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周城外大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联军士气如虹。
赵暮云并未给兀良哈和巴特尔的残部丝毫喘息的机会。
挟大胜之威,立刻挥师北上,剑指依旧被鞑子占据的静边军和镇狄堡。
这两处乃是朔州北部的重要军堡,扼守清水河谷的要害之地。
鞑子南下时留守兵力不多,但凭借险要地势负隅顽抗,如同两颗钉子楔入边境。
赵暮云用兵,最擅长的便是以强击弱,以众凌寡。
他命钟猛和石勇两部步卒为攻城主力,林丰的蔚州军进行火力覆盖,对静边军展开了雷霆般的攻势。
而胤稷带来的两万晋王军,以及裴伦的麟州军,原地休整。
用赵暮云的话来说就是河东的事由河东的兵马自己解决。
三千步兵举着盾牌顶着箭矢滚木,结成军阵稳步推进,如同移动的城墙。
二千把复合弓则对堡墙上的守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物理杀伤。
镇狄堡的鞑子试图出城救援,被武尚志和郭洛的骑兵半途截杀,溃败而回。
战斗并无太多悬念。
在绝对的实力和高昂的士气面前,鞑子的顽抗显得苍白无力。
不过数日,静边军堡头便插上了大胤的旗帜。
镇狄堡守军见援军无望,孤城难守,在象征性抵抗后,于夜间弃城而逃,向北遁入茫茫草原。
骑兵营和斥候营纵马追击,清扫残敌。
最终将边境线重新推回了鞑子大举南下之前的状态。
失陷已久的国土得以光复,被鞑子践踏的边关重新飘扬起了大胤的旗帜。
朔、蔚、银等边境地区的百姓奔走相告,箪食壶浆前来犒劳大军。
赵暮云和他的镇北军声望在河东道北部地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
胜利的喜悦弥漫在联军大营。
然而,来自随晋王大军向京师进发的“临时朝廷”旨意,如同冷水泼面而来。
旨意以皇帝胤昭的名义下达,内容却显然是晋王胤曦的手笔:
一、嘉奖赵暮云及联军收复失地之功。
二、命世子胤稷即刻率领所属河东兵马,脱离联军,南下归建,参与对西京李金刚的平叛作战。
三、命镇北将军、河东节度使赵暮云一个月之内南下京师,参与作战,并支援一批震天雷助战。
四、原河东节度使裴伦调任兵部尚书,即刻赴“临时朝廷”行在履职。
这道旨意,可谓釜底抽薪。
既分化联军,又索要武器,还要调走熟悉河东情况且与赵暮云关系亲密的裴伦。
赵暮云不动声色,召集了麾下所有核心文武于帅帐议事。
当众宣读完旨意后,帐内顿时一片沉寂,气氛压抑。
众人的目光不由自主地在范南和裴伦之间来回扫视。
大军在武周城大胜之后,范南带着一帮原校尉府的官员也来到了朔州办公。
他的麾下,聚集了赵文、黄常、马应(原武周县令)、慕容虎(调入校尉府任职)、桓魁、裴辽、杜仲等一众官员,全力主持校尉府民政。
当初,范南还是兵部侍郎的时候,主持河东道第一次与折兰王的大战,结果太过于自负,折损近一万大军。
时任河东节度使的裴伦趁机联合弹劾范南,赵暮云以功劳与裴伦做交易换来范南从全家抄斩改为流放岭南。
而范南的女儿范冰冰,一个官宦之家的千金,竟然也沦为青楼的琴女。
范南和裴伦此刻同时出现在赵暮云这里,难免不会有冲突。
而裴伦脸色变幻,心中忐忑。
赵暮云把范南从岭南捞回来担任谋主之事,着实让裴伦有些惊讶。
不过,他很快被眼前这个圣旨的内容发愁起来。
这升官看似荣耀,实则是将他架空,哪里有在这里手下还有四千兵马实在。
去了临时朝廷,他便是离水的鱼,生死全在晋王一念之间。
他不由看向赵暮云,又看向面色阴沉的范南。
范南虽然对赵暮云说他已经释怀裴伦对他的恩怨,但此刻见到裴伦本人,不由得还是有些怨气,板着个脸不搭理裴伦。
赵暮云将一切尽收眼底,他缓缓开口,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
“恩师,裴大人,你们两个都是我赵暮云的至交。往日恩怨,皆因国事纷扰而起。”
“如今大敌当前,正值用人之际,我等当以国事为重,以河东百姓安危为重。”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二人:“我来当一次和事佬,希望二位能摒弃前嫌,同心协力,共保此来之不易的局面。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范南深吸一口气。
他深知赵暮云需要平衡,也需要裴伦的麟州势力以及朝中影响力。
如今同在一条船,赵暮云又发了话,他自然要做出表态。
稍稍沉默,缓缓起身,范南对着裴伦拱了拱手,语气艰涩却清晰:“裴…裴尚书,往日之事,范某…不再计较了。”
裴伦的心也放下了。
他更是感激赵暮云给他台阶下,连忙起身还礼,语气甚至带上了几分激动:
“范先生深明大义!裴某感激不尽!以往种种,皆是裴某贪图功劳,不满先生!今后定当竭尽全力与赵将军共同进退!”
在赵暮云的强势调解下,两人之前的恩怨得以化解,拱手言和,帐内紧张的气氛稍稍缓和。
接下来,议题转向如何应对朝廷的旨意。
范南首先开口,语气谨慎:“将军,晋王虽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目前名义上仍是正统。将军新受节度使之职,不宜公开抗命。”
“然我军刚经历大战,伤亡颇重,亟需休整,且北狄败退,未必不会卷土重来。”
“在下认为,可借口边防压力巨大,兵力捉襟见肘,只能象征性派遣一支偏师,携少量震天雷南下助战。”
“如此,既全了朝廷颜面,也不损我军根本,在晋王那里也交代得过去。”
“晋王眼下重心在于击败李金刚,重新夺回京师,应不会过于较真。”
不少文官和部分稳重将领点头附和,认为此乃稳妥之策。
韩忠却眉头紧锁,出声反对:“范先生此言差矣!”
“派偏师参战,无异于杯水车薪,不仅于战局无补,反而可能损兵折将,白白消耗力量。”
“依我看,既然要打,就要打在要害上!”
“李金刚倾巢而出,西京必然空虚。我军何不效仿昔日大胤军神韩擒龙声东击西之计?”
“请将军允我率一支精兵,从夏州秘密西进,出其不意,直捣西京!端了李金刚的老巢!”
“如此一来,既能极大支援晋王,解中原之围,又能开疆拓土,立下不世奇功!”
韩忠等一众将领跟随赵暮云这么久,已经受赵暮云作战思想的传染。
当初他们联络乌丸部偷袭折兰王王庭,随后又趁李金刚大军南下西京而夺取了夏州。
如今李金刚又倾巢出动,正是掏他后门的好机会。
此计大胆激进,还有成熟的战例,朔州军轻车熟路,立刻引得帐内一阵骚动。
田庆、石勇、钟猛、伍尚志等年轻将领眼睛发亮,纷纷出声支持。
唐延海更是激动不已,只有林丰皱着眉头,思索一阵后出声到:
“韩司马,此计虽妙,但太过行险!夏州至西京,路途遥远,补给困难。”
“驻守西京的是杨岩,此人文武双全,计谋过人,且西京还有十万叛军。韩司马孤军深入,恐有全军覆没之险!”
林丰此话一出,马上引来郭洛、奚胜、柳毅等人的附和:
“是啊!如果韩司马一旦在西京陷入进退两难之地,我们不得不投入大量兵马,从而将一场偷袭战变成大战。”
“如果我们主力南下西京作战,朔州空虚又当如何?”
“......”
帐内顿时分成了两派,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