就有办法推动这个项目最终落成!”
沈林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