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以西,十多域之地,地形颇为复杂,其中沙漠戈壁无数,也有大片肥沃平原。
只是相比东陆,该地较为干燥,中海的湿润在西风的吹拂下往往吹向东方,在西方留不下多少痕迹。
两年时间,东大陆的平静并未影响西大陆掀起的狂风暴雨,在东陆平稳发展,乃至于僵持发展的各国。
相比蓝星的剧烈变化,可以说是异端了。
在辽东,在东陆,人们在安心发展,在融合蓝星本土科技与自身体系,在融合各个秘境的人口,在开发这片广袤肥沃的大陆。
一步步的种田,慢慢的感受着世界的变化,体会到了日子过的越发美好,时间也就此流速加快,转瞬即逝。
而在蓝星,南洲,西洲等地有强盛王朝出现,统一大陆,倒也是局势平稳发展迅猛。
可在更为辽阔的中洲西陆,商国东征,开启了一统天下步伐,屠杀和祭祀在这两三年内从未曾停息过。
复杂而广袤的西陆二十域,在两年时间内被涂成了一个颜色。
北洲,众神殿降临各域,确立自己的神域,建立自己的“神国”,相互之间征伐不断,万民沦为北洲众神的棋子。
大熊国等北洲强国,在这场浪潮之下毫无反抗之力,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被肢解的命运。
穿过中海,渡过茫茫荒漠,逐渐能够看到草地,山川,森林,以及肥沃的平原,而在次平原核心之地,有一域名为商域,有一地名为王畿,有一城名为朝歌。
此城规模巨大,周边大小城池众星拱月一般,城中能看到各式祭坛,上面还摆放着礼器。
城内有几座高楼,其中除了镇国塔之外,还有数座精美阁楼,美轮美奂。
自城池上空,青光普照,黑云避散,一朵护罩笼罩全城,余晖散满王畿,此或为民望护盾,然则商国人更相信其为先神庇护。
城外,有数座集市,商贸繁华,一支支商队散布各地,用商贸串联起各邦国。
此时,能看到一座不起眼的马车缓缓入城,仔细看来,这马车装束和商人风格大有不同,那拉车的骏马,速度甚至要更快一些。
然则路过行人皆见怪不怪,自西陆被征服之后,每一日都有无数小国邦主觐见大王。
这些小国,有的骑乘马车,有的骑骆驼,有的骑飞鸟,有的甚至开着汽车过来。
但无论其如何变化,在商人眼中,这些都是没有先祖神灵庇护的可怜人罢了。
哪怕商人用最简单的手推车,在操作之下,也比他们用尽手段的载具要快上不少。
马车内,孙权端坐于中央,闭目养神,在其对面,乃是吴国的张昭。
“商国简陋,战力不俗,我等本以为避过东陆迁移西陆,能够得一地之安稳,却没想还要被其压迫。”
张昭叹息道。
自吴国穿越以来,并不似魏国一般高调,反而尽力的隐藏自己的讯息,听闻华夏在北边,他们便往南边逃。
后来秦国又扩张,吴国便继续迁移,哪怕有抗衡其的能力,却不与他抗争。
等到辽国降临之后,其更是再次西迁,因此自己的消息,逃亡到了西陆的最西部,临近西洲的西海之滨,这才安定了下来。
却没想,好日子还没有过两年,就收到了商国东征的消息,相比魏国,保留绝大部分实力的吴国哪怕不敌,也完全有能力逃走。
但孙策麾下一众谋士商议之后,都决定同意加入商国的邦国联盟。
其一,为了隐藏自己的位置,防止被辽国发现。
其二,也是减少损失,效仿曹操先找一棵大树。
听完张昭叹息,孙权并不以为然,反而心中有种如释重负之感:
“商国统治宽容,只要尊奉商王为天子,奉其为盟主,迎接和善待他们的商队,遵从他们对军队的召集,那便是加入了他们的联盟。”
“相比辽国绝我宗寺,收我百姓,灭我世族的手段,可谓宽容了。”
这种想法是当下吴国人多番思考得出的结论,对于这些不到千万人口的割据小国政权。
他们最需要的是一个神话级的帝国来帮助他们维持某些秩序。
相比辽国的秩序,显然商国的待遇更好一些。
诸神黄昏的时代过于原始,是从蛮荒时代各个部落逐渐过渡起来的。
诸如商周这些庞大帝国,才刚刚建立起来,没有明确的建立中央集权的需求。
相反,对于蓝星这种地广人稀,人员构成复杂的星球,商国的邦国联盟,还有周国的分封天下,反而更为合适一些。
虽然松散,但却能最快的建立统治秩序,最快的掌握一个大洲,甚至能够通过商人,或是祭祀,战争,缓缓整合整个帝国。
王宫快要到了,商国的人口不算太多,也就堪堪四五千万。
相比辽国将其主要核心人口全部集中到辽东域,商国却大有不同。
随着这两年的西征,征服一地,便在一地建立祭坛,迁移百姓,设立常备军队,进而整合各邦。
数百座城池分散下来,商人散布到了西陆各地,最核心的商域却也不可避免的萧条了许多。
好在随着天下共主的体系建成,各国迁移百姓进驻首都,大批优质军队在这里得到整合。
虽说不尽是商人,却也让这商域,焕发了新的生机。
王宫显然是刚刚经过修缮的,增加了不少现代设施,建筑也随着扩大,变得更为精美和威严。
随着马车停靠,孙权和张昭二人抵达此地,沿着大殿外的台阶缓步觐见。
两边的卫士进阶五阶精锐,装配一身青铜兵甲,粗糙,却显得狂野。
耳边传来编钟礼乐之曲,不太能听清楚,能够感受到威严感。
随着二人入殿,突觉光芒更盛,威慑更强,殿内众人,让人看不清楚,但能感受到,群臣都在。