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等拜见大王!”
“免礼,平身。”
“谢大王!”
高楷端坐御榻,郑重道:“今岁,我秦国平定都畿、河南两道,接连覆灭徐智远、窦至德、郑博、孟元朗、皇甫懿。”
“又击退吴国,新增二十八州,诸位功莫大焉。”
群臣皆道:“仰赖大王运筹帷幄,方能连战连捷,臣等不敢居功。”
高楷笑道:“古人云,信赏必罚,其足以战。”
“诸位劳苦功高,我自当封赏。”
“王寅虎,宣读敕书。”
“遵令!”
王寅虎肃然应下,手捧敕书,高声道:“业盛勋贤,材优将相,蕴权谋而制敌,励诚节以匡时。”
“奉秦王之令,晋升赵喆为右翊卫大将军。”
赵喆深吸一口气,难掩喜色,连忙下拜道:“谢大王!”
“起来吧!”高楷笑道,“这右翊卫大将军,独掌一军,位高权重,你可得戒骄戒躁,善始善终。”
赵喆忙不迭地应下:“谨遵大王教诲!”
诸将皆是惊叹,赵喆年方二十,便登临大将军之位,不愧“虎子”之誉,叫人羡慕。
随后,王寅虎高呼:“奉秦王之令,授崔皓为都畿道节度使。”
崔皓连忙下拜:“谢大王!”
高楷郑重道:“都畿道刚平定不久,民心未附,尚需抚慰。”
“你为节度使,须得劝农均赋,宽刑简政,使五州军民安定,尤其是东都洛阳,乃重中之重。”
崔皓连连点头:“大王谆谆教诲,微臣铭记于心。”
他暗自欣喜,杨烨、徐晏清都曾镇守一道,现在轮到他,可见大王信重。
紧接着,王寅虎展开敕书:“奉秦王之令,赐封长卿为中书舍人!”
封长卿松了口气,下拜道:“谢大王隆恩!”
前些时日洛阳一行,大王颇为不悦,他一直提心吊胆,生怕失去圣眷。
好在,大王明察秋毫,并未迁怒。更封他为中书省首官,可见宠信。
高楷笑道:“中书舍人草拟制敕,执掌机要,为重中之重。”
“封长卿,你需谨言慎行,尽职尽责!”
“遵命!”封长卿连忙应下,暗自发誓,必要克己奉公,成为一代名臣。
紧随其后,王寅虎朗声宣读,封苏行烈为归德将军,吴伯当为忠武将军,张建兆为宣威将军,郭恪为定远将军,李元崇为昭武郎将。
李光焰为河南道节度使,方善行为洛州刺史,葛守义为汴州刺史。
此外,王景略、徐晏清、唐检、许晋等人皆有赏赐。
“谢大王!”一时间,殿中欢呼雀跃,喜气洋洋。
高楷面上含笑,抬头望去,白、青、红、紫、金五色气机恍如瀑布天降。
转瞬间,凝成九重华盖,托举一尊大鼎,载浮载沉。
咚!鼎身猛然一震,现出都畿、河南二道山川地理、风土人情。
士子寒窗苦读,农人持镰割麦,工匠打造器具,商贾走街串巷。
正中心,一根天柱上接九霄,下抵九幽,一道道金气凝成祥云瑞霭。
他忍不住憧憬:“待登临九五,一统神州,不知是何气象?”
入夜,高楷下令,于两仪殿赐宴,满朝文武皆至。
后宫,张氏亦设宴款待内外命妇,其乐融融。
……
时光流逝,转眼已是天佑十六年,元月。
两仪殿中,中门、门下、尚书三省,吏、兵、工、户、礼、刑六部群臣皆至。
高楷朗声笑道:“岁序更替,华章日新,新的一年应有新气象。”
“如今,我秦国坐拥九道,一百五十二州,若要长治久安,选贤任能,刷新吏治便是重中之重。”
“徐晏清?”
“臣在!”
“都畿、河南二道初定,二十八州刺史多有空缺,不利于治理。”
“你是吏部首官,须得举荐贤能,拟一份名单,由我亲自过目。”
“遵令!”
一州刺史,位高权重,选对了人,可使民众安居乐业,选错了,难免为祸一方,必须慎重。
“此外,从前为了招降纳叛、快速平定,对主动归顺者,难免宽纵了些。”
“譬如诸州刺史、县令,多半良莠不齐,也该考核一番,能者上,庸者下,优胜劣汰!”
徐晏清神色一凛,忙道:“谨遵大王之令!”
窦仪拱手道:“大王,九道一百五十二州,牵一发而动全身。”
“考核任免之事,若大张旗鼓,波及全国,恐怕惹得人心动荡。”
高楷思索片刻,点头道:“此话有理!”
“那就先从京畿道开始,一个一个来。”
“不过,有一点必须谨记,官员异地任职,不得留在出生地,以防贪污腐败。”
“是!”
说完此事,高楷转向兵部,笑道:“新春佳节,难得阖家团圆之日,不可不近人情。”
“传我令,将士们轮流回乡探亲,路程远的,多放几天假。”
“另外,他们随我征战大半年,着实辛苦,该给的赏钱不可少!”
“大王仁德!”狄长孙赞道,“二郎们听闻,必然欢喜。”
赵喆忽然提起一事:“大王,上阵厮杀难免有人伤残,无法继续作战。”
“不如一并退伍,裁汰老弱,招募一批青壮。”
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军队要维持战力,新陈代谢不可避免。
高楷颔首道:“退伍者,按照功劳,赐良田,钱财,也可在州、县任官。”
这些兵卒训练有素,任用能力超群者,就算解甲归田,也可继续发光发热。
“遵令!”狄长孙连忙应下。
苏行烈建言:“大王,依末将所观,军中甲胄、兵器,颇多破损,不堪使用,也该辞旧换新了。”
高楷笑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事理所应当。”
“宇文凯,有劳你打造一批甲胄、兵器,继续改进,装备全军。”
“是!”宇文凯不敢怠慢。
涉及工部,高楷忽然问道:“印刷术、曲辕犁推广得如何?”
宇文凯回言:“印刷术推广顺利,除却河南道,其余八道基本都有流传。”
“曲辕犁稍慢,只在京畿道、山南西道、剑南道、陇右道、河东道有所使用。”
“只是,都畿道、河西道、河北道、河南道尚未普及。”
高楷点了点头,印刷术广为流传,在情理之中。毕竟事关科举,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
至于曲辕犁,虽然效用高,但成本不低,若要普及全国,还需一段时间。
想了想,他郑重道:“将曲辕犁推广,列入政绩考核之中。”
农为政本,事关粮食生产,怎么重视也不为过。
将曲辕犁与政绩挂钩,诸州刺史、县令自然更有动力去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