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回到蒙山后,罗司令、杨副司令的工作压力减轻了许多。山东根据地行政系统的工作短时间内就被他捋顺了,足可见黎玉的工作能力和在山东影响力。
李振华主持的沂蒙机场改建也接近了尾声,鲁南机场也已经建设完成。机场防卫所用的100多挺高射机枪及弹药也在这段时间偷运了过来,鲁南机场还进驻了15架p40战斗机。
在过去两个月里华北上空进行了二十多次激烈的空战。中美联合航队以及杜立特轰炸机群试图横扫日军在华北的航空设施,但这次行动没有那么顺利。日军航空第军的加入,让中美航空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西安机场还曾受到过日军的反轰炸。到目前为止,中美航空队逐步取得了山西以及河南西部的制空权优势。杜立特轰炸机群还对日军正在修复的黄河大桥及平汉铁路进行了轰炸,严重影响了这条交通线的修复进度。冈村宁次调动大批工兵部队协助修复平汉线,严令3月底之前必须修复完成。
日军豫中会战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第37师团、独立混成第7旅团,大部已集结于开封及其东方地区;第110、62师团,已集结于黄河郑州铁桥北岸两侧地区;独立步兵第9旅团集结于汲县附近;第27师团大部已到达新乡以西之博爱、沁阳地区,战车第3师团正在赶往汲县及其以北地区集结;骑兵第4旅团在商丘警备地区进行战备。冈村宁次预计日军将于4月上旬完成豫中会战的兵力布置。
黄河以南第85军吴绍周军长来到了郑县(郑州),第85军隶属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部第28集团军,下辖第23、第110、预备第11师。去年10月,部队接防了郑州以西黄河河防。吴绍周接到命令,要求第85军在3月底之前,攻占日军在黄河南岸的邙山头桥头堡。
吴绍周当时听到这个命令,第一反应是头皮发麻,不可置信。邙山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其背靠黄河铁桥,日军占领的这个桥头堡有让国军黄河防线失效的风险。大量的日军可以通过郑州黄河铁桥,源源不断开赴邙山头,兵不血刃的渡过黄河。
早在1941年10月日军占领郑州撤退时,就留下了一个联队在邙山头,包括2个步兵大队与1个炮兵大队,控制了长5公里宽10公里的山区。邙山头的日军主力驻扎在霸王城,兵力高达3000多人,背靠黄河铁桥,可以随时得到北岸重兵支援。黄河铁桥虽没有完全修复,不能行走汽车,通过步兵和马匹还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勉强可以走马车,可以维持上万军队的持续作战。打大型进攻仗也许不行,打防御战还是绰绰有余。
邙山头这么重要的位置,国军也不是没有想办法摧毁它。1941年11月至12月,国军第38军曾经连续发动30多次猛攻。国军一度攻占部分阵地,但日军有绝对火力优势,还能不断增援反攻。国军力战不胜,这些进攻全部失败,官兵伤亡很大。接下来的两年,国军又大大小小反攻邙山头数十次,但无一奏效,国军无可奈何转为对峙。第85军接防后第110师在该山区西部、预备第11师在该山区南部和日军对峙。双方都依据山势修建了大量工事,布置了雷区和各种障碍物。
日军极为猖狂,几乎每日都向国军阵地及周边村庄开炮。第85军炮兵营长冯尧和发现距离日军阵地不远,有一条深达8米的土沟,他们在这条土沟的断崖开凿了多个窑洞,洞内以木头加固,防止坍塌。每个窑洞里面放置一门炮,调集了4门75毫米野炮对日军进行反击。洞口和炮身附近都排列木桩防护。炮手在沟底无法看到敌人目标的,国军就在邙山头制高点摩旗岭设置炮兵观察点。火炮可以有效打击邙山头所有目标。至此之后日军炮兵才收敛一些。
吴绍周也知道日军在修复黄河铁桥,但第85军的75毫米炮弹威力不足,难以彻底炸断坚固的黄河铁桥,况且炮弹还不足,只能起到骚扰和延缓铁路修复的作用。后来日军又使用了从本土调来的先进修桥机,这部架桥机架出来的桥,上部有钢板保护,而且所用钢板极厚,第85军只能眼睁睁看着日军一步一步修复铁桥,无能为力。摧毁不了黄河铁桥,邙山头就无法拿下。
接受命令时,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告诉吴绍周,中美联合航空队、杜立特轰炸机群会配合他的进攻,吴绍周这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吴绍周召集第110师师长廖运周、预备第11师师长王子修来郑州商议。廖运周、王子修向关绍周报告了前段时间的航空队轰炸黄河铁桥的情况,中美航空队对黄河铁桥进行了2次轰炸,可惜的是命中率不是很高,几处桥梁损毁的地方就很快被日军修复,倒是北岸日军炮兵阵地受到的打击比较大,日军炮兵转移了阵地。吴绍周思考了一会儿,他决定还是等一等,以目前的战场局势进攻邙山头,第85军损失必将十分惨重,而且也不见得能攻下邙山头。他希望联系中美航空队再次轰炸黄河铁桥再作决定,同时他希望航空队还能轰炸一下霸王城。
电报发往了第1战区副司令长官汤恩伯后,吴绍周开始焦急等待答复。
西安机场杜立特很恼火,两次轰炸黄河铁桥居然都没有取得成功。国府又要求轰炸机群再次对黄河铁桥进行轰炸,还要求轰炸霸王城。杜立特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他决定改变轰炸方式,一方面他动用一部分准备轰炸日本本土的凝固汽油弹,另一方面轰炸机由高空从西往东轰炸黄河铁桥,改为低空从北向南沿铁桥方向轰炸。虽然这样轰炸的危险性增加了许多,但轰炸的精确度却成倍提高。杜立特觉得如果第三次轰炸还不能取得成功,会非常有损于杜立特轰炸机群的集体荣誉感。他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一个决定,让日军多负出了上万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