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树的叶子落了又青,转眼便是第三年。这日清晨,圆觉刚扫完庭院,就见货郎推着满载货物的车奔来,车斗里竟坐着个穿官服的差役。“圆觉师父,京里来的大人说要见您!”货郎的嗓门惊飞了枝头的麻雀,孩子们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盯着差役腰间的铜牌。
差役上前拱手,递过一封印着朱红印章的信函:“奉李大人之命,特来邀请师父前往京城。大人在江南治水时,常念及清溪的善意,如今想请您为京中孩童讲经解惑。”圆觉展开信函,纸上是书生熟悉的字迹,字里行间满是对当年恩情的感念。
村民们闻讯都聚到安居院,老妇攥着圆觉的衣袖:“去是该去,可你走了,孩子们怎么办?”圆觉望着满院熟悉的面孔,指尖摩挲着师父赠予的佛珠:“我去三月便回,学堂暂请那位返乡的老秀才帮忙照看。”当晚,老妪连夜缝了件厚实的僧袍,小女孩则在袍角绣了片小小的枇杷叶,说这样师父走到哪儿都能想起清溪。
临行那日,桃杏树正开得热闹。孩子们捧着攒下的枇杷干,货郎塞来一包驱寒的干姜,郎中细细叮嘱着京城的气候禁忌。圆觉牵着小女孩的手,将一串菩提子手链戴在她腕上:“好好读书,等我回来教你们新的经卷。”马车驶远时,他回头望见满院人站在桃杏林旁挥手,红的花、绿的叶,成了最鲜活的牵挂。
京城的日子远比想象中忙碌。李大人为圆觉辟了间书斋,京中士大夫常带着孩童前来,听他讲“一树枇杷”的故事,说“三两烟火”的禅意。有位尚书不解:“师父为何不劝人遁入空门?”圆觉指着窗外嬉戏的孩童:“守住心中的善意,在俗世里行好事,便是最好的修行。”
三月期满,圆觉谢绝了李大人的挽留,带着京城学子赠送的笔墨纸砚匆匆返程。刚入清溪地界,就见道旁站着许多孩童,为首的正是那个小女孩,她身后跟着老秀才,手里捧着一卷孩子们写的“平安”。“师父!我们每天都练字,还帮老妪奶奶晒草药呢!”小女孩扑过来,腕上的菩提子手链晃出细碎的光。
回到安居院,圆觉发现西厢房又多了两间新屋,货郎笑着解释:“邻村又有娃想来读书,村民们凑钱盖了新学堂。”老妇端来刚熬好的陈皮粥:“知道你今日回,特意多放了红糖。”圆觉喝着温热的粥,看着墙上新添的孩童涂鸦,忽然明白,他不在的日子里,这份善意早已在清溪扎下更深的根。
秋日的枇杷树下,圆觉铺开京城带回的宣纸,孩子们围在旁磨墨。他提笔写下“善意无界,禅心在民”,刚落下最后一笔,就见远处山道上走来几个身影,竟是灵隐山的师兄们,还抬着一尊小小的弥勒佛塑像。“师父说,清溪的道场该有尊佛,佛在人间,才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