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有一些人,将崇祯皇帝朱由检,与历朝历代的圣贤君主进行对比……。
千古一帝,现在还说不上,但中兴之主,如今的朱由检,已经可以说是了。
叶铭受礼之后,说道:“那些朝不保夕的日子,以后再也不会有了。”
朱由检笑道:“是啊,再也不会有了!”
一旁的宋应星和徐光启,也有些热泪盈眶,他们也没想到竟然会有这样一天。
土豆、红薯,他们都参与极多,以后历史同样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
他们的名字,同样会被无数次的提起,不会随着他们的死亡而被人遗忘。
“研究的怎么样了?下一次种植,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吧?”叶铭开口问道。
徐光启说道:“已经编订成册了,需要怎么种植、豆种如何保存,中间应该如何施肥等等,册子上面都有记载,不会有什么纰漏。”
“以后只需要按照这个册子做即可,可以由当地的地方官带着册子进行指导,种上两年,百姓就都会了,册子也就没用了,口口相传即可。”
宋应星说道:“种地其实不算复杂,一通百通,其实红薯和土豆极为类似,百姓很快就会学会的。”
朱由检已经可以预料到,以后漫山遍野都是土豆和红薯的场景了。
虽然吃的不好,但是他们能吃得饱啊,谁能做到?
叶铭说道:“把册子给我看看。”
宋应星恭敬的从怀里拿出一本册子,看着上面的内容。
绝大多数,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有些地方,却又错漏,毕竟只是第一次种植,很多东西其实具备偶然性,他们认为是对的东西,其实是不对的。
虽然只是很小的影响产量,但是如果大面积的推广,这个很小在无限的叠加下,就会变成极大!
毕竟拥有当地农圣的全部知识,发现这些问题,并不困难。
“这几处,不太对,这册子我就先收着,等到将这几处错漏的地方修改之后,还给你们。”
徐光启和宋应星自然没有任何意见,别人不知道侯爷的能耐,他们能不知道吗?
这东西本就是侯爷培育出来的,这世上就不会有比侯爷更了解这些东西的人了。
他们原本以为册子已经足够完善了,看来还不够。
不过好在他们有侯爷,可以让他们不用走那么多的弯路。
那几个宋应星和徐光启的学生,原本都不敢抬头看这位声名在外的侯爷。
他们无比推崇侯爷,来到此处之后,发现两位先生对侯爷的推崇,也达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地步。
于是他们更推崇了,偶尔离开温榆河回到京城,听到有人在背地里议论侯爷,若是说侯爷的好话,他们就非常高兴,如果在酒楼,甚至直接将对方的酒水钱给买了,然后高兴离去。
都不用告诉对方,这就叫深藏功与名。
如果遇到有人在暗地里诋毁侯爷,呵呵呵,他们就要出来辩驳一番了,要是对方能言善辩,辩之不过,就动手。
为此赔了不少钱,要不是他们的待遇还算优厚,要不是他们的家底还算丰厚,还真支撑不住他们这样搞。
他们很期待和这位爷见一面,只是没想到这么快,他们都还没有做好准备。
甚至是抬头的准备。
一个活着的传奇。
后来看侯爷与两位先生聊天的时候,语言轻柔却有力,偶尔的一两句言语极为诙谐,他们发现心里面好像没那么害怕,没那么敬畏了。
有人开了头,壮起胆子看了侯爷一眼,其他人看到有人带头,也就跟着壮起胆子,看了过去。
不得不说,百闻不如一见,和他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但比他们想象的更好。
当真是公子世无双。
叶铭收好册子,回应这几人的目光,说道:“听说你们几位,都是来自京城的世家?”
听到这,几人顿时有些害怕,甚至连徐光启和宋应星,也都不敢出声了。
这天下谁不知道,镇北侯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世家大族,从他开始掌权开始,不知道多少次对付那些世家大族,看起来就是一副恨不得将这些世家大族全部都给杀了的样子。
世家大族同样对侯爷恨之入骨,双方甚至达到了无法和缓,甚至是必须死一个的地步。
侯爷有机会,那绝对会对那些世家大族下狠手;而那些世家大族有机会的时候,同样不会放过。
所以这几个弟子,出身世家,会不会因为这个底色,而让侯爷不喜?
“回侯爷话,我们都是。”有一个壮起胆子回答道,声音都有些止不住的颤抖。
叶铭笑道:“世家大族有你们,是这些世家大族的福气。”
几人没想到侯爷是说这样的话,紧张的心绪稍稍舒缓,同时又有些自得。
呵呵,他们为什么来这?
还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喜欢科举制艺,就不是那块材料?所以家族的那些大人物们,根本就不喜欢他们,觉得他们都是废物。
只有那些能读书的,会读书的,有机会考取功名的家族子弟,才是他们喜欢的年轻后辈。
他们几个,显然不在此列。
也不是不喜欢读书,只是不喜欢读圣贤书而已,他们更喜欢读杂书。
有些家里面的杂书翻烂了,什么园林、建筑、农学之类的书,翻过去翻过来,书页都有褶皱了,而那些圣贤书还很新……
对于这种行为,家族的那些老人们,‘亲切’的称之为不务正业,将他们这种人,统称为纨绔子弟,以后肯定是没出息的,肯定是家族的蛀虫。
他们无法反驳,毕竟好像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后来,听说温榆河这,大量招收工匠、而且待遇极好,他们就想来看看,毕竟在家里面天天受长辈的白眼,实在不是一件多么舒心的事。
长辈也没有意见,对于他们这些废物,眼不见心不烦,在家里待着,可能只会影响那些读书种子好好读书。
于是他们来到了温榆河,他们这个时候发现,他们读的那些杂书,很有用!
而那些圣贤书,反倒是好像一点都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