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瑶看看史大,再看看不知道哪里冒出来伸张正义的小吏,没有接银子。
史大急了,生怕水瑶生气不要他的货了,
“小娘子,咱这东西虽然今天卖的贵了些,但这东西确实都是好货,退给您十两银子,我真的挣得不多,您行行好,别跟咱一般见识,咱也是被逼的没办法,眼看书院又到了交银子的时间了……”
那个小吏这时候也转了态度,转过来替史大说话道:
“这位小娘子,你要是喜欢史大的这些东西,这四两还真的不算贵,我常在这里转悠,史大的东西还是不错的,精致好看,比那些银楼首饰店里的实惠多了,他是缺钱缺的一时糊涂,这多收的钱也退给您了,您就别跟他计较了。”
看着两人真着急了,水瑶笑着接过了那十两银子,说了声“好!”
两人都如释重负的松了口气,史大还不由得心疼的看了水瑶手里的银子,在心里叹了口气,可四两今天也算是挣了不少,他也没什么好抱怨的,至于儿子的束修,只能在继续努力了。
就在小吏完成了任务,转身要走的时候,水瑶叫住了他,
“这位官爷,慢些走,小女子还有几句话要问问你们。”
水瑶指着史大,
“他家里供着学子?”
“不错,”史大还没说话,小吏主动替他作证道:
“他儿子是个读书的种子,已经中了秀才,只是再往上读,那京城好的书院花销实在是太大,这史大也是倔,非得让儿子上最好的,说不能屈了孩子的天分,弄的日子总是紧巴巴的,唉。”
史大没说话,脸上的表情随着小吏的话,一会儿骄傲,一会儿沮丧。
水瑶点点头,
“我明白了,你刚才非得要十四两就是为了交束修。”
史大赶紧点头,一脸掩饰不住的羞愧。
“君子爱才,取之有道,坑蒙拐骗不可取,以后还是不要做了。”
水瑶教训道,接着从荷包内又掏出一锭二十两的银子,伸手递给史大,
“货只值四两,我就付给你四两,这二十两是给家里那个肯读书的孩子的,你告诉他,那只小乌龟卖掉了,卖了二十两。
你让他安心读书,但也不要只执着于读书这一条路。能继续科举,将来进士及第,出仕做官当然好,可却也不是只有出仕这一条路,他读好了书,天下万般行业,也都可以去做,都可以做好,行行出状元,读书虽好,也不必让一家人没了生计的供着。”
这番话史大没有听得太明白,却看懂了水瑶给他了一锭二十两的银子。他有点不敢相信,迟疑的看着小吏,愣是没敢接。
小吏也是一头雾水,看着白花花的一锭纹银,自己都禁不住咽了咽唾沫,最后还是稳定了情绪,打着官腔道:
“史大你看我做什么?这是小娘子给你的,你今天算是走运了,遇上一位好心的小娘子,人家没怪你卖高价,还赠银子给你家孩子读书,这是多大的心胸啊,你今后可得诚信经营,不能再欺骗客人,卖高价了。”
史大已经激动的说不出来话了,只是一个劲的鞠躬点头,眼泪花花,双手颤抖的接过了那二十两银子,连生意也不做了,手忙脚乱的收拾了摊子,急急忙忙的回家报喜去了。
小吏看着史大走远了,也准备离去,却被水瑶叫住问道:
“敢问这位官爷,你是怎么知道这史大在这儿卖高价,还如此及时的赶到的呢?”
小吏呵呵一笑,伸手指了指不远处一个墙角,努了努嘴,
“小娘子你是初次来京城吧,也是运气好,碰到热心人了。看到没有,那边那个小丫头,就是她,听见史大跟你要高价,你看上去也不像很懂行的样子,小丫头担心你被史大骗了,才去找我们来。我们是专管集市秩序的官府中人,每日都要在这集市上不间断的巡视,处理突发的事件,为的是保护商贩和客人双方的利益,可不是外面州府中那些欺行霸市的地头蛇啊。”
小吏一边给水瑶指着小丫头的位置,一边解释着自己的身份。眼前的小娘子看上去富贵、貌美还和气,他情不自禁的就想多说几句。
不远处那个小丫头梳着双丫髻,正是刚才买玉镯子的丫头,她看见史大已经走了,水瑶他们都朝着她的方向看,知道事情已经办好,朝着水瑶她们笑笑,转身走了。
水瑶收回目光,这丫头还挺热心有趣的,不过,她现在更关心的是这个小吏所讲的坊市规矩。
“官爷你刚才讲到的坊市规矩是怎么回事啊?”
“哦,这个呀,这个说来话长,大概去年的时候,都提举市易司来了一位主事的上官,他一到任就开布了许多新举措,还和坊市的坊官和市官联合平抑物价,遏制欺行霸市,接着还制定了许多具体的规矩。所以,这一年来,咱们这集市越发的欣欣向荣,小商小贩们能挣到钱,咱们这些底下办事的小吏也能多开些薪水养家,大家都受益。”
这小吏很实诚,不知道是因为水瑶面善还是刚才出资助学的义举,让他一点防备也没有,自己竹筒倒豆子一般 很快就把这其中的缘由讲了个清清楚楚。
“你刚才说你们老爷姓梅?不知道这梅老爷名讳怎么称呼?何方人氏?”
“嘿嘿,其实咱属于市官属下,那梅老爷是市易司的老爷,和咱隔着好几层呢,不过梅老爷人很平易近人,咱们都信服他。”
小吏不好意思的说,
“咱梅老爷官讳梅怀中,是平阳府人氏,科举出身,响当当的进士及第,有学问的很。”
小吏很骄傲的说,水瑶这边已经彻底明白了,这梅怀中自己虽然没见过,可居然和他还有一段渊源。
他竟然是当年自己和景昊、云放三人幼时遇见的那位梅老太太的小儿子梅怀中。他当年携妻进京都寻亲和科举考试,留下梅君兄妹两个给梅老太太照顾,听说用了几年的时间才榜上有名,却不知道怎么会进了市易司,还干出了一番名堂。
水瑶谢过了小吏,目送小吏离开,抱着那个刚买的红苹果样式的盒子也要走,就看见不远处急匆匆走来的一个三十来岁的民妇,边走边不停的东张西望。走到附近,向周围的人打听道:
“史大呢?今天怎么没见他出摊。”
得知史大今天早早的收了摊子回家了,脸上露出来了一个失望的神色。
不知为什么,水瑶总觉得这女人她不知道在哪里见过,有一种熟悉的好感。直到走到女人身边,才恍然大悟,这女人竟然长得同刚才那个小姑娘有着三分的相似。
旁边有认识女人的,好奇的同这女人搭话闲聊,问她找史大干什么?女人说想找史大买一支带着小猫头的玉钗,那是女儿喜欢了好久的东西,说过两日就是女儿的生辰,自己这刚发了月银,就赶紧过来买,谁知这史大竟然早早回家了。
旁边有人显然很熟悉这妇人的家事,笑着说:
“二嫂子,你和女儿同月同日生,虽是件巧事,但也不必年年都要费心的给她准备礼物,一个丫头,咱们穷家小户的,这不是折腾自己嘛。”
也有人反对说:
“这才是幸运,是母女俩的福气,再说以前日子不容易,这一年来,集市上的活计越来越好找了,手里也松快了,给自己和孩子买点东西高兴高兴是应该的。二嫂子,我觉得你做的对,况且你家丫头那么小就那么能干,手脚勤快,可人疼!”
妇人就像没有听见这些议论一样,和众人打着招呼一路走过去,也有人让她明日再来,她也笑着说只好如此了,说完就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