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摩柯最初的中伏之处,距离广都尚不及十里,此时赵林一番厮杀,救出千余瑶族蛮兵,又俘虏两千蜀军,逼降卓膺。
待粗略打扫一番战场,收拢降卒兵器,千余蛮兵换装蜀军兵甲,却把两千俘虏无处安置。
吴兰已率三千众堵住退路,往此地逼近,赵林散出亲卫充当斥候,已探明吴兰部距此不过七八里路程,以千余人人带伤,疲惫不堪的蛮兵对抗三倍之敌,胜算微乎其微。
然北方有坚城广都拦路,往东有大河,往西虽有一片平原矮丘地形,却是深入敌境,虽能逃得一时,必不能持久。
不过赵林也从未想过夺路而逃。
有陆伯言领中军,若知自己被围,必会来救。
若只是百余亲卫跟随,恐怕只有暂时逃离隐匿一途,但此时赵林有千余蛮兵在侧,未必不能固守待援。
遂待蛮兵换装完毕后,赵林便唤来卓膺,命其于降卒中挑选五百身强体壮之人,监督其众进入林中伐木造拒马,余者尽皆遣散。
及至众降卒散去,斥候来报,吴兰三千军距此只余三里。
赵林闻讯,急叫五百降卒将新鲜出炉的十余拒马排在大路中央,命降卒于拒马之前列阵,众蛮兵于拒马之后列阵,分出三百善射者持弓弩于两侧散开,命一乡党老兵率亲卫伏于路旁树林。
如此安排妥当,赵林策马来到降卒阵前,高声喊道:“尔等既降,当与吾等同守此地,共御来敌。
若能奋力一战,略有斩获,本将军必论功行赏,不吝钱财官职,绝不有亏。
若有二心,胆敢反复,赵某手中剑槊必斩其首级,绝不留情!”
赵林浑身血迹干涸,覆面兜鍪与一身甲胄尽皆染成黑红色,便是胯下宝马亦是披挂了一层干涸血迹,此时高声呼喊,语气森冷,如同恶鬼一般的目光扫过众人,降卒皆面露怯色,却又不敢不应,唯唯诺诺称是。
赵林见状,又道:“尔等士卒不知天下大势,而今刘皇叔三路大军来取成都,岂有不克之理?
今日尔等弃暗投明,随赵某破敌,凭军功取钱财富贵,岂不胜过为刘璋陪葬!”
言罢,见众降卒虽偶有期冀之色,然眼神中仍有怨恨与闪躲,遂手指身后逐渐逼近的吴兰所部,谓降卒曰:“我乃大汉虎雏将军赵柏轩,尔等虽是新降,然今日与某并肩奋战,乃袍泽兄弟也。
我军中赏罚分明,却也有一则规矩,曰不抛弃,不放弃。
凡我袍泽兄弟,生死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与共!
若有外人害我袍泽兄弟者,必杀之!
若有袍泽兄弟刀兵相向者,必杀之!
凡我军中袍泽,与赵某一荣具荣,一损具损,天地为证,山河为盟,若违此言,天人共诛之!”
此言一出,五百降卒皆面如血涌,平日里达官贵人,将军校尉,哪一个曾将他们比作兄弟?
今日原本为赵林武勇所慑,逼迫投降,却不想这位天下闻名的虎雏将军,竟愿意与他们这群泥腿子兄弟相称,哪怕心中知晓这多半是骗人的鬼话,却也无法无动于衷。
时卓膺在侧,闻赵林所言,急高声呼曰:“愿为将军效死!”
众降卒闻言,皆高呼:“愿为将军效死!”
一众蛮兵闻言,亦高呼:“愿为将军效死!”
一千五百余人齐声山呼,其威势壮烈,声震四野。
时吴兰所部已逼近数百步外,闻听山呼之声,军中竟有不少士卒心生怯意,脚步亦缓了几分。
吴兰亦被此山呼之声所震慑,但到底是个领兵的将军,见到麾下士卒迟疑,急高举长矛,高呼曰:
“休得被那贼将虚张声势所吓!贼军受困!我军数倍于敌!必可战而胜之!”
三千步卒受吴兰鼓舞,顿时重整士气,阵型愈加紧密,缓缓逼近。
赵林见那吴兰却有几分统兵的本事,遂叫弓弩手射住阵脚,单枪匹马上前,喝道:“来者何人!报上名来!”
吴兰见状,丝毫不露怯,亦催马上前数步,高声喊道:“我乃刘益州麾下部将,吴兰吴肃卿是也,汝便是赵柏轩?
常闻汝虎雏大名,本将军惜才,汝若跪地请降,可留你一命,若负隅顽抗,必叫你死在此地!”
赵林闻言,喝曰:“昔日长坂坡上,曹军百万尚且奈何我不得,汝无名之辈领三千乌合之众,何敢大言不惭!若有胆的,可敢与我斗个百十回合?”
吴兰闻言,笑曰:“我为一军统帅,岂能与小儿争匹夫之勇?”
赵林闻言大怒,催马上前,便要一槊刺死吴兰泄愤。
然坐下宝马虽是神驹,又无神通,怎能瞬间跨越这一箭之地。
吴兰见赵林怒而上前,急拨马回阵,叫左右精锐步卒取了投矛来射赵林。
却不想,赵林前冲之时早有防备,见得步卒刚刚取下投矛,便勒马转向,将长槊挂在德胜勾上,却换上铁胎弓,拈着箭矢,暗中弯弓搭箭,躲过数十柄投矛的同时,扭身一箭射向敌阵。
时吴兰方才回阵勒马转身,只见一道寒光如流星赶月一般射来,急弯腰去躲,却不想那一箭的目标却不是他,而是他身后的将旗。
只见铁箭瞬息而至,‘咄’的一声射穿旗杆,竟将吴兰将旗射落。
赵林一箭得手,哈哈大笑,喝道:“吴兰小儿勿急,赵某下一箭,便取你性命!”
吴兰闻言大怒,不敢来战赵林,却叫左右击鼓进军,欲以众击寡,先灭其部众,再杀赵林。
三千蜀军闻鼓而进,刀盾在前,长矛居中,弓弩在后,阵型严密,不输赵林麾下的精锐汉卒。
赵林见状,亦拨马回阵,号令前军五百降卒举盾,将方才打扫战场时准备的投矛预备好。
待蜀军踏入二十步范围时,赵林忽下令左右翼弓弩手抛射敌阵,又喝道:“敌举盾时,乃掷投矛击之!”
五百降卒闻令,正见得蜀军举盾遮蔽头顶箭雨,遂依令将投矛掷出击敌。
时两军距离不过十余步,正是投矛威力最大的距离。
五百投矛一齐发出之际,蜀军头顶有箭雨射来,身前有投矛穿刺,一时之间,前排蜀军以盾遮挡头顶箭雨者,不可挡投矛;以盾挡身前投矛者,不可挡箭雨。
前排瞬间便倒下百余人,进攻之势受阻,士气亦为之一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