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既定,一时天下震动。
京城,上上下下的官员们,都超越以往的忙碌了起来。
为了让西域安定下来,赵长青不仅派了军队过去镇守,又派了不少工匠,商人过去。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正悄然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
中书省左丞相文博夫,被赵长青所不喜。
于是,韩圭,王荆文等,联合都察院等众官员,弹劾文博夫贪污十万两白银,勾结朋党。
赵长青震怒,但心下却也有些奇怪。
文博夫作为当朝宰执,贪墨十万两白银,似乎有点对不起他这个宰执的身份。
且他深深明白,历朝历代以来,作为朝廷命官,尤其是宰相的,几乎不可能不贪。
至于勾结朋党,真要论起来,文博夫历来便和范知行的门生走的近。
若是处置了文博夫,那么势必会牵连范知行的那些门生。
至于韩圭,王荆文等,因弹劾文博夫的关系,也被视为走向了范知行的对立面。
而他们与文博夫的计划,本来也就只有几个人知晓。
于是,一些不明就里的范知行的门生,为了维护文博夫,又上书指责韩圭,王荆文等人,为了争权夺利,不择手段。
朝堂之上,因此混乱成了一片,这让赵长青嗅到了一丝阴谋的味道,心中无比警惕。
但苦于没有实证,就算是他想要有什么作为,也做不了什么。
当日,赵长青便下旨彻查,仅第二日,便查到了文博夫贪污的证据。
赵长青勃然大怒,将罪证公告天下,并将文博夫贪污的十万两白银充公,又罚白银一万两,俸禄三年,并降官三级。
面对铁板钉钉的证据,曾经范知行的那些门生,都哑口无言。
自觉面子上过不去的他们,遂将矛头又指向了文博夫,对其声罪致讨,骂声无数。
面对这些声音,文博夫依旧选择了沉默,放任事态扩大。
直到最后,就连一些朝廷勋贵,皇亲国戚,都下场了,在赵长青的身边刮耳旁风。
听得赵长青愈发不能容忍,但觉其中有蹊跷,不能决定,于是深夜诏令文博夫一人,至建极殿内,彻谈一夜。
第二日早朝。
宰执文博夫,便称自己德不配位,上书辞官,而赵长青竟然同意了。
一时,朝堂之上,文武百官,都纷纷错愕。
他们当中有不少人,都想要将文博夫斗倒,但万万没想到,文博夫竟然自己跑了。
以如今这个局势,就算文博夫离开了朝堂,但能不能善终,就很难说了。
当日,文博夫便叠好官袍,交了大印,离开了京城。
留下了一个动荡的京城。
赵长青欲立中书省右丞相韩圭为宰执,但韩圭坚辞不受。
韩圭却称道:“陛下,臣才疏学浅,非王荆文助力,如此,才能政通令和。”
闻言,赵长青心中甚喜,因为他也对王荆文十分满意,当年范知行还在时,其病危之际,王荆文便暗中执掌过朝堂一阵子。
在皇宫内批阅奏折期间,赵长青与王荆文有过几次彻夜长谈,对于王荆文的构想和才学,都非常满意。
其批阅的奏折,虽然与范知行大不相同,但处理的井井有条,且范知行都执行过王荆文的变法之策。
对于大周朝廷而言,这些政策,让大周朝的国力增长了不少,也处理了不少自古便存在的弊端。
当下,赵长青便应了韩圭的请求,任命王荆文为中书省右丞相,资政殿大学士。
又任命韩圭为中书省左丞相,昭文馆大学士。
三日之后。
王荆文便上书,向皇帝赵长青提出,大周国政,弊端存世已久,若不妥善处置,定又将步入历朝历代的后尘。
因此,当务之急,应在于改变世间风俗乡俗,确立法度,让法令能够上行下效。
并提出大周应该变法了,旧人用旧政,而今时局与历朝历代都不相同,应当启用适合当今的新政。
事实上,赵长青也早有此意,只不过无奈于没有人能够有影响力做到如此。
于是,对于王荆文的提议,赵长青欣然批准。
接着,轰轰烈烈的变法之事,便拉上了帷幕,一时间,大周朝内,无不震动。
无数民众,皆在期待,王相公变法,能够为天下万民,都带来更好的变化。
事实也证明,短时间内,百姓的生存都变得好了许多,赢得不少人称赞。
如保甲法,裁兵法,置将法,保马法等等。
至于作为真正宰执的中书省左丞相韩圭,则似乎将一切政令,都交给了王荆文处置,而他则隐在幕后,为王荆文扫除一些阻拦的障碍。
导致一时间,朝堂之上,江湖之外,都只知王相公,而不知韩相公。
中书省左右丞相,都被世人称为相公,因其两者地位,虽有差别,但又几乎等同。
与此同时,王荆文将手伸向了那些王公贵族,与皇室牵连之人。
但这些勋贵根深蒂固,一时想要拿下他们,却也不可能。
王荆文也不是鲁莽之辈,知道凭自己的力量,是无法与所有的勋贵抗衡的。
且就算是他成功了,也不可能将所有勋贵都拉出来抄家斩首,全部灭掉。
当务之急,是找一个替罪羔羊,而且很快,他便找到了一个。
当然最重要的是,是要拉皇帝赵长青下水,有他作为臂力,才能让自己的目的达成。
于是,一日,早朝之上。
户部尚书吕季,便向赵长青启奏道:“陛下,如今国库开支巨大,已是入不敷出,虽有王相公变法之策,但也只能解燃眉之急,甚至有时候还远远不足。”
“而今不仅是九州之地,还有西域之地,开支已经超过了预算,还请陛下开源节流,减少一些西域的开支,此地毕竟是不毛之地,且是外族之民,不值得耗费那么多的钱财。”
“据臣核算,国库有三分之一的开支,都是用于西域之地!”
此言一出,朝野巨震,文武百官,都不禁议论起来。
他们知道陛下对西域很是上心,不仅送去了物资,连人都送过去了,只为了让西域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