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明京师朝堂君臣正为诸事忙得不可开交之时。
远在南京的户部尚书侯恂与都察院左佥都御史熊明遇,也收到了吏部的调令,命他们二人北上赴京,分别担任户部右侍郎与都察院右都御史。
接到调令的两人心绪各异,却都忙着收拾行装,准备北上赴任。
金陵城外,几辆马车相继汇合,熊明遇一见侯恂,便面带喜色拱手道:“大真,真是巧!
你的调令比我早几日,原以为你已先行一步了,倒没想到还未动身。”
侯恂神色复杂,拱手回礼:“良孺兄说笑了,小弟处理些琐事耽搁了几日,竟有幸与兄同路。”
熊明遇抚着胡须笑道:“既如此,你我便结伴北上,也是缘分。
此次朝廷单单从南京调你我二人进京任职,到了京城,咱们更该多亲近才是。”
侯恂苦笑着点头,转头望向繁华的金陵城,心头涌上一阵悲凉。
当年为攀附东林党,他放弃留京机会自请南下,在南京好不容易混到户部尚书的位置,自己也给东林党人出了不少力。
可短短数年,风云突变,东林党遭朝廷强势镇压,大佬或擒或杀,余众要么改换门庭,投效保皇党,或被发配边陲之地,彻底边缘化了。
他本是河南籍官员,非江南本土人士,原不担心被清算,无非被罢官回家做个富家翁。
可自从独子侯方域拜了那位江侯爷为义父之后,他在南京官场便成了笑柄。
东林党人对他冷嘲热讽,江南派也时常拿他打趣,日子过得如坐针毡。
几次上奏请求调往别处,结果都石沉大海。
如今总算得偿所愿,可京城那边如今因为辽响一案又杀得血流成河,据说已连杀了数千人,朝廷却仍未罢手。
再想到儿子侯方域如今在京营任千户,走了武将的路子,他只觉前路迷茫。
江南官员视他为叛徒,京城又无半点人脉,唯一的儿子还拜了江宁为义父,让他名声扫地。
侯恂悔得肠子都青了,若非这逆子,何至于此?
早知道这逆子如此孝顺,当初就该把他打到墙上去。
更让他难堪的是,离南京赴任,竟无一人前来相送。
多年苦心经营付诸东流,心绪正乱,一旁的熊明遇却意气风发。
熊明遇原在京城任职,虽品级不高却握有实权,当年见朝堂党争纷乱,齐党、楚党、浙党、东林党、北方党斗得不可开交,便自请南下避祸。
在南京蛰伏数年,如今终得北上机会,满心想着做出一番成绩。
他有意与侯恂交好,南京官场谁不知侯恂之子侯方域认了京城忠义侯江宁为义父?
这层关系,可得好好利用。
侯恂却瞧着熊明遇的热情有些纳闷。
这位熊大人素以刚正闻名,在南京数年既不属东林党,也非江南本土派,更非混日子的养老派,向来低调,与自己虽相识却无深交,今日怎么如此亲近?
随后行至驿站歇脚时,熊明遇自掏腰包备了一桌酒菜,邀侯恂共饮。
侯恂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安置好家眷后赴约。
席间,熊明遇亲自为他斟酒,闲聊家常,侯恂有一搭没一搭地应着。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熊明遇见侯恂满面愁容,笑道:“大真,愚兄痴长你几岁,又同赴京城任职,想问问你,接下来有何打算?”
侯恂沉默片刻,苦笑道:“良孺兄,实不相瞒,小弟也没什么打算,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先前与东林党走得近,如今东林被灭,江南官员对小弟冷言冷语,京城又无根基,连朝廷调我赴京是何用意都猜不透。
是清算还是顶雷,小弟都认了。”
说罢,叹息一声,端杯一饮而尽。
熊明遇却摇头笑道:“大真,你这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啊。
听说贤侄方域,认了忠义侯为义父?
可有此事?”
侯恂闻言,顿时面红耳赤,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却还是咬牙点头。
熊明遇朗声笑道,“依愚兄看,贤侄可比你有出息!
想进步,拜个靠山不丢人。
听说贤侄如今已是京营千户,京营几十万兵马皆是精锐,将来他的成就定然在你我之上。
即便外放,少说也是个指挥使,手握重兵镇守一方。
况且有忠义侯这层关系,到了京城,你多与侯爷走动走动,不看僧面看佛面,冲着贤侄,他也未必会为难你。
你再好好干,做出政绩,让陛下与朝臣刮目相看,将来再进一步,也未可知啊。”
紧接着,熊明遇话锋一转,接着又道:“你也清楚,‘辽响’一案中,户部右侍郎魏浚、都察院右都御史朱大典都被灭了三族。
如今户部尚书郭允厚虽说能力出众,但毕竟年事已高,左侍郎毕自肃虽有才干,可他兄长毕自严在税务部任尚书,陛下断不会让朝堂出现一门两尚书的局面,毕自肃最多做到左侍郎,日后十有八九外放封疆。
到那时,你以右侍郎之职,只要有功绩,接任尚书之位十拿九稳。
何况如今京城户部富得流油,国库收入远超万历年间,要不然朝廷这两年哪有底气办这么多事?
说到底,都是靠银子撑着。”
熊明遇一言惊醒梦中人。
侯恂恍然大悟,原来那逆子竟成了自己最大的靠山!
若能借儿子搭上江宁这条路子,将来仕途何止平顺,说不定还能接任户部尚书。
再往下想,如今朝廷的许多规矩已经改了,原本的非翰林不得入阁,如今也变成了非封疆不得入阁。
自己好歹有地方治理经验,勉强算符合条件,要是将来能够入阁……
想到这里,他呼吸都急促起来,连忙举杯敬向熊明遇道:“多谢良孺兄解惑,小弟感激不尽!”
见侯恂眼中重燃光亮,熊明遇也举杯笑道:“今后还望大真多多照拂才是。”
侯恂闻言,笑着说道:“良孺兄说笑了,你我自当守望相助。”
两人越喝越投机,越聊越尽兴,一路形影不离。
熊明遇如此用心开导,也是有他的私心,毕竟多年离京,朝中根基人脉全无,京城局势不明,想进步总得找个靠山。
侯恂既是一同调赴京城的人,又有侯方域那层关系,正是不二人选。
至于侯方域认义父之事,丢的是侯恂的脸,与他何干?
想进步,拜干爹,不丢人。
………………
与此同时,京城五军都督府内,江宁正慢悠悠品着茶。
身旁,邓云飞表情麻木地念着各地送来的公文,江宁一边听,一边沉思,不时开口说出处理意见,李若琏则依着他的口述,飞快提笔批示。
一旁的朱由检更是火力全开,片刻不停歇,桌上原本堆着的上百份公文,短短两个时辰便批得干干净净。
朱由检起身活动了下,笑着道:“二哥,忙完了,我先回府了,如意炖了汤等我呢。”
江宁笑着点头:“去吧。”
朱由检应声,转身匆匆离去。
看着朱由检离开的背影,邓云飞眼圈泛红,噘着嘴哽咽道:“江叔,侄儿也想回家喝汤……”
江宁没好气地瞥他一眼:“云飞,不是江叔说你,做人得有上进心。
才干了几天,不是喊嗓子疼,就是想着喝汤,哪来这么多事?
你瞧瞧信王殿下,一口气批完百份公文,脸不红气不喘,又快又准。
你不过是帮江叔念念公文,又不用你批示。”
邓云飞耷拉着脸:“江叔,信王殿下有治军领兵的经验,处理公务自然手到擒来。
侄儿没这底子啊!
侄儿每天要念几百份公文,给您念完,还得去给陈侯爷念,给沈侯爷念,嗓子都冒烟了。
小公爷张之极更是从早到晚帮英国公念公文,回头还得处理自己的差事。
今儿早上我瞧见小公爷哭着喊着要回家,说什么也不干了,最后被英国公派人绑了回来呢。”
江宁站起身,面色一正道:“想进步,就得下苦功。
什么是功夫?”
说着,他拿起面前几份公文,盖章署名后递给书吏,又转向邓云飞,“你说什么是功夫?”
随即看向李若琏,说的:“老李,你也说说看。”
不等两人开口。
江宁又接着说道:“功夫是靠时间磨出来的。”
说罢抽出一份未批的公文,扔给邓云飞。
邓云飞接过,刚念到一半,江宁已提笔在旁写下批示。
等他念完,江宁直接将批示与公文一同递给李若琏。
李若琏仔细核对后,惊叹道:“侯爷,分毫不差!”
随即赶忙依样批示。
一旁的邓云飞看得目瞪口呆。
江宁带着几分傲气道:“这就是江叔三年磨练出来的功夫。”
说着又扔过去几份公文,果然,邓云飞每次念到一半,他的批示就已经写完,且全无错漏。
江宁一脸正气说道:“这三年功夫,你学得来吗?”
邓云飞早已惊得说不出话。
江宁猛地一拍桌子,大喝:“接着念!”
邓云飞一个激灵,赶忙收敛心神,拿起公文继续念。
江宁端着茶杯,闭目细听,不时开口道出处置意见,李若琏则紧随其后,提笔记录不停。
经江宁一番忽悠,邓云飞顿时像打了鸡血般亢奋起来,只觉嗓子不干了,困意也消失了,捧着公文念得格外卖力。
江宁一边品茶,一边随口道出处置意见,李若琏则依言提笔书写。
下午时分,朱由检又火急火燎地赶到五军都督府,手里还拎着个食盒,笑着道:“二哥,如意炖了鸡汤,我给你带了些。”
江宁笑着点了点头道:“五弟有心了。”
心里暗自感慨,这小老弟对自己是真没话说。
他打开食盒,先盛了一碗递给李若琏,又盛出一碗,邓云飞见状,忙放下公文伸手准备去接,却见江宁仰头将鸡汤喝了个精光。
邓云飞愣在当场。
江宁擦了擦嘴,笑道:“云飞啊,你还年轻,江叔年纪大了,喝点汤就先补补。
剩下的鸡肉你尝尝。”
说着,把碗里的几块鸡肉递了过去。
邓云飞瞬间红了眼眶,哽咽道:“还是江叔疼侄儿,比我爹都好!
我爹整天就知道骂我,在家吃饭,他只准我吃鸡屁股。”
江宁听了,暗自咋舌,这邓侯爷对儿子也太狠了。
他拍了拍邓云飞的肩,安慰道:“云飞呀,好好干,将来江叔给你机会进步。”
邓云飞满脸兴奋点头,抓起鸡肉大口吃起来。
一旁的李若琏看着邓云飞,嘴角噙着一丝笑意。
朱由检早已进入工作状态,拿起毛笔飞快批阅面前的公文。
不多时,他批完自己的,见江宁面前还有一堆,便主动上前分担,抱起一摞摆在自己案头,又埋头忙了起来。
看着朱由检这股敬业劲儿,江宁暗自点头,不愧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劳模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